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圓柱電池産業化提速 動力電池市場格局再添變數
發佈時間:2022-08-10 10:21:14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李春蓮 | 責任編輯:林木備受市場關注的動力電池市場再掀波瀾。
近日,特斯拉CEO馬斯克在2022年特斯拉股東大會上表示,4680圓柱電池每週的産量符合預期,公司有信心在年底前實現大批量生産。
不僅僅是特斯拉,8月8日,億緯鋰能發佈定增修訂稿(以下簡稱“修訂稿”)稱,將募資90億元發力圓柱電池。此外,松下、LG新能源等企業也在推動圓柱電池的産業化。
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動力電池分析師王學雷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車企和電池廠的跟進,預計2025年4680圓柱電池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中的滲透率將超過20%。這意味著,圓柱電池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中的佔比將出現明顯提升。
眾多企業佈局圓柱電池
特斯拉在2020年官宣4680圓柱電池將作為其主要的技術路線後,今年2月份,特斯拉宣佈弗裏蒙特工廠1月份已生産100萬塊4680電池,並在2022年第一季度率先用於Model Y車型。
馬斯剋日前還在股東大會上表示,特斯拉目前的圓柱電池供應可以滿足今年150萬輛汽車的生産需求。除了自建電池廠,特斯拉也從供應商處採購電池。
緊跟特斯拉的技術路線,國內企業也在加速佈局圓柱電池。
根據修訂稿,億緯鋰能擬募資90億元建設的“乘用車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便是46系列大圓柱電池。億緯鋰能透過修訂稿介紹,46系列大圓柱電池是公司原有18系列、21系列圓柱電池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此外,修訂稿還宣稱,目前全球僅有少數企業具備46系列圓柱電池的産業化能力。
對於為何如此大手筆佈局圓柱電池,億緯鋰能曾表示,圓柱電池已隱約成為終極電池技術的方向。
事實上,松下、LG新能源等動力電池龍頭企業也都在佈局4680圓柱電池並快速推進量産。
松下和LG新能源均計劃在2023年量産4680電池,松下位於日本和歌山縣的工廠正在引進兩條産線,LG新能源也開始建設一條試點生産線。
多家動力電池企業積極佈局,首先刺激了設備和材料需求。
杭可科技近日表示,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中標海外客戶項目,盈利能力得以改善。而大客戶技術更疊頻繁、4680電池等新型鋰電池逐步量産,鋰電後端設備廠商能否完成技術更疊,以滿足各類電池、不同廠商的需求,是公司發展難點。
這也進一步佐證了動力電池企業正不斷發力4680圓柱電池。
“4680圓柱電池在續航里程、充電時間方面均有較明顯優勢。此外,其擁有更大的單體與更高的能量密度,而且單位成本更低。”王學雷向記者表示,高鎳、高硅材料更能突出該電池在熱性能方面的優勢,因此,4680圓柱電池放量有助於推動高鎳、高硅電池材料市場的擴張。
光大證券分析師殷中樞表示,隨著特斯拉全球銷量增長以及4680電池在三元電池車型中滲透率提升,預計2025年特斯拉搭載4680電池的車型銷量將超160萬輛,在特斯拉總銷量中滲透率近50%,裝機量預計達123GWh。
殷中樞認為,在特斯拉和諸多電池廠的引領推動下,4680圓柱電池將在未來五年實現從0到1到N的快速增長,成為中高端乘用車電池的大趨勢,從而吸引更多廠商“入場”。
動力電池市場格局恐生變
從三元鋰到磷酸鐵鋰,再到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動力電池的每一次革新,都旨在進一步降低成本並提高續航。
寧德時代今年6月份推出的麒麟電池,由於其適用三元體系、磷酸鐵鋰體系,以至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其可以對標特斯拉4680圓柱電池以及比亞迪刀片電池。
不過,無論業界如何評説,動力電池技術路線孰優孰劣,最終還要市場説了算。
8月9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以下簡稱“乘聯會”)發佈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達56.4萬輛,同比增長123.7%,延續了此前增長態勢。在此基礎上,乘聯會認為,需要調高此前對2022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550萬輛的預測至600萬輛。
而從目前的動力電池市場佔有率來看,2022年上半年,寧德時代以70.9GWh的裝機量、34.9%的市佔率,遙遙領先行業。
那麼,大圓柱電池産業化提速,是否會動搖現有動力電池市場格局?
“圓柱電池應用在新能源汽車上是從18650開始進化到2170,再到最近的4680,這個過程也主要是由特斯拉主導的,國內的電池廠家多采用方形電池結構。”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日韓和我國電池廠家對於4680圓柱電池研究的深入,工藝技術攻關能力增強,産能投資規模也將出現放大趨勢。雖然對於國內電池廠家來説4680圓柱電池的一些工藝技術還存在難點,但畢竟是行業升級迭代的産品,有實力的電池廠家是想去攻克並取得領先地位的。
殷中樞還表示,4680圓柱電池的創新將推動鋰電全産業鏈的革新,其初衷在於提升能量密度、降低電池成本,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鋰電池多年來的“痛點”,技術創新帶來的效能提升和成本降低有望進一步促進全球電動汽車滲透率提升。
記者 李春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