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原 | 編輯:楊磊、張帆
只有形成足夠規模的運動人群,才能形成健康的體育市場和更為合理的産業結構,而這種培育更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近年來,體育産業的發展不負朝陽産業的美譽。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強有力助推下,體育産業也駛入了快車道。國家統計局與國家體育總局1月8日在國家統計局官網公佈了《2017年全國體育産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公告顯示,2017年,體育産業總規模為2.2萬億元,增加值7811億元,分別增長15.7%和20.6%。超出GDP增速不少,增加值在GDP佔比中更首次突破1%。這樣一份成績單,背後是體育用品和相關製造業、體育健身休閒活動、競賽表演業等相關領域不同程度的發展,體育産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結構,值得審視。
在體育産業的大盤子中,體育用品及相關製造業依然是大頭,2017年總産出和增加值分別為13509.2億元和3264.6億元,佔比分別為61.4%和41.8%。而競賽表演業2017年總産出231.4億元,在體育産業中佔比僅為1.1%。健身休閒活動總産出和增加值佔比分別達到體育産業的2.6%和3.3%,體育培訓和教育佔比則分別達到1.6%和3.4%。
體育産業在國際上發展的規律表明,當一個國家每人平均GDP突破8000美元時,體育産業將迎來一個爆發期。也就是説,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得到滿足之後,人們對生活品質有了更多樣多元的追求,體育作為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自然將迎來發展的機遇期。我國體育産業近年來的發展速度,似乎正在印證這樣的規律。
但僅憑發展速度也不能給出全部答案,發展結構更能反映出發展的內涵。以體育産業而言,體育用品製造業、競賽表演業和健身休閒業本應是三大支柱,形成一個穩定的支撐。但我國體育産業的發展結構依然存在“偏科”,競賽表演業和健身休閒業還未能和體育用品製造業形成鼎足之勢,背後的原因,則是體育本體消費尚有待培育,讓體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剛需”,體育消費才能真正迎來蓬勃的發展態勢。
與其他消費不同的是,體育消費有一定的“門檻”。無論路跑、游泳,還是各種球類運動,都需要相應的體能和技能,而這種體能和技能的養成,與體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體育文化成為一種社會文化密切關聯。從這個角度看,只有形成足夠規模的運動人群,才能形成健康的體育市場和更為合理的産業結構,而這種培育更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體育産業的快與慢,從業者和參與者當細細品味。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中國網體育頻道立場
責任編輯:文笛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