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定點幫扶案例獲評第八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

發佈時間:2023-12-12 11:19:4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靖

近日,教育部公佈了第八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推選結果,經過學校申報、現場展示和集中評選,長安大學申報的精準幫扶項目《數字賦能—金蝎養殖有科技,“指尖農業”添動力》和鄉村振興育人項目《“紅綠結合”雙向賦能—長安大學探索鄉村振興與思政育人協同發展新模式》,入選第八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

《數字賦能—金蝎養殖有科技,“指尖農業”添動力》是建築工程學院黨委針對湘河鎮蝎子養殖産業痛點,研發“湘河鎮蝎子基地無線遠端監控系統雲平臺”,實現遠端監控、處理大棚內金蝎的生長環境和情況,促進蝎子産業豐産增收。《“紅綠結合”雙向賦能—長安大學探索鄉村振興與思政育人協同發展新模式》是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組織思政課教師深挖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將思政育人“紅”的底色與鄉村振興“綠”的特色緊密結合,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與思政育人雙向賦能、協同發展有效路徑。

精準幫扶項目

數字賦能—金蝎養殖有科技,“指尖農業”添動力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強農離不開科技,要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長安大學堅持把産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以數字化賦能幫扶縣産業發展,將幫扶縣地域劣勢轉化為産業優勢,走出了“數字+産業”科技興農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鄉村振興數字賦能

商南縣湘河鎮湘河社區是長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的結對幫扶單位。湘河鎮一個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鎮,耕地面積不多,自然經濟條件較差,林地條件差,群眾致富項目少。長安大學作為中央定點幫扶單位,發揮二級分黨委結對幫扶優勢和學科力量,充分結合湘河鎮資源稟賦和自然條件,通過投入幫扶資金,謀劃産業發展,以及爭取政策支援等方式,全力推動湘河鎮發展特種養殖業。其中的蝎子、五步蛇等養殖業已成為該地區的重要經濟支柱,而蝎子養殖最具代表性。

2016年以來,蝎子養殖為農戶帶來了收益,但發展也遇到了瓶頸。一方面,在養殖過程中對溫濕度的控制精度低,而溫度和濕度,尤其是濕度,對蝎子的品質和産量都有較大影響,如果蝎子養殖全部依賴人工投喂,無法保證溫度和濕度的精度。另一方面,蝎子具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蝎子市場供不應求的供需不平衡狀況迫切需要得到破解,蝎子的産量和品質需要提高。

指尖農業科技助農

針對蝎子養殖産業痛點,學校專家教授團隊多次前往商南縣進行實地調研,了解産業發展瓶頸,經過不斷地研究測試,成功研發“湘河鎮蝎子基地無線遠端智慧監控系統”,實現遠端監控蝎子大棚環境,打通科技助農“最後一公里”,促進蝎子産業豐産增收。

湘河鎮蝎子基地無線遠端智慧監控系統可實現環境監測、定時控制、閥門水泵控制以及溫濕度預測等功能,實時監測蝎子大棚內溫濕度,記錄歷史溫濕度數據,為神經網路預測提供依據;通過機器學習演算法,高效預測未來大棚內的溫濕度情況,為提高蝎子産量提供智控資訊。小小手指,能夠産生大大的能量,這就是“指尖上的農業”。

幫扶與人才培養同題共答

長安大學始終堅持産業幫扶、科技幫扶與人才培養同題共答。通過組織師生共同參與蝎子智慧養殖項目,既提升了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又強化了學生在鄉村振興大舞台中貢獻“小我”的使命擔當。在2023年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長安大學作品《興蝎鄉榮——遠端AI智控大棚養殖環境的“指尖農業”》獲得紅旅賽道省級銀獎的好成績。長大師生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探求人工智慧技術落地應用的“真學問”,解決“真問題”,結合自身專業和學科,力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把課題做到田間地頭。

