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讓祖脈秦嶺永葆生機

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生態 人氣: 發佈時間:2020-10-19 22:32:34
摘要: 秦嶺是我國的中央水塔,秦嶺水不僅滋養著陜西人民,而且滋養著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近6000萬人口。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是陜西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和責任。

原標題:讓祖脈秦嶺永葆生機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

保護秦嶺,是陜西義不容辭的責任。從1965年在秦嶺地區設立第一個保護區,到形成全國最大的自然公園群;從實施天保工程,到生態環境優良等級面積超過96%;從2007年制定《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到2019年的再次修訂;陜西深入開展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整治,對存在的問題零容忍,態度堅決、不遺餘力。

如今,陜西又在謀劃著設立秦嶺國家公園,進一步升級秦嶺保護措施,讓祖脈秦嶺得到頂格保護,永葆生機。10月12日,陜西省林業局組織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等專家論證通過了《秦嶺國家公園設立方案》,極大地推進了這一進程。

護中央水塔豐盈清澈

秦嶺是我國的中央水塔,秦嶺水不僅滋養著陜西人民,而且滋養著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近6000萬人口。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是陜西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和責任。

10月,秦嶺深處的周至縣厚畛子鎮老縣城村,秋景如畫。引湑濟黑調水工程管理中心18位工作人員,顧不上欣賞美景,在湑水河邊不停地來回巡護著。

湑水河一年裏水溫最高不超過15℃,進入10月就到10℃以下了。秋天河水里落葉、枯枝增多,護水人每天都要下到冰冷的河水裏進行雜物清理。

護水人不僅要吃苦耐勞、甘於寂寞,還要勇敢聰慧、膽大心細。在奔走于山林的管護途中,他們會隨身攜帶一根木棍以驅趕那些不期而遇的蛇,而為了對付跑到管理站的“不速之客”,他們還養了一群鵝,據説鵝能使蛇遠離。

引湑濟黑調水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古軍介紹,老縣城村總共有37戶186人,為了保護水源地生態,讓村民少種地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他和同事們引導鼓勵當地村民發展蜜蜂養殖和山茱萸種植,又想方設法幫他們進行銷售。每戶村民家裏都有1個化糞池,廚房裏配備油煙處理裝置,最大程度減少污染排放。

每年春天,氣溫回暖後,護水人會在老縣城村進行植樹造林,年均增綠1000平方米。“你看,現在石頭縫裏都長出樹了!”古軍笑著説。

為了保護水源地安全,引湑濟黑調水工程內的水電站已於今年7月31日拆除退出。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秦嶺研究院院長張國偉介紹,從2014年12月12日到2019年12月初,以秦嶺為源頭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供水258億立方米,緩解了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等省市供水難題。

讓秦嶺成為野生動植物的樂園

秦嶺的生態,在於水、在於山,也在於植物、在於鳥獸魚蟲。

“東方仙子”朱鹮,棲息于水田、河灘、池塘和山溪附近,以小魚、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水生昆蟲和蛙類等為食,對生態環境要求高,是檢驗當地生態環境是否優良的旗艦物種。

9月26日上午10時,20隻朱鹮在秦嶺國家植物園楓葉湖畔,被一隻只放飛。看著它們有了更廣闊的天地,放飛人員目光跟隨,久久不願離去。

從發現朱鹮、保護朱鹮到野化放飛,朱鹮復壯之路實屬不易。

1981年5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一行在洋縣發現了被認為僅存的7隻野生朱鹮。秦嶺成為朱鹮最後的“避難所”。

在當年發現朱鹮後的第4天,洋縣便發佈了關於認真保護世界珍禽朱鹮的緊急通知,明確提出“四不準”:朱鹮活動區域內,不準狩獵,不準砍伐樹木,不準使用農藥,不準開荒放炮。從1990年開始,洋縣要求全境禁止使用農藥和化肥。

經過近40年的努力,朱鹮成為秦嶺生態保護的標誌性物種。種群數量由1981年發現時的7隻,擴展到現在的5000余只,棲息地面積由發現時不足5平方公里擴大到1.5萬平方公里,人工繁育和野化放歸朱鹮已成功繁殖10余代。它們飛出秦嶺、飛向世界!

朱鹮保護,是陜西保護秦嶺生態的一個縮影。秦嶺作為生物基因庫,擁有陸生野生動物580多種。近年來,“秦嶺四寶”種群數量明顯增加,棲息地面積不斷擴大。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秦嶺大熊貓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109隻增加到345隻,秦嶺成為野生大熊貓分佈密度最高的區域。羚牛數量超4000頭,金絲猴數量超5000隻。

今年4月,科研人員在秦嶺發現了中國最北端野生蕙蘭種群,數量超萬株。同月,發現興隆嶺和天華山金錢豹種群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並建立了穩定的種群。據統計,秦嶺還有種子植物3800多種,僅秦嶺國家植物園內就收集保存植物種質資源1740余種。

秦嶺,已經成為野生動植物的樂園。

還秦嶺更多生態空間

新中國成立初期,秦嶺木材支援全國,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因此付出了生態代價。1998年,陜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

在秦嶺北麓,華陰市華山國有林場蒲峪管護站楊波等6位護林員,自2001年分配到此後,鑽密林、蹚河水、翻山越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9年的時間,硬是把蒲峪一道道荒山禿嶺染成了一道道綠色長城。

在秦嶺南麓,寧陜縣旬陽壩林場,周希梁從上世紀的伐木工到今天的護林員,和大山打了22年的交道。如今通過天然林保護,旬陽壩植被得到大面積恢復,不少消失了多年的野生動物再次出現。在巡護途中,周希梁經常和野豬、羚牛、斑羚等打照面,就連國寶大熊貓也來這裡湊熱鬧!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來旬陽壩旅遊和生態康養的人越來越多。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秦嶺地區累計完成人工造林319.52萬畝、封山育林655.09萬畝、飛播造林1053.22萬畝、森林撫育645.75萬畝,有效擴大了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達到69.65%。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陜西省氣象局的研究顯示,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品質顯著變好,優良等級面積首次超過96%。

為了保護秦嶺,陜西在秦嶺積極建設各類保護區,自1965年在太白山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至今,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129處,構建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國最大的自然公園群在秦嶺出現。

進入新時代,為與中華祖脈、中央水塔、中國生物基因庫等“身份”相匹配,陜西對秦嶺的保護再次升級,設立秦嶺國家公園被提上議事日程。

“我們要對秦嶺進行頂格保護。”陜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説,“秦嶺國家公園的設立將提高保護的連通性和完整性,將最大程度杜絕和減少人為干預,充分發揮自然修復的作用,還秦嶺更多生態空間。秦嶺國家公園將把成體系的秦嶺‘芯’交回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撫育和越來越多具有生態自覺的人們守護下,秦嶺必將永葆生機!”(師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