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2000億元 多維度打造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發佈時間:2022-09-02 15:19:19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孟珂 | 責任編輯:喬沐9月2日,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迎來宣佈設立一週年。“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這一消息,在2021年9月2日召開的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得以宣佈。同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開市,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又一標誌性事件。
一年來,北交所改革效應持續釋放,市場建設邁上新臺階:上市公司數量達110家,中小企業佔比77%,日均成交金額10.29億元,合格投資者數量超過513萬戶,是宣佈設立前的近3倍,機構投資者積極佈局,增量“活水”持續流入……
235億元“活水”
灌溉創新型中小企業
一年來,北交所在助力企業提高技術、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援企業持續創新發展方面交出亮眼成績單。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上市公司110家,中小企業佔比77%,總市值約2000億元,公開發行累計融資超235億元,平均每家2.1億元。
從行業分佈看,北交所上市公司中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等佔比超八成,覆蓋工業材料、資訊技術、醫藥健康、“雙碳”和消費等多元細分創新領域。其中有23家公司被評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渤海證券做市業務負責人張可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支援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是北交所的“指揮棒”,為的是引導中小企業深耕細分領域,助力企業核心産品打破國外壟斷,提升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發揮強鏈補鏈延鏈的重要作用。
在235億元融資額的背後,是一家家創新型中小企業依靠北交所突破資金“瓶頸”,抓研發抓創新的“發展進行曲”。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研發強度達4.6%,是規模以上企業的3.3倍。
富士達董秘魯軍倉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近一年來,富士達共獲得6項發明專利授權,涵蓋相控陣雷達、航空航太、5G通信三大領域。
萬通液壓董秘王夢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經過近一年的“打磨淬煉”,公司在新産品、新領域以及圍繞現有核心産品新應用方面均取得較大突破。
“從科技研發看,北交所公司持續擴大研發驅動創新,進而讓標桿性企業在北交所逐漸形成聚集效應。”開源證券副總裁、研究所所長孫金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張可亮表示,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整體PE估值在20倍左右。由此可見,北交所公司安全邊際較高。另外,北交所大部分企業的成長性較高,考慮到未來各類政策的支援,當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有著較高的投資價值。
北交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交所106家上市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441.46億元,凈利潤42.8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04%、19.71%。其中,九成公司實現盈利,平均凈利潤4040萬元。
特色制度安排
契合企業發展特點
風好帆正懸,政策合力不斷凝聚。這一年,北交所在上市準入標準、發行審核、再融資、交易制度等方面制定了一套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的制度。
服務對象精準包容,四套上市準入標準兼顧不同類型、不同特徵創新企業,上市企業中既包括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包括具有創新特徵的傳統行業企業;既有利潤過億元的大型成熟企業、細分行業龍頭,也有尚未盈利的初創企業。
發行上市便捷高效,依託與新三板一體發展優勢,提升審核效率,發行上市更順暢、預期更明確。從受理到完成註冊平均用時140余天,目前有企業從受理到過會用時僅37天。
“高效的審核速度得益於北交所與新三板的一體化發展。”孫金鉅表示,一方面,北交所上市公司均來源於新三板創新層,這些企業在上市之前已經過創新層的掛牌準入審查、持續監管,公司治理運營相對規範;另一方面,新三板通過修訂分層管理辦法,增加調層頻次,優化進層條件,進一步強化與北交所的一體化發展,從而為北交所源源不斷地輸送後備力量。