作為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傳統産業的一個落地解決方案,項目將在商南縣木耳、靈芝、茶葉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對未來商南縣智慧養殖的標準化體系構建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未來,長安大學將繼續發揮學科特色優勢,拓展育人資源,突出合作共建,推動幫扶工作走深走實,助力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

鄉村振興育人項目

“紅綠結合”雙向賦能—長安大學探索鄉村振興與思政育人協同發展新模式

長安大學在定點幫扶商南縣的過程中,發揮自身優勢,立足當地實際,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深挖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以點帶面,將思政育人“紅”的底色與鄉村振興“綠”的特色緊密結合,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與思政育人雙向賦能、協同發展有效路徑,形成了“高校+鄉村”共建共用共贏的育人新格局。

挖掘+保護,建設好一個陣地

位於商南縣清油河鎮的“劉家花屋區蘇維埃遺址”是共産黨在商南縣建立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曾是紅25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指揮所。學校分兩期建設改造“劉家花屋”,從資金、人力、規劃設計、史料完善等方面給予全方位保障。修繕建築,保留其徽派風格;走訪革命烈士後代,蒐集先烈事跡,創作劇本、書寫詩歌、拍攝紀錄片,建成“劉家花屋紅色文化陳列館”。以紅色文化陳列館建設為契機,拓展到商南縣全域,蒐集當地紅色文化資料、影像,出版《紅色商南》革命事跡口述史,推動紅色文化傳播。建成後,先後接待400多個黨組織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定期舉辦駐村“第一書記講黨課”等活動。陳列館如今已成為商南縣紅色教育示範基地。

傳承+融合,激活鄉村振興動力

根植“紅”文化,做好時代“新”傳承,學校組織思政課教師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及其背後的歷史價值、精神價值、時代價值,以短視頻、紀錄片、講座、紅色知識故事化解讀、紅色故事多媒體呈現,更加豐富立體地展示紅色文化內涵;以現場教學、深度體驗、理論宣講、政策闡釋等形式,把思政課上在紅色土地上。紅色資源逐步“熱”起來、紅色精神更加“火”起來!如今,陳列館及其周邊已成為開展紅色教育、發展紅色旅遊、繁榮群眾文化、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建設成效被學習強國等核心媒體報道10余次,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了長大智慧與力量。

創新+實踐,拓展育人深度廣度

在學校的號召下,廣大青年學子紛紛走進鄉村振興一線,利用所學知識,通過規劃設計、走訪調研、資料收集整理、理論宣講、鄉村支教等,在實踐中感知中國精神、感悟中國力量。十二年來,學校研究生支教團130多人輪流堅守在基礎教育一線,累計支教服務時間超過8萬小時,直接教育學生超過6000余人,幫扶困難留守兒童超過1200人,已經成為當地教育力量的有效補充,成為留守兒童第二個家,支教團成員也被孩子們親切的稱呼“大學生媽媽”。學生結合鄉村振興的各類項目也取得豐碩成果:獲“挑戰杯”等科創競賽、社會實踐項目國家級獎項20多項,廣大學子在鄉村振興實踐中也提升了能力、實現了價值。

共建+共創,促進共用共贏

以紅色文化陣地為依託,學校與當地搭建了5個共建共用平臺:支部共建平臺、文化産業開發平臺、幹部教育和技術培訓平臺、理論宣講平臺、志願服務平臺。這些平臺,成為長安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試驗田、學生校外實踐的主陣地、立德樹人的大舞臺,通過與當地深度合作,把長大豐碩的教育成果寫在商南的大地上,高校教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也得到充分激發,達到了以思政育人帶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反哺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

近年來,學校積極推動“黨建+鄉村振興幫扶”深度融合,組織開展27個分黨委、黨總支與商南縣10個鎮(辦)黨委、25個村黨支部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分黨委、黨總支黨建引領和學科資源優勢,通過支部共建、黨員聯育、活動聯辦、項目支援、“一村一品”創建等,推進黨建結對幫扶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此次申報的2個項目就是各分黨委、黨總支中幫扶過程中總結出的典型做法和優秀案例。

 (圖文/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