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體育頻道 2024巴黎奧運會專題 中國網 正文

通訊 | 40年,在首金的投影裏,看見中國

2024-07-28 21:01:09.0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巴黎7月27日電(記者林德韌、沈楠、王夢)首金,沉甸甸的首金。

1984年,許海峰彈無虛發,為中國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40年後,黃雨婷和盛李豪這兩名未滿20歲的小將,在巴黎奧運賽場展現高超技藝與從容姿態,用又一枚奧運首金傳承榮光。

  上圖: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男子自選手槍慢射比賽中獲得冠軍,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新華社記者 官天一 攝 下圖:2024年7月27日,黃雨婷/盛李豪(右)在巴黎奧運會10米氣步槍混合團體比賽中奪冠,贏得巴黎奧運會首枚金牌。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首金,金燦燦的首金。

對於這枚象徵著“第一”與“啟航”的金牌,我們曾執著、曾遺憾,曾熱捧、曾失落。到如今,我們面對它,有了更開闊的視野和更豁達的心態——勝固可喜,敗亦英雄。

首金如一條絲線,串起中國體育悠悠40載。流動的時光印記著一代又一代運動員的奮進與悲喜;他們的故事匯於此刻,共同成為時代進步的歷史見證。

創造歷史

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站在洛杉磯奧運會的射擊場,背後是“零”。

這是那屆奧運會最早開始的比賽之一,也是新中國體育健兒有機會又有能力競爭奧運獎牌的第一場比賽。

曾被中國人認為遙不可及的奧運金牌,懸在了伸手可及的前方。

這一槍,能否擊碎陰霾,為夢想破冰,為中國打開一片新天地?

許海峰做到了,他以566環的成績,力壓對手1環,奪得冠軍。

“零”,就此改寫!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許海峰在獲得男子自選手槍慢射項目冠軍後領獎。新華社記者 官天一 攝

40年來,許海峰一次又一次應邀向人們講述拿到奧運首金時的場景:當時用的不是電子靶,打完之後需要查驗靶紙才能確定最終成績;頒獎儀式被推遲了40分鐘,因為組委會沒有想到頒獎時會升起兩面五星紅旗,因此需要緊急用直升機從其他賽場運過來。他也沒有預料到這塊金牌的影響力,洛杉磯華僑的輪番慶祝,歸國後受到的熱烈歡迎,都讓他受寵若驚。

突破的背後,是艱苦的條件。許海峰回憶,那個年頭,整個安徽省隊只有兩支進口槍,誰去比賽誰才能用。進口子彈也是稀缺資源。參加1984年奧運會的時候,他用的是1975年進口來的子彈。彈頭放久了氧化,長了一層白毛,比賽前還得用油布把子彈擦乾凈。

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許海峰,在訓練和比賽之餘喜歡去逛超市,兜裏就揣了30美元,什麼都不敢買。看著洛杉磯的高樓大廈、路上的車水馬龍,他感慨發達國家的生活水準確實高。

改革開放伊始的中國,在並不充裕的物質條件下起步,以許海峰為代表的那一代中國運動員,大都有著克服艱苦條件訓練比賽的經歷。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體育健兒們鬥志昂揚,屢屢突破。1979年,體育界率先喊出“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引起各行各業巨大反響。兩年後在日本大阪,女排姑娘以全勝戰績奪得世界盃冠軍,開啟五連冠偉業;洛杉磯奧運會上,在許海峰之後,曾國強、李寧、欒菊傑、周繼紅和女排等個人和集體,也紛紛拿下金牌。

  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在第三屆女排世界盃頒獎儀式上。新華社發

那個年代,全體中國人都憋著一口氣,要向世界證明“我行”。體育以其獨有的魅力和凝心聚氣的強大感召力,成為振奮人心的“排頭兵”。

體育讓我們融入世界,也讓世界看到我們。

奮力追逐

從1988年首爾(漢城)奧運會開始,一直到2020東京奧運會,女子10米氣步槍成為奧運首金的固定項目。隨著中國槍手在這個項目上逐步達到世界頂尖水準,奧運首金,再度進入了中國隊的射程範圍。

然而,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項目上拿到特定顏色的獎牌,本身就是一項極致挑戰,尤其是在追求極致精準的氣步槍項目上。

2000年奧運會前,人們把對首金的熱望寄託在有“天才少女”之稱的趙穎慧身上。那個年代,電視已經普及,人們對奧運會的關注度逐步提高。對首金的期待,客觀上也給隊員帶來了壓力。不到19歲的趙穎慧最終止步奧運會的資格賽。

  2000年9月16日,趙穎慧在雪梨奧運會女子10米氣步槍資格賽中未能進入前八名。新華社記者 焦衛平 攝(數位傳真照片)

