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北京綜合施策還河流清水綠岸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生態 人氣: 發佈時間:2021-05-25 13:59:24
摘要: 流水潺潺的河道裏,小魚穿行水草間;河道兩旁,分佈著棧橋、步道、涼亭……不少北京市民在享受愜意時光的同時,也感受著治水成果帶來的幸福生活。

原標題:北京綜合施策還河流清水綠岸

圖為涼水河沿岸。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供圖

流水潺潺的河道裏,小魚穿行水草間;河道兩旁,分佈著棧橋、步道、涼亭……不少北京市民在享受愜意時光的同時,也感受著治水成果帶來的幸福生活。

河道清淤掐斷黑臭源頭

涼水河全長68公里,流經大半個北京城,695平方公里範圍內的雨水都經此下泄。作為城南最大的排水動脈,涼水河在京城水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汛期,它發揮著城市排洪河道的作用;平日裏,它是市民家門口的“天然氧吧”和鳥類樂園。

但曾經,這裡是北京城區最大的排污河道。河流因兩岸污水直排受到污染,臭氣熏天,被居民稱為“臭水河”。

2013年,涼水河綜合治理工作啟動。為從源頭減少污水的産生,流域86個排污口全部制定了“一口一策”治理方案,採取鋪設截污管線、封堵排污口等措施進行系統治理。隨著流域內槐房再生水廠建成、小紅門污水處理廠改造完成,涼水河流域目前已擁有10座污水處理廠,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29萬立方米,比過去整整提高了一倍。越來越多的污水得到及時處理,曾經疲憊的河流重新煥發生機。

治水初見成效,治理手段也更上一層樓。“底泥是河道污染物長期積累的載體,也是水體污染的‘源’”。在北京市水務局河長制工作處副處長宋磊看來,黑臭水體治理的關鍵在於“內源治理”。

2018年,涼水河亦莊段駛入了兩條洗泥船。這兩條船利用先進的底泥洗脫原位置換技術,用“淘米”的方式為污染河流“美顏”。“淘洗乾淨的沙礫原位注入河底,而富含有機質、氮、磷的黑泥被過濾出來單獨存儲消納,相當於給河道洗了澡,真正斬斷了涼水河黑臭的根。”宋磊説。

隨著水質的改善,如今的涼水河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由碾碎的植物幹枝製成的柔性生態護坡讓細小的水生植物種粒在此生根,魚蝦也找到了繁育之所。沿河還開闢了深潭淺灘,形成湖泊、濕地、溪流、灘塗、林地等多樣化的生境。和公園裏精心伺候的草坪不同,河道的水生植物不用人工管護,也照樣生機勃勃。

河水清了之後,還得防止反彈。在位於漷縣的涼水河通州段監測點,水質監測的數據每4小時就會更新一次。而僅在涼水河通州段,這樣的河流監測點就有3處,每一個監測點對應一個鄉鎮。

“如果出現排污事故,就可以循著河向上游尋找這個點在什麼地方。它就像一個哨兵。”通州區生態環境局監測站副站長張勇説。

跨區補償開啟多贏局面

一條河,往往流經多個行政區域。如果上游污水不治,下游的努力則很難見效。

2015年,北京市開始實行水環境跨區斷面補償機制;2018年,推廣到鄉鎮,要求全市13個設鄉鎮的區,全部實現跨鄉鎮斷面補償。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讓産生污染並治理不力的上游地區對下游地區給予經濟補償。

根據補償辦法,如果本區發源的水流跨界斷面出境時水質不達標,或者上游來水經過本區出境時水質變差,其濃度相對於這一斷面的水質考核標準,每變差一個水質功能類別,就要按照每個斷面每月30萬元的標準補償下游區。

當跨界斷面出境污染物濃度小于或等於入境斷面此種污染物濃度,但未達到這一斷面水質考核標準時,其濃度相對於這一斷面水質考核標準每變差一個水質功能類別,補償金標準為每月15萬元。

隨著水環境品質的不斷改善,北京市跨界斷面補償金額也在大幅下降,由2015年的9.7億元、2017年的5.04億元、2018年的1.55億元、2019年的1.3億元,下降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0.2億元,利用經濟杠桿促進水質改善效果明顯。

“目前,北京市設置的監測斷面有98個,基本覆蓋了全市主要河道的干支流,補償金的逐年減少代表水環境在不斷變好。”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處長韓永岐説,“我們希望最後能實現補償金清零,也就是每個區域把自己那段都治好了,就都不用掏錢了。”

