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堅決遏制種茶毀林行為(來信調查)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生態 人氣: 發佈時間:2021-01-19 13:26:55
摘要: 近期,本報收到讀者來信,稱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村民毀林種茶,造成茶樹周邊植被枯死。雲南西雙版納是否存在村民種茶毀林現象?當地有關部門採取了什麼監管和整治措施,進展如何?

雲南動海縣一座茶山,茶樹與其他林木混作共生。

本報記者史一棋攝

樹榦上一圈樹皮被整體剝落,正是這圈被剝落的樹皮導致樹木枯死。

本報記者史一棋攝

編輯同志:

2020年夏天,我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旅遊時發現,當地許多村民依靠種植、採摘、售賣普洱茶為生。為加快茶樹生長、提高茶葉産量、增加種茶收入,有些村民採取圍剝樹皮、砍伐等方式毀壞茶樹周邊植被,一些茶山上隨處可見茶樹周圍一片光禿的情形。更有甚者,還有村民在自然保護區內種茶毀林、破壞生態。類似情況,希望能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一名環境保護志願者  


近期,本報收到讀者來信,稱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村民毀林種茶,造成茶樹周邊植被枯死。雲南西雙版納是否存在村民種茶毀林現象?當地有關部門採取了什麼監管和整治措施,進展如何?日前,記者前往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進行調查採訪。

部分村民通過圍剝樹皮、使用有毒化學物質等手段毀壞林木,破壞生態

2020年12月底,記者驅車來到動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一座茶山腳下。爬上山,沿途不時能見到一些茶樹,混雜生長在密林之中。可是在茶樹周圍,往往都是枯死、折斷的林木,少則四五株、多則十幾株,有的看起來像是自然枯死,有的則有明顯的砍伐痕跡,形成了一個個以茶樹為中心的“空白地帶”。

“這些茶樹都有很長歷史,所産的茶葉就是近年來受消費者追捧的古樹普洱茶。目前,市場上的古樹茶價格非常高,是村民眼中名副其實的‘搖錢樹’。”當地動昂村村民岩某溫説,為了增加古樹茶的産量,一些村民打起了周圍林木的主意,認為只要剷除古茶樹周邊的植被,古茶樹就能獲得更多的陽光和養料,“於是有些人故意圍剝樹皮,只要剝掉一圈樹皮,林木就會慢慢枯死。”

記者仔細觀察了一棵已經枯萎死去的樹木,發現樹榦距地面20多釐米的位置上,一圈寬約6釐米的樹皮被整體剝落,露出白色的樹榦。岩某溫告訴記者,正是這圈被剝掉的樹皮導致樹木枯死,“有些村民會定期清理古茶樹周邊的植被,無論是雜草、灌木還是高大的樹木,都會被一一清除。”

動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林業服務中心護林員楊超介紹説:“這片樹林的林權屬於村集體,村民們都知道個人砍伐樹木是違法行為,而且很容易被護林員發現,所以採用圍剝樹皮的方式,讓樹木慢慢枯死,以掩人耳目。”

岩某溫還告訴記者,為了使樹木儘快枯死,極個別村民甚至會使用有毒化學物質草甘膦,“使用草甘膦後,樹木會很快枯死,但同時也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據了解,在古茶樹周邊毀林的情形,在西雙版納幾個古茶樹分佈比較集中的地區尤其嚴重。近年來,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毀林事件發生:2011年至2019年3月,動海縣一名村民為種植茶葉,先後在多處集體林地採取圍剝樹皮、使用有毒化學物質等方式毀壞林木,砍伐林木800余株,使用有毒化學物質毀壞林木122株,圍剝樹皮54株,共非法佔用林地31.3畝,原有植被遭到嚴重破壞;2013年至2016年,動海縣一名村民採取圍剝樹皮的方式種茶毀林,砍伐林木152株,圍剝樹皮98株,非法佔用林地39.2畝,原有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古茶山、古茶樹資源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物種保護價值。西雙版納是國內普洱茶的重要發源地,近年來隨著古樹普洱茶市場價格走高,有的古茶山、古茶樹資源出現管護不到位、過度採摘、圍剝周邊林木等問題。若不及時加以解決,將對古茶山和古茶樹資源以及與之共生共存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董學軍説。

翻過山頭,記者來到西雙版納布龍州級自然保護區。楊超指著山腰處一片森林説:“前面那片林子,現在看長得不錯,其實幾年前也被村民用同樣的手段毀壞過。因為是在自然保護區範圍內,發現早、整治早,經過好幾年的治理,才逐步恢復。”

利益驅使,缺乏生態保護意識、法律意識,導致種茶毀林行為多發

村民毀林的目的都是為了種茶,這也暴露出一些村民追求短期利益、有關部門監管乏力等深層次問題。“古樹茶價格從2006年左右開始瘋狂上漲,有的甚至一年內就能翻好幾番,這也刺激了部分村民急於致富的心理,在一些不法茶商的誘導下,採取砍伐林木、圍剝樹皮等手段清除古茶樹周邊的植被,希望能提高古茶樹産量,進而增加收入。”董學軍説。

動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村民玉某曾因種茶毀林,被動海縣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並處罰款5000元。她告訴記者:“我們這裡村寨普遍很窮,除了茶葉,幾乎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普洱茶價格高,讓人眼紅。在高價格的刺激下,村民都一門心思琢磨怎麼提高茶葉的産量,賣個好價錢。”

