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臘月,正是芭蕉芋收穫的季節。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西山瑤族鄉大坪村寶蓮生態種植家庭農場,廠房內機器轟鳴,村民們忙碌著將芭蕉芋分揀、清洗、研磨、制粉,呈現一片熱鬧景象。
芭蕉芋産業
“芭蕉芋是一種塊莖澱粉植物,適應性廣,種植技術簡單,投入不高,是一種綠色、生態、週期短的山地農作物,目前主要加工澱粉及食品原料。烹飪成品的芭蕉芋粉色味俱佳,晶瑩透亮,嫩滑可口,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具有清熱利濕、美容解毒等功效,對消化道、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等也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大坪村黨支部書記曾繁科介紹。
大坪村種植芭蕉芋歷史長久,且林地、山坡地廣,能種芭蕉芋的地方多,為此,當地不少村民充分利用田間斜坡地、村屯道路邊以及房前屋後空地廣泛種植芭蕉芋,一步步將閒散地變成富“芋”地。“今年我種了80畝,平均畝産芭蕉芋4000斤,預計收入15萬元左右。”説起芭蕉芋産業,曾繁科信心滿滿。“芭蕉芋粉市場需求大,發展前景較好,明年計劃擴大種植面積。”
芭蕉芋粉絲
作為該村的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是曾繁科的職責也是他的心願。在過去,村民們都喜歡種芭蕉芋來喂豬,有時也拿來磨粉做成芭蕉芋粉自己吃,經濟利用價值不是很高。
“芭蕉芋是高澱粉作物,為什麼不能加工成袋裝粉絲、澱粉打進市場?”曾繁科想。有想法就要有行動,曾繁科充分發揮帶頭作用,整合村民撂荒地、閒置地,創新通過“黨組織+企業+農戶+脫貧戶”的運作模式,在村上率先試種芭蕉芋,同時配套建設芭蕉芋粉絲加工廠,形成“種植+深加工+産品”的農業産業鏈,為芭蕉芋産業提質增效。
該村的芭蕉芋粉,是通過研磨、浸泡、過濾、煮蒸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粉質潔白透明,既可製成獨特的菜肴,又是送禮佳品,在當地土特産市場廣受歡迎,加工出來的芭蕉芋粉絲每斤能賣18元左右。
引進芭蕉芋種植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還大幅度增加了村民收入,同時為村內脫貧人口提供了就業崗位,實現“家門口”務工。“一年用工期6個月,平均一天用工15人,每人每天工資100元,下一步我們將輻射帶動村民種植芭蕉芋,進一步擴大芭蕉芋産業,助力村民種植、務工、租地多方增收。”曾繁科説。
在芭蕉芋的豐收季節結束後,大坪村並未止步。他們將繼續依託黨支部、合作社和企業的合力,積極尋求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發展路徑,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注入不竭的動力。
(供稿人:唐思佳,侯敏 廣西桂林市灌陽縣西山瑤族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