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別了,“無樹村”(美麗中國·綠色奇跡③)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曉輝 人氣: 發佈時間:2019-03-11 14:47:13
摘要: 砂石多、土質差、高寒缺氧、乾旱少雨,在西藏阿裏、那曲,種樹太難。 那為什麼還要種呢?


圖為在“那曲高寒地區植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試驗基地,綠化工程師在查看氣象站大數據自動監測設備(攝于2018年3月)。

新華社記者劉東君攝

核心閱讀

砂石多、土質差、高寒缺氧、乾旱少雨,在西藏阿裏、那曲,種樹太難。

那為什麼還要種呢?——西藏是中國、南亞、東南亞地區的“生態源”,是亞洲乃至北半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器”和“調節器”,有“亞洲水塔”之稱,生態地位極其重要。雪域高原的國土綠化和水土涵養,對整個地區的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經過多年奮鬥,在阿裏,樹木逐漸成林,風沙得到一定遏制。在那曲,很多村子也結束了“無樹村”的歷史。

種活一棵樹難嗎?也許很多人會説,不難。不過,在西藏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寒地區,情況卻不一樣。由於惡劣的氣候條件和地表下的永久性凍土層,在這些地區,種活一棵樹實在太不容易。

儘管如此,西藏卻一直沒有停止努力。近年來,西藏深入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實施“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據統計,2018年西藏植樹造林112.5萬畝,863個村子結束了“無樹村”的歷史,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至12.14%。

以前,生活在那曲的牧民,沒有在家門口看到過樹

西藏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現有森林群落結構完整,森林資源大部分處於自然、原始、頂級群落狀況,生態系統穩定。不過,這些林地主要分佈在林芝和昌都。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方,雖然有樹,卻不能像林芝、昌都那樣成林。

為什麼?一是風大,樹苗難紮根;二是土壤多為高山草甸、砂石,難以保水保肥;三是紫外線強,地溫低,樹葉成長極易“生理性抽幹”。在那曲、阿裏等地,甚至沒有絕對的無霜期,凍害災害不規律,導致種樹出現“春天種下,一個冬天多數凍死”的情況。

那曲市曾被稱為“全國唯一沒有樹木的城市”,以前,生活在這裡的牧民沒有在家門口看到過樹。

那曲市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凍土層厚、風大天寒,每年植物最佳生長期兩個多月,長達6個多月的風雪期和土壤凍結期,導致樹苗凍害現象嚴重,難以紮根,新枝木質化程度低,常規造林技術下,樹木基本難以存活。

阿裏地區平均海拔也在4500米以上,綠化常年遭受砂石多、土質差、高寒缺氧、乾旱少雨等多重威脅,難度大、成本高。50多年前,阿裏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噶爾縣獅泉河邊有一大片紅柳林,不過,這種既耐旱又耐燒的植物被當地牧民用作柴火,於是當地政府從200多公里外的班公湖移栽了紅柳。此後,為對抗惡劣氣候,阿裏啟動了植樹造林計劃,但由於當時交通條件限制、技術人員缺乏等原因,進展並不順利,直至2016年,阿裏地區仍然僅有獅泉河畔的那一片紅柳林。

既然這麼難,為什麼還要種樹?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巡視員達娃次仁説,西藏被譽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是中國、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是亞洲乃至北半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器”和“調節器”,有“亞洲水塔”之稱,生態地位極其重要。雪域高原的國土綠化和水土涵養,對於整個地區的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近年來,西藏通過實施“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重點區域生態公益林建設、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工程,完成營造林558.62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60.02萬畝、封山育林298.6萬畝。啟動那曲植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努力開展高寒造林科技攻關,種植各類樹木500畝。