除了利益驅使,村民們生態保護意識淡薄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西雙版納,這裡的村民世代靠著茶山養家糊口,但在前幾年,這片村民們賴以生存的茶山被劃入了自然保護區。“布龍自然保護區從2009年開始籌建,2012年劃定具體範圍,總面積約53萬畝,其中很多都是以前村民的林地、農地。在村民的意識中,這片茶山自古就屬於自家,可以隨便使用、隨意處置。”布龍自然保護區管護所所長申國晉説,很多村民直到現在還沒有樹立牢固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對毀林是違法行為的認識也並不十分清楚。

然而,毀壞林木是法律明令禁止的違法行為。我國森林法第七十六條規定:“盜伐林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在原地或者異地補種盜伐株數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樹木,並處盜伐林木價值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第八十二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我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採藥、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此外,《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第十四條規定:“禁止向自然保護區傾倒廢棄物、超標排放污染物、毀壞林木等其他損害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活動。”

“不少村民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根本不知道毀林是違法行為,也從不考慮種茶毀林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後果。”動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副鄉長岩罕叫説。

專項整治取得積極成果,越來越多村民意識到,有好生態,茶葉才能賣出好價錢

一度多發的種茶毀林行為引起了雲南省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20年5月,雲南省政府印發《雲南省非法侵佔林地種茶毀林等破壞森林資源違法違規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在全省範圍內對種茶毀林現象進行為期6個月的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提出,要對2017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以來發生的非法侵佔林地、種茶毀林等破壞森林資源問題,堅決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到位,違法種植作物該剷除的必須剷除,並做好生態修復,對2017年以前發生的非法侵佔林地、種茶毀林等破壞森林資源問題,也要堅持依法依規,突出生態保護,結合實際、分類處置。

專項整治行動取得了積極有效的成果。按照《工作方案》,截至2020年9月2日,西雙版納已完成了全部線索核查銷號、案件查辦銷案的既定任務。“我們綜合分析發現,目前所涉及的毀林案件都是個人作案,尚未發現團夥作案,而且最近四五年的發案率呈現明顯下降態勢。”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隊副支隊長袁松明説。

動海縣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李玲審理了一批種茶毀林案件。據她介紹,法院在審判時會綜合考慮確實存在村民種植茶樹在先、劃定自然保護區在後的現實,以及被告人悔過表現、山林整改恢復等情況,“我們判決時會在法律允許範圍內從輕審判,同時嚴懲首惡,形成示範效應”。

不過,專項整治行動也遇到了一些難題。動海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羅城説:“多數違法村民都採取了圍剝樹皮的手段,隱蔽性很強,護林員平時巡察時難以發現,等樹木真的枯死已經是3到5年之後了。如何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並制止,是需要我們重點研究的課題。而且,即便護林員發現被圍剝樹皮的樹木,如果村民拒不承認,證據難以固定,執法也缺乏依據。”

羅城還提到,西雙版納雨熱條件好,植被生長迅速,許多原本是農業用地的土地過不了幾年就會長出樹木,甚至形成天然林。“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方有權對農業用地進行經營,那就意味著村民可以以農業經營為目的砍伐農地上的樹木。而按照新修訂的森林法,砍伐非林地上的林木,沒有明確要求辦理採伐許可。這使得我們在保護非林地天然林的時候,法律依據不是很充分,村民的發展需求與環境保護之間也需要取得平衡。”

“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打擊種茶毀林行為,我們更希望借專項整治行動逐步理順、嚴格落實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同時不斷提高村民環境保護意識。”申國晉説,經過此次專項整治行動,村民已經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法律的要求,毀壞林木是違法的行為,“越來越多的村民對保護生態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許多村寨都自發成立了督察隊,或者制定村規民約,自覺加強本村種茶毀林行為的監督管理。隨著市場逐漸向追求生態茶轉變,村民也意識到原來那種種茶毀林、盲目追求産量的辦法已經不利於提高收入,反而是未遭破壞、植被更自然的茶山更有利於村民增收致富”。

“現在,很多古樹茶集中的地方都在抓緊建設生態茶園,在茶樹周圍補種水冬瓜、白樺等樹種,既讓古茶樹産出優質的生態茶,又修復了周邊的生態環境,更好地兼顧種茶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董學軍説,這種林茶共生的發展模式如果能夠全面推廣,將有助於遏制種茶毀林的不理智行為。


算好生態賬端穩“金飯碗”(編後)

一些村民為了增加種茶收入,竟然圍剝樹皮、使用有毒化學物質,這明顯是一種只算經濟賬、不算生態賬,只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的短視行為,必須及時糾正。

種茶行家們都知道,越是在蔥蘢山林中長出的生態茶,口感越好,就越受市場青睞,良好的生態環境提升了茶葉的附加值。一旦樹死了、林毀了,短期看一些古樹茶的産量得到了提升,茶農獲得了利益,但從長遠看,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必將導致茶葉的品質下降,茶葉也難以賣出好價錢。這將嚴重削弱當地茶葉的市場競爭力,茶農們利益最終也會受到損害。

經濟利益的驅動加上科學知識的匱乏和法律意識、生態意識的淡薄,村民才會做出種茶毀林的事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關地方和部門要採取多種舉措,不僅要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堅決遏制種茶毀林行為,而且要加大法律知識和生態文明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讓村民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意義,明白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産業不僅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只有這樣,才能杜絕種茶毀林的行為,端穩生態致富的“金飯碗”。(史一棋 沈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