“守河人”管好“責任河”

“以前河水出現了污染不知道該向誰反映,現在河邊立了公示牌,上面有管河的河長姓名、監督電話,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有事就去找河長。”在海澱區萬泉河西岸遛彎的劉亞萍説,現在水清岸綠,“河長”功不可沒。

“河長”,聽起來級別好象不算高,但實際上責任可不小。管轄範圍內河道溝渠的保潔、綠化、治污等,都由河長負總責。如果考核不合格,河長的工作業績就要受影響。

2015年初,北京市在海澱區率先開展“河長制”試點工作,海澱區7個鎮的鎮長從那時起就多了一項新職務——“河長”。

海澱區所轄範圍內有南沙河、萬泉河、南旱河、北旱河、金河等75條河流。其中有11條原先由區水務局直接管理,剩下的64條由所在鎮管理。區、鎮分管,表面上看是各負其責,但區管河流全得從鎮裏過。區鎮管轄範圍的交界處,推諉、扯皮時有發生。“河長制”啟動試點後,河流區、鎮分管的局面被打破,75條河流溝渠被劃分為80個河段。7個鎮的鎮長負責屬地河流的管理。

“保潔、綠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像河道清淤、堵排污口、架排污線、橋梁養護等,一項項事情河長都得管起來。”海澱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河長制就是官員負責制。通過嚴密的負責制度,把原本無人願意管的污染河流,變成戴在河長頭頂的‘緊箍咒’,激勵河長主動作為。”

作為“河長制”的先行者,海澱區在推行試點工作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河道兩側環境臟亂問題展開專項整治,騰退拆除違法建設,全區河湖水環境品質有了明顯提高,大部分河道實現了水面清潔無漂浮物,岸坡綠地整潔,植被茂盛。

2017年7月,北京開始在全市範圍全面推進河長制,建立以黨政領導為主體的市、區、鄉鎮(街道)、村4級河長體系,實現河湖水域全覆蓋。

曾幾何時,清河下游北七家鎮南側朝陽區和昌平區兩區交界處高高聳立著兩座高達10米的垃圾山,不僅破壞河道附近的環境,渣土和垃圾還可能進入河道影響水環境。但兩區對於責任的認定存在爭議,垃圾山的治理一直懸而未決,成了一個“老大難”。

2018年5月,北京市委書記、市總河長蔡奇,市長、市總河長陳吉寧共同簽發北京市2018年第1號總河長令,在全市開展“清河行動”,督促各級河長、有關職能單位認真履責,清除河湖管理範圍內違法建設、垃圾渣土。

按照“清河行動”1號令要求,清河流域召開聯席會,將這塊難啃的“骨頭”擺上了桌面。時任清河市級河長杜飛進組織屬地政府及相關部門一起協調,經過地界勘察,最終認定由昌平區北七家鎮負責清理。不到一個月,垃圾山被清理運走。

“老大難”,“老大”出馬就不難。“河長制的實施,找到了打開困局的一把‘金鑰匙’。”宋磊認為,“解決河湖管理保護這個難題,必須實行‘一把手’工程,水岸同治,標本兼治。”

西城區城管委水務科科長高軍輝深以為然:“從前水務部門年年治污,但水污染現象屢禁不止,原因在於污染的源頭在岸上。如果岸上污染源不能有效治理,即使再增加投入,水環境品質也很難有質的提升。”

高軍輝回憶,在一次檢查中,發現屬於某國企的一條已廢棄管道存在違規排污入河問題,調查後發現是其他單位將排污管道私自接到這一廢棄管道中偷偷排放。這家企業的負責人推諉稱其他單位的問題不歸自己負責,並且表示公司資金存在困難。

高軍輝便通過河長辦聯繫到檢察院、生態環境局等7個部門協同治理。執法部門向這家企業提出警示。最終,其3天內自行查明瞭違規排污的單位,封堵了排污口。“這種處理效率在以前是根本無法想像的。”高軍輝説。

近年來,一些智慧系統的使用也進一步提升了河湖生態問題的處理效率。通過“北京河長”APP,各級河長可以看到巡河統計、問題統計、河長名錄、河湖名錄、重點任務、日常監督等內容,能查詢遊河人數、雨水情等資訊,還可以將發現的問題用圖片、文字的形式反饋至平臺,通知相應部門統籌解決並查詢進展。“未來北京市還將推廣運用遙感檢測、智慧識別攝像頭等,實現智慧精準巡河。”宋磊介紹。(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