此外,北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交所上市審核高質高效具有現實基礎和客觀條件。一是申報企業前期已有規範基礎。二是一體發展、一體監管,助力持續提升審核質效。通過流程再造打通掛牌審查、持續監管、上市審核各環節,共用監管檔案,對申報上市的公司提前梳理,逐家形成有針對性的審核預案,持續優化審核流程機制。三是仲介機構執業品質持續提升。
融資機制按需靈活,除公開發行外,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掛牌階段平均進行2次定向發行融資,單次融資5000萬元左右,上市後已有5家啟動再融資,形成按需、小額、多次的接續融資機制。
“創新型中小企業具備創新屬性強,對人才依賴度高,成長潛力大,經營不確定性較高等特點,按需、小額、多次的接續融資機制能夠有效解決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提高北交所與新三板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能力。”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合夥人常春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北交所交易制度高效,提供競價交易、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多種交易方式,契合中小市值股票特點需求。對此,常春林表示,北交所交易制度適應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規律,因收購或引進投資等原因需進行股票轉讓,可申請協議轉讓。
“後備軍”成色足
品質優
“儘快形成初始市場規模。”北京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張梅近日公開表示,北交所實現初始規模積累不是簡單的數量增加,而是要實現高品質企業的持續供給。
截至8月25日,北交所在輔企業為288家,成長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2021年平均營業收入和平均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8億元、3757.75萬元,近兩年分別複合增長17.82%、27.75%,較現有掛牌公司分別高出10.12個百分點、19.08個百分點。
從行業分佈看,118家公司屬於高端設備製造業或高技術服務業;專精特新屬性方面,81家在輔企業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從研發情況看,288家在輔企業中研發強度超過4%的公司有170家,超過5%的公司有123家,基本達到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水準。
“優質上市公司作為證券交易所的基石,可通過設立綠色通道,提升優質企業在北交所上市效率。”常春林認為,當北交所形成一定市場規模,聚集一批標桿中小企業,可為投資者持續帶來賺錢效應,進而吸引更大規模、更多類型的投資者參與到北交所市場交易,未來市場流動性水準也將得以改善。
孫金鉅預計,未來北交所將繼續加快推薦、保薦申報和儲備項目的推進速度,並嚴把品質關,切實提高執業品質,北交所公開發行有望迎來數量和品質的雙提升。
專業機構持有流通股市值
比例提升至12.18%
北交所開市後,各類市場主體參與踴躍,相互影響、相互帶動,合格投資者數量已經超過513萬戶。500余只公募基金佈局,持倉市值穩步增加,VC/PE加大投入,社保基金、保險資金、QFII、RQFII均已入市,且隨著近期新股供給提速,專業機構保持階段性資金流入態勢,5月份以來,持有流通股市值比例由11.42%進一步提升至12.18%。
但在複雜的外部形勢下,北交所流動性、估值等問題仍然有待提高。具體來看,北交所股票以小市值為主,流通盤規模小,83%的公司市值低於15億元。日均成交額10.29億元,在外部形勢衝擊下,北交所約七成企業日均換手率有所下滑。
在張可亮看來,目前北交所的流動性有所分化,主要原因是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習慣所致,大部分公募機構並不善於投資小市值公司,他們在意願和能力上都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
“對於北交所的流動性水準需要綜合看待。”市場人士表示,北交所投資者以合格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為主,交易相對低頻理性,持股期限相對較長,更加關注企業成長帶來的中長期收益。因此,市場的換手率不宜簡單與其他市場對標。同時,估值波動與傳統發行上市呈現不同特點。在一體發展的市場結構和上市前公開交易的博弈格局下,由於新股上市前已在創新層掛牌交易,上市後價格呈現更加複雜的買賣博弈特點,不會因為單次公開發行就産生明顯的流動性溢價。
專家認為,要牢固“主陣地”,北交所還需通過優化交易機制、提供更多融資途徑、引入增量資金等改革,提升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能力。
孫金鉅建議,首先,加快推出北交所指數,進一步推動機構投資者通過開髮指數化産品入市;其次,適當降低投資者準入門檻,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市場;再次,適時推出混合交易制度,為北交所提供新的流動性支援。
九萬里風鵬正舉,奮楫篤行。年輕的北交所面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差異化需求,還需進一步成長,提供更加“貼身”的服務,探索資本市場普惠金融“中國方案”已在路上。我們相信,北交所定能今朝花開勝往昔,料得明日花更紅。(記者 孟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