依靠科技種樹,提高樹木成活率

如今,在那曲市區的浙江西路兩側,有總長1200米的綠化帶,種著高山柳、雲杉、樟子松、沙棘四種612株樹。可別小看這個綠化帶,這是那曲歷史上首次街道試種綠化。

2016年11月,在科技部和西藏自治區組織推動下,億利集團承擔了那曲高寒區植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並於2017年3月啟動那曲市城鎮植物關鍵技術研發與綠化模式示範項目。“經過兩年多的科研攻關,特別是經歷了嚴寒、大風、強紫外線的嚴峻考驗後,試種見到了初步成效。”億利集團植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負責人郝偉説。

記者了解到,早在1998年,那曲林業技術人員就在地區農牧局院內建立了那曲第一處植樹試驗基地,面積為2畝,從阿裏地區引進樹苗,試種樹種為高山柳、水柏枝、沙棘、阿裏班貢柳等,成效甚微。

2007年,那曲林業技術人員從拉薩引進20株雲杉、10株北京楊,從索縣引進30株高山柳,在市區試種,到目前,雲杉存活13棵、北京楊存活1棵。“可以説,這14棵樹是那曲市區年齡最長的樹了。”那曲市林業局植樹造林科科長拉頓説。此後,每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依靠科技種樹提高樹木成活率。

拉頓介紹,那曲市林業局植樹造林科在市直43家單位和市林業局2個試驗基地開展植樹試種,2018年共計試種植樹19898株。同時,高山柳在那曲推廣的技術初步成熟,成為高寒高海拔地區植樹、育苗的最佳樹種。

冬季去那曲,可以看到道路兩旁每棵樹都穿上了厚厚的“衣裳”:鋼條做支架,外套遮陰網、毛氈、草席子等,部分植樹試種區域周邊還建立了陽光板防風設施。“冬季防寒工作至關重要,也是影響植樹成活率高低的重要因素。”拉頓説。

為支援那曲市高寒植樹的試種試驗工作,西藏自治區投資1000萬元建立試種試驗區170畝;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撥付專項資金118萬元用於那曲栽植樹木越冬防護工作。

48歲的牧民桑旦搭傑生長在那曲,他説:“26歲前我沒去過其他地方,也沒看到過樹。20年前我第一次去拉薩,在那兒第一次看到樹,心裏想著如果那曲也有樹、有綠色該多好。現在,那曲也有了樹,雖然不能跟拉薩比,但是夏天也能看到綠色了,小孩們也不像我們小時候沒見過樹,他們從小就見過樹。”

“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每棵樹”

記者在阿裏地區普蘭縣、噶爾縣、札達縣等地採訪時,都看到了成片的樹木。據了解,2018年,札達縣的8個村告別了沒有樹的歷史,種植秀麗水柏枝、藏細柳等本土樹種1.23萬株。

在阿裏工作了30多年的本地幹部加央説,2016年阿裏地區提出在城區大規模試種樹,當時他覺得“根本不可能”。後來,噶爾縣邀請全國知名林業專家、學者和技術員實地考察,向農牧民群眾請教種樹經驗,並選派本地技術人員先後到青海、甘肅、內蒙古等氣候相似地區綜合考察。經過多方論證,最後確定了毛頭柳、青海楊等20多種適宜高海拔地區種植的苗木。

“沒想到種樹的考驗從運輸途中就開始了。”噶爾縣縣委書記高寶軍説,運輸途中要包嚴實,中途適當補水,運到終點泡入水池給樹苗補水。這還沒結束,種植還有幾道關:沙石地上種樹,水分容易流失,要做好保溫保濕,除了澆水還要給樹注營養液、施生根粉,“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每棵樹”。

如今,經過3年多試種,獅泉河鎮新栽種的青海楊、毛頭柳等10多類42萬餘株樹木長勢良好,成活率達到85%,結束了阿裏只能栽紅柳、班公柳的歷史。

“城市變綠了以後心情也好多了。”加央説。據阿裏林業部門介紹,多年來,阿裏地區造林及防沙治沙68.21萬畝,植樹1110.35萬株,風沙得到了一定遏制,尤其是獅泉河盆地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瓊達卓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