加快産業轉型 沿黃城市三門峽以生態引領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2022-09-13 16:36:09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喬沐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近年來,沿黃城市河南三門峽以生態引領城市高品質發展,持續推進生態治理修復,強力推動經濟綠色轉型,使三門峽市駛入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協同並進的快車道。

治理生態不惜關停千余黃金坑口

三門峽市靈寶市是黃河入豫第一城,域內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秦嶺山脈最東端。雨後的小秦嶺蒼翠欲滴,各色野花點綴在山林之間,黃河一級支流棗香河清澈湍急……仰望大山,藍天作底,目光所及皆可入景。

然而,多年以前,這裡卻是另一副光景。

“保護區內散佈金礦坑口1000多個,參與採礦的人一度高達10萬,山上機器轟鳴、渣石遍地,工棚接著工棚,十幾層樓高的渣坡一個連著一個。”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黨委書記趙鐵安指著棗香河説,那時這裡流淌的是混著石粉的廢水,水面上還泛著油花。

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河中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也曾是全國第二大黃金産地,1975年至2015年産出黃金450余噸,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但採區生態也因此遭到嚴重破壞。

為改變這一被動局面,三門峽市在小秦嶺發起了一場生態治理攻堅戰,封坑口、拉廢渣、降陡坡、排水綠化同步展開。

趙鐵安介紹,治理過程中共拆除礦山設施1.45萬處,清理礦渣2586萬噸,在惡劣的種植環境裏栽植苗木80.7萬株。

治理後的小秦嶺生態面貌煥然一新,生態涵養功能持續恢復,曾經幾乎絕跡的林麝、豹貓、黃喉貂、紅腹錦雞等珍稀野生動物也開始頻頻現身。

小秦嶺之變只是三門峽市生態改善的一個縮影。目前,三門峽市已全面治理18條黃河一級支流,基本消除鄉鎮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240公里複合型沿黃生態廊道全線貫通,空氣優良天數持續增加。

得益於生態的改善,當地天鵝數量從1988年首次發現的12隻增加到去年的15300多只,使三門峽成為全球聞名的“天鵝之城”。

加快産業轉型助推城市可持續發展

三門峽市“因壩而生,先礦後城”,為擺脫城市發展對資源的過度依賴,當地樹立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的意識,堅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因地制宜推進産業轉型升級,經濟內生動力持續迸發。

位於靈寶市的國投金城冶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黃金為主的貴金屬冶煉企業。近年來,該企業緊跟市場加快工藝升級,市場綜合收益明顯提升。

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南君芳告訴記者,此前採用老工藝只能從礦石中獲取金、銀、銅、硫等4種元素,且銀、銅的回收率只有70%、93%,但隨著富氧底吹造锍捕金工藝的採用,目前可實現金、銀、銅、硫98.5%以上的高回收率,還可有效回收鎳、鉑、鈀、硒、碲、銻、砷等,企業依靠工藝創新獲得競爭優勢,也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三門峽市已發現礦藏66種,銅箔、鎵、剛玉等5種工業産品産量居全國前列。當前,三門峽市正基於有色金屬冶煉的傳統産業優勢,努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新材料産業基地。

河南承明光電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澠池縣一家專業從事先進光電和半導體材料研發、生産、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其産品廣泛應用於LED照明、新一代Mini LED背光晶片、微波通信等高科技領域。

“三門峽市鎵産能充足,具備明顯的原材料優勢,這對企業成長壯大非常關鍵。”該公司董事長王科峰説,計劃2023年將高純金屬有機化合物年産能提升到100噸。

當前,一大批以國投冶金、承明光電為代表的企業正加快轉型升級。

三門峽市市長范付仲介紹,全市正努力打造黃金深加工、鋁及鋁精深加工、煤及煤化工三大千億級傳統産業集群,加快培育電子資訊、銅基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八個五百億級新興産業集群,超前佈局新能源和新材料兩大未來産業集群。

生態建設成為城市健康發展支撐點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來自三門峽市林業局的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召開以來,當地共完成造林綠化159.41萬畝,相當於為每名常住人口增加約521平方米綠地。

為保證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三門峽市把生態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城市發展建設。

在距離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不遠處有一座天藍色的大橋,這是浩吉鐵路關鍵控制性工程三門峽黃河公鐵兩用大橋。當地幹部告訴記者,為了美觀,大橋原定涂裝橘紅色,但為了避免色彩過於艷麗刺激到天鵝,最終採用了天藍色。

於是,每年冬天眾多攝影愛好者聚集到此拍攝天鵝時,這座大橋也與天鵝同時入鏡,構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絕美畫面。

三門峽市發改委主任周長青説,在項目謀劃、招引和建設方面,三門峽市嚴守生態保護底線,牢固樹立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的意識,項目落地必須經過嚴格環評。

當前正值三門峽市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表示,未來將基於傳統優勢積極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堅持創新驅動,加快實現資源型城市向創新型城市的轉變,打造結構更優、品質更高、效益更好的産業形態,實現城市綠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