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催動福建現代農業十年迅跑

發佈時間:2022-09-13 16:43:49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蔡茂楷 | 責任編輯:喬沐

選育農業新品種(品係)845個、研發和配套新裝備230多項、整合農業綠色節本增效技術等700多項、建立科技試驗示範基地1200多個、推廣台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超過1600萬畝次……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針對人多地少、農業多樣性資源豐富的特點,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為全方位推進福建特色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提升創新能力,搭建創新平臺

“一粒好種子,一個好品種,得來是多麼不容易。”9月1日,新學期開學第一天,來自福建龍岩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在央視《開學第一課》節目中,講述他50年的金色種子夢。他主持育成“東方神稻”“汕優63”及系列雜交水稻品種50多個,累計推廣14多億畝。

持續加大農業科學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力度,近十年來,福建農業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基礎原創研究領域,首次公佈的甘蔗基因組成為全球第一個組裝到染色體水準的同源多倍體基因組,首次完成感染凡納濱對蝦鐮刀真菌基因組圖譜構建,對雙斑東方鲀等開展全基因組測序,成功完成木麻黃基因組組裝與測序。

在關鍵技術攻關方面,“聖澤901”白羽肉雞成為我國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研製出石斑魚病原菌滅活疫苗,免疫保護率可達到90%;豬場糞污微生物異位發酵綜合利用技術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成果一等獎。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3%,廢舊農膜回收率達83%。

在強化種業創新與産業化上,累計自主選育143個新品種通過品種審定、登記和鑒定;累計收集鑒定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2800多份;累計收集保存林業種質資源1809份,優選優良品種(品係、無性係)45個,率先建成全國第一個杉木第四代種質資源庫。

為加快建設高水準研發平臺,支援福建農林大學海峽聯合研究院等5家科研單位引進重大研發機構,支援福州市海洋産業、大黃魚、大武夷茶等一批産業技術創新研究院。肉食品安全生産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7個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獲批。

堅持産業集聚,創建了11個國家特色農産品優勢區、4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27個全國農業産業強鎮,推動特色産業向優勢區域集中。目前,通過農業科技園區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和講座15.8萬人次,帶動農戶培訓25萬多人次,吸引就近就業130萬人。

發揮“海峽兩岸聯合基金”項目和10個閩臺農業合作推廣示範縣、9個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125個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的作用,開展照燈産期調節、無病毒嫁接等關鍵技術的引進、吸收和再創新。

為推動農科教、産學研結合,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聯合成立了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組建了16個專業聯盟,吸引130多家成員單位、650多名專家參與,形成“領導小組+理事會+專業聯盟”的工作格局。

轉化科技成果,加快農業“五新”推廣

阡陌縱橫、農機馳騁,從耕田、育苗、插秧、植保、收割到烘乾,全程均可機械化……在福建的廣袤農村,智慧種養屢見不鮮,農業“五新”(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器)在生産過程中加快推廣應用,科技已成為農業發展的有力助推器。

科技特派員制度發端于福建,二十多年來,福建全省累計選認科技特派員62369人次,長期深入農村基層一線,手把手培訓示範,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發揮閩臺“五緣”(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優勢,近兩年福建還選認臺籍科技特派員近200人次,到農村基層一線開展創業和技術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福建全省科技特派員共實施科技開發項目8779項、項目總投資超過300億元,領辦、創辦、協辦的各類經濟組織和形成利益共同體共3892個,建立示範基地數量共6104個,制定技術標準數量1230個,帶動增收農戶7.9萬戶。

打造一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整合示範基地,2012年以來,福建全省在農業科技領域共登記技術合同近3000項,成交額5億余元,科技成果登記500多項。目前,全省擁有省級以上技術轉移機構54家,逐步形成省、市、縣三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網路。

以實施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為抓手,福建全省70個農業縣、871個鄉鎮中成立了農技推廣機構2056個,擁有縣鄉農技員8778人,修繕或新建業務用房,配置辦公、檢驗試驗等儀器設備,大大改善了縣鄉農技推廣站所條件,基本實現了“辦公有場所、下鄉有保障、服務有手段”。

實施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全省縣鄉農技員每三年輪訓一遍,建設了2500多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遴選了10萬多個示範主體,每年遴選推介農業主推技術1000多項,廣泛開展技術整合、示範培訓、現場觀摩,輻射帶動100多萬農戶。

農業“五新”進村入戶進一步加快。組織開展了“科技助力鄉村産業振興千萬行動”“農業專家八閩行”等一系列活動,從全省農業高校、科研院所、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選派1000多名中級職稱以上農業專家,下沉到1萬多個建制村,走進田間地頭,點對點、面對面解答農業生産技術難題。

培育高素質農民,完善科技創新體制

7月29日,為期6天的龍岩高素質農民電商直播培訓班圓滿結束。網紅主播達人、村播孵化運營團隊圍繞農産品直播專項提升、短視頻拍攝製作提升兩大課程模組,給學員們帶來了一系列沉浸式、互動式、實戰化的體驗。

近十年來,高素質農民培育已連續多年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在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工程方面,2013年,福建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實行免學費、雜費、書本費、報名考試費和生活費補助的“四免一補”政策。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選送一批農村種養大戶等參加大中專學歷教育。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累計招收大中專學歷教育學員6.82萬人。

在高素質農民培訓方面,依託農業大中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培訓機構,打造一批“可學、可看、可訓”教學實訓主陣地。目前,全省已有各類培訓機構260個、實訓基地1100個。截至目前,中央和省級財政累計安排專項培訓經費5億多元,新增培訓高素質農民30多萬人。

在農村實用技術遠端培訓方面,根據農時季節和農民實際需求,通過省應急會商指揮視頻系統等網路,每月舉辦1期全省農村實用技術遠端培訓班。製作媒體課件上傳到遠端培訓網,免費提供給農民線上學習。近十年來累計接受農村實用技術遠端培訓農民達900多萬人次。

在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方面,福建圍繞農業科研項目管理、農業科技選才用才、基層農技員職稱評聘方面出臺了系列措施。先後兩次修訂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和經費管理辦法。實施“海納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計劃,在農業科技領域,共遴選出省“雙創人才”42名。

推進基層農技員職稱評聘改革,全省農業技術人員職稱設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助理級和員級五個層級,長期在縣鄉村一線,符合條件的可申報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職稱。對有基層挂職、駐村、援藏、援疆等經歷的優先評聘,不再對基層經歷作硬性規定。(蔡茂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