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作為過年送禮的佳品,傳統手工製作的土法紅糖成了許多人的心頭好。在廣西桂林市靈川縣潭下鎮老街村委的薇建生態種植基地裏,工人們正抓緊時間砍甘蔗、制紅糖,爭取讓更多人享受到這份甜蜜的年味。
基地自己種植甘蔗品質好、甜度高。王道梅 攝
走進基地的制糖工坊,蒸汽氤氳、蔗香撲鼻,制糖師傅和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榨糖、熬糖、脫模、包裝等工作,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甘蔗經過榨汁、過濾、沉澱後,開始放入鍋中熬糖。只見長長的直風灶上,五口連環鍋依次排開,甘蔗汁在灶頭的第一口鍋燒開經過開泡、撇泡後,制糖師傅開始進行“趕水”,糖水依次在幾口大鍋裏輪番熬煮下逐漸變得濃稠。師傅一邊用木棍攪拌,一邊觀察糖漿的變化以便準時起鍋。
“打沙”——這道工序直接關係紅糖口感和品質。王道梅 攝
熬製成的糖漿放入缸中繼續攪拌冷卻,同時刺激紅糖結晶,這就是人們通常説的“打沙”,這道工序直接關係紅糖口感和品質,其中全靠經驗技術,沒有一絲“科技與狠活”。“我們這個紅糖的熬製使用的是最傳統的手法,沒有添加任何的東西,這樣做出來的糖的口感會非常清甜、爽口。”制糖師傅黃德興介紹到。
將糖漿倒入模具中,大概等候半小時就能成型脫模,一個個小小的方塊紅糖凝結如石、入口化沙,清新的蔗香濃郁撲鼻。在冬天喝上一杯紅糖水,甜蜜滋味在舌尖蔓延,暖身又暖心。
紅糖的品質離不開甘蔗的種植和供應,該制糖工坊有自己的甘蔗種植基地。為了搶抓晴好天氣和春節消費旺季,甘蔗地裏也是一派熱鬧的豐收場景。工人們分工合作、動作嫺熟,將甘蔗砍斷,剃葉修根、扎捆裝車。薇建生態種植基地合夥人俸珍秀説:“快過年了,很多年貨的製作都用得到紅糖,我們的工人加班加點砍甘蔗、制紅糖,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品嘗到我們靈川的土法紅糖。”
一塊塊方形紅糖凝結如石、入口化沙,蔗香濃郁。王道梅 攝
據了解,該基地種植榨糖甘蔗共有100畝,畝産甘蔗7至9噸,每畝甘蔗出糖率近1000斤,根據味道的區別定價為10元每斤和15元每斤,扣除第一年創業的成本,預計總的純利潤是10至20萬元。因為種植、管護、砍伐甘蔗以及制糖需要用到人工,基地在盤活閒置田地的同時,也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務工崗位,為他們帶來了增收。“明年我們準備擴種到200畝左右,我們常用工有30個人,在施肥和砍甘蔗的高峰期,需要雇60個到100個人,大部分都是周邊的村民。”薇建生態種植基地合夥人盧順説。
(供稿人:王道梅,黃社輝 廣西桂林市靈川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