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呵護綠水青山 展現田園美景

來源: 人民日報 編輯:曉輝 人氣: 發佈時間:2019-07-24 17:30:45
摘要: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呼吸更清潔的空氣,喝更乾淨的水,享受更優美的環境,是群眾的熱切期盼。放眼江淮大地,清流奔涌,群峰競秀,河山壯美。

安徽黃山市黟縣宏村一景。

白鷺在新安江上游萬安壩水域飛翔嬉戲。

安徽馬鞍山濱江公園俯瞰。

安徽巢湖市老驥幼兒園小朋友在地球日活動中為小樹苗澆水。

遊客在安徽安慶市楊亭村生態果園採摘楊梅。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呼吸更清潔的空氣,喝更乾淨的水,享受更優美的環境,是群眾的熱切期盼。放眼江淮大地,清流奔涌,群峰競秀,河山壯美。安徽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探索出護山、護水、護岸三條創新模式,為生態文明安徽樣板作出實踐注腳。

——編者 

黃山新安江——

生態補償碧水奔流

從安徽休寧縣六股尖發源,新安江逶迤東流,匯入錢塘,串起皖浙兩省的人緣相親。然而,由於“一江跨兩省”,新安江一度陷入同一流域難以統一管理的窘境,出現了上游來水水質持續惡化、千島湖水環境污染日趨加重等問題。

2012年,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正式啟動。皖浙兩省約定,當新安江在兩省交界處的水質優於約定值時,下游的浙江即要給安徽一定的經濟“補償”,反之,則安徽向浙江“補償”。上游地區主動保護、下游地區支援上游發展,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安江方案”。

休寧縣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韓少俊説,“過去到了汛期,江面上的垃圾最少需要二三十輛車拉走,接近100噸。而現在,即便是在汛期,垃圾也基本沒有了。”2012年以來,新安江上游流域總體水質優於約定值,安徽每年向浙江境內的千島湖輸送60多億立方米乾淨水。

歙縣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潘勝利介紹,試點實施以來,沿新安江干支流累計退養網箱6000多只,涉及漁民3萬多人,確保了水面清波盪漾。

歙縣街口村村民程武如今是新安江上12支環保打撈隊中的一員。“治水惠及今人,更造福後代。我相信政府!”程武樂呵呵地説。

黃山市通過資金直補、轉産扶持、貧困救濟、就業培訓等措施,對漁民進行後續扶持,建立完善後續扶持機制。同時,開展增殖放流50余次、投放魚苗3300萬尾,保護新安江水域物種的多樣性。

“以前發展都是靠山上那點木頭,這些年採伐量逐年下降,指標都用不完。”黃山市委書記任澤鋒感慨。

如今安徽省已把“新安江模式”複製到全省空氣、森林、濕地等生態空間,同時拓展到滁河、洪澤湖等跨省流域,從源頭上確保大江大河碧水奔流。

馬鞍山——

鐵腕治江水清岸美

本報記者韓俊傑

張鵬15歲起便跟隨父親在長江上捕魚。今年5月,隨著長江大保護的推進,安徽馬鞍山市全域漁民退捕轉産工作全面展開。包括張鵬在內的上萬名漁民,陸續告別“水上漂”,搬進安居房,加入新成立的石臼湖巡邏隊,開啟新生活。

從捕魚人到護魚員,變化的不只是身份,更有觀念。“巡邏時,發現偷捕分子常使用地籠、迷魂陣等違法漁具,魚不管大小都會被‘一網打盡’,這種捕撈方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極大。”

日夜守護著長江下游唯一的通江湖泊,張鵬愈發覺得責任重大:“我們生於水,長于水,一定要把水岸守好、保護好,把一汪清水留給子孫後代!”

薛家洼,長江奔騰到此流速放緩,長期以來逐漸成了漁民、漁船聚集地。在以前,即便是當地人,也很少有人知道薛家洼在哪。為啥?環境臟亂差,沒人樂意來。

“過去這裡可以説是‘揚塵滿天飛、污水遍地流’,出門都要穿膠鞋。”在這裡生活了30多年,金妹直搖頭:“別看這裡不大,以前卻是岸上非法碼頭林立、亂搭亂建嚴重,江面漁船聚集、垃圾隨意傾倒。”

今年5月,漁民上岸、搬遷拆遷、修復江岸、植樹復綠等一系列工程旋即展開,金妹一家也作別舊居,準備搬入政府幫申請的經濟適用房。

伴隨著整治行動全力推進,漫天飛舞的灰塵不見了,遍地橫流的污水消失了,臟亂差的非法碼頭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新綠、景觀平臺、濱江遊道……

長江之美,在江更在岸。過去,寶貴的岸線曾被大量非法碼頭、砂場佔據,不僅讓城市“臨江不見江”,更讓長江生態系統“紅燈”頻閃。如今,鐵腕治江讓沿江生態萬象回春,馬鞍山乘勢而上,通過精心雕琢長江東岸23公里岸線,重塑城市“外灘”,讓百姓盡享“近江親水”之樂,感受“生態福地”之美。

安慶——

林長上崗荒山變綠

本報記者朱思雄韓俊傑

楊亭村位於安慶市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北麓,原本是一個城鄉邊緣地帶的偏僻山村。早些年,為了發家致富,村裏各種小型林場氾濫,小煤礦、小磚廠林立,導致曾經的綠水青山逐漸變成荒山。

“我們村地處丘陵地帶,限制了田地耕種作業。”村支部書記楊凱介紹説,“想過招商引資,嘗試發展工業,但工業進村勢必會影響村裏的生態環境。”

不準在山上伐一棵樹。1998年,村裏定下規矩。在關停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後,楊亭村開始栽上了楓樹、茶樹、楊梅樹等。見縫插綠,四季有景。

2017年6月,安徽在全國率先啟動林長制改革,黃梅戲故鄉安慶作為試點城市之一,唱起綠色發展的好戲。

“林長制形成了林長牽頭負責、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安慶市委主要負責人介紹,還將進一步推動林長制立法。

林長幫忙,楊亭村的生態更好了,經濟效益也來了。坐擁2700畝集體林場,楊亭村發展集體茶園,創辦村集體茶廠,打響龍山野茶品牌。“我們村産的茶葉供不應求,很多客商提前就到村裏收購。以前一年的收入差不多就夠家裏的日常開支,如今有了茶林,每天干七八小時,一年單務工費就能拿到1萬多塊錢。”村民嚴藕蓮談起茶林一臉興奮。

如今,村裏每人平均純收入1.594萬元,集體收益達150余萬元,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83戶250人全部脫貧。

“現在是‘綠水青山帶笑顏’!”五橫鄉黨委書記陳傑南笑著引用黃梅戲的唱段來描繪前景。如今的楊亭村,白墻黛瓦,垂柳依依,乾淨整潔的文化廣場毗鄰農舍,小學、幼兒園、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朱思雄、韓俊傑)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人民視覺、新華社

版式設計:張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