2004年,趙穎慧第二次出征奧運,以第四名的成績與獎牌擦肩而過。而初出茅廬的杜麗,橫空出世奪得冠軍,令中國代表團時隔20年再度觸摸到奧運首金。

作為“80後”,杜麗已吃穿不愁,但在射擊訓練上,她也經歷過苦日子。步槍運動員要穿著皮服,但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她只有支撐性聊勝於無的舊皮衣,沒有褲子。手套是全隊用了十幾年的,靶子是隊裏自己焊的,子彈每週只能打五發。後來到了省隊、國家隊,條件逐步改善,但新皮服她也常常捨不得穿。

雅典奪金之後,她幾乎拿遍了所有大賽冠軍。然而,2008年主場作戰,被寄予厚望的她在首金爭奪戰中名列第五。

那時的杜麗,帶著深切的遺憾甚至自責開始副項50米步槍三姿的賽前訓練。短短幾天,她收到很多人親筆書寫的卡片,上面都是祝福和安慰。

在寬容與鼓勵中,她重整旗鼓,五天后,副項問鼎,逆境重生。“這是難能可貴的,我們更看重杜麗這種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時任中國體育代表團副團長崔大林説。

  2008年8月14日,杜麗在北京奧運會女子50米步槍三姿決賽中打完最後一槍後,眼淚奪眶而出。 新華社記者 鮑菲菲 攝

四年後在倫敦,又一位奧運“新人”易思玲勇奪首金。又過了四年,杜麗和易思玲在裏約奧運會首金爭奪中分獲銀牌和銅牌。到了2021年,“00後”楊倩最後一槍逆轉奪冠,寫下首金傳奇的第四頁。

從雪梨到東京,中國女槍手留下了太多悲喜瞬間,但笑與淚,不再唯獨映襯著成與敗,而更多凝結著她們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收穫的人生況味。大眾對於奧運金牌的認知,也更加接近體育的本質:贏了,歡呼;輸了,鼓勵。

  2021年7月24日,楊倩在頒獎儀式上。當日,在女子10米氣步槍決賽中,楊倩贏得東京奧運會首枚金牌。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自1984年之後,中國體育也完成了諸多“第一”:第一次舉辦亞運會、第一次舉辦奧運會、第一次位列奧運金牌榜第一、第一次設立全民健身日。這些第一,凝聚著中國體育人不懈的拼搏與奮進,也印證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社會文明的顯著進步、民族自信的巨大提升。

淡定接棒

巴黎奧運會,10米氣步槍混合團體取代女子氣步槍,首次成為首金項目,這成就了黃雨婷和盛李豪共同的榮耀。兩人都是年少成名;得益於越來越完善的選拔制度,他們早早被發現、培養。

“00後”的運動員們不用再擔心訓練子彈夠不夠、皮服有沒有、冬訓會不會生凍瘡。在世界一流的訓練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中國槍手,沒有一絲鬆懈,在比賽難度越來越大的今天,整體成績仍然在持續逼近極限。

不止於此。

黃雨婷馬上就是一名高三學生了;訓練之餘,她會抱著書本認真做功課。受益於體教融合,越來越多的射擊運動員有了上大學的機會。盛李豪看上去酷酷的,但也會在國際賽場上用英語跟外國選手交流;看到自己喜歡的電競選手,還會克服“社恐”追個星。他們充滿小趣味的網名和頭像,更讓冷面槍手秒回尋常少年模樣。

  2024年7月27日,黃雨婷/盛李豪(右)在比賽後。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許海峰進國家隊的年代,還沒有電腦;杜麗進國家隊的年代,還沒用智慧手機;黃雨婷和盛李豪這一代運動員,已經想像不到離開手機的生活了。在休息日,盛李豪會打打遊戲,黃雨婷會逛逛街;射擊是職業,但生活不只有射擊。

首金賽後,兩名小將淡定回應,這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煉則激動落淚。對於射擊隊這40年,他感慨地説,首金是追求,拿到了當然高興,但現在人們對首金的看法跟以前不一樣了。

“中國射擊運動員今天這樣的自信和豁達,也是新時代帶給他們的。有些國家,訓練水準一點不比我們差,但他們就是壓力大,因為真的是要靠一塊金牌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命運。”王煉説,“我們國家已經走過那個時代了。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責任,我們現在的運動員肯定還有不足,但絕對不缺自信和陽光。”

  2024年7月27日,冠軍黃雨婷(左)/盛李豪在頒獎儀式上。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40年時光流轉,金牌、奧運、體育這些詞彙,一方面更為豐富,一方面更為純粹。在新時代,中國成功舉辦了冬奧會、青奧會、亞運會、大運會等大賽,帶動了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體育産業蓬勃發展,體育文化欣欣向榮,體育事業迎來全新局面。

許海峰當年羨慕的超市、汽車,已經成為中國百姓的日常。杜麗當年捨不得穿的射擊皮服,已經成為隊員標配。從楊倩的美甲到黃雨婷的發卡,人們不僅關注運動員的成績,也關心他們的生活,還更樂於看到他們在賽場上展示自己、表達個性。

新的時代,奧運首金,不斷會有新的故事、新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