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相信百分百,研究基於大量閱讀,在前人的經驗下繼續發現。——馬歇爾
今年是人類成功分離培養幽門螺旋桿菌40週年,讓我們先看看這位大網紅的長相。幽門螺旋桿菌主體寬0.5-1微米,長2.5-4微米,一端有4至8條細長的鞭毛。並排70個幽門螺旋桿菌和1根頭髮的寬度差不多。在顯微鏡下,幽門螺旋桿菌看上去有點像輕輕擰過的毛巾。
健客:好像有點問題,為什麼只描述細菌的長寬,難道它是傳説中的二維生物嗎?
雲飛:哈哈,細菌不是二維生物,而是單細胞原核生物。 雖然細菌個體只是一個原核細胞,但是,它具有三種基本形態,即球狀、桿狀和螺旋狀,分別稱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另外,細菌還存在不規則形態。細菌個體一般都很小,必須借助光學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大小通常要使用顯微鏡中的顯微測微尺來測量,有點像在地圖上測量。大概因此,久而久之形成共識,球菌的大小以其直徑表示, 桿菌和螺旋菌的大小以 “寬度x長度" 表示。其中,螺旋菌的長度以其自然彎曲狀態下的長度來計算。雖然細菌的大小差別很大,但一般都不超過幾個微米,大多數球菌的直徑為0.20-1.25微米。桿菌一般為(0.20-1.25)微米x(0.30-8)微米,産芽孢的桿菌比不産芽孢的桿菌要大。螺旋菌一般為(0.30-1)微米x5.0微米。細菌的形態大小受溫度、酸鹼度、培養基成分、培養時間及固定、染色等因素影響很大。觀察細菌應選擇適宜生長條件下的對數生長期。
健客:資訊量有點大啊!什麼是對數生長期呢?
雲飛:簡單説,這個階段細菌以最大的速率生長和分裂,一般維持4-8小時。
健客:之前説過,細菌自主運動靠鞭毛,幽門螺旋桿菌的運動能力如何?
雲飛:它的運動能力相當強,鞭毛每秒可旋轉大約 100 次,移動距離約為自身的10倍。2022年8月14日,羅馬尼亞運動員波波維奇在歐洲游泳錦標賽男子100米自由泳決賽中,以46秒86的成績取得冠軍,創造了男子100米自由泳新的世界紀錄,他身高190cm,臂展2.05米。假如幽門螺旋桿菌擁有這樣的身材,那麼100米大概可以輕鬆遊到5秒以內。
有周鞭毛的大腸桿菌在黏稠度達到20厘珀的培養液中無法運動,而幽門螺旋桿菌在黏稠度達到200厘珀的培養液中仍能游動。這使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在胃內容物排空前,迅速穿透胃黏膜表面厚厚的黏液層,而其他細菌很難做到。
健客:據説,胃酸很厲害。
雲飛:胃酸是由胃黏膜壁細胞分泌的,可以幫助人體消化食物,還可以殺死隨食物進入胃內的細菌。胃酸其實就是鹽酸,鹽酸是一種強酸,如果壁細胞分泌胃酸過多,會損傷胃和十二指腸,誘發潰瘍或者加重潰瘍。分泌胃酸過少會引起消化不良。pH值是用來衡量酸鹼度的標準,pH值越小酸性越大。食醋的pH值一般為2.8~3.8,檸檬的pH值大約2.0~2.5。胃在排空時,pH值約在7.0~7.2之間,當食物進入胃中時,pH值可降至2~3之間。
健客:幽門螺旋桿菌不怕胃酸嗎?
雲飛:幽門螺旋桿菌最適合生存的pH值為6-7,pH值低於4 ,幽門螺旋桿菌也無法存活。
健客:為什麼幽門螺旋桿菌能在胃裏存活呢?
雲飛:秘密在於幽門螺旋桿菌産生“尿酶”。這種酶在胃中分解尿素産生氨和二氧化碳。由於氨是鹼性的,幽門螺旋桿菌周圍的胃酸被氨中和,因此可以存活下來。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它的鞭毛可以作為感測器來尋找胃裏胃酸較弱的區域,加之傑出的運動天賦,做到“使命必達”。另外,附著在鞭毛尖端的袋狀膜保護鞭毛免受胃酸侵害。這些也許就是幽門螺旋桿菌能定居在胃黏膜上的主要原因。
回首過去的40年,是顛覆舊共識的歷程。1983年,西澳大利亞大學的一個學術論壇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要從投稿的67篇論文中選出56篇,中選率接近90%。然而,評委認為關於幽門螺旋桿菌的論文嚴重偏離醫學界的基本共識,是在標新立異、捕風捉影。結果不出意外,馬歇爾收到了落選通知。他沒有隨手扔掉,而是默默將這封信收了起來。2005年,接到諾貝爾獎獲獎通知後,馬歇爾回到辦公室,翻出22年前的那封信,並將“落選通知”挂在墻上。2011年,馬歇爾被評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回首過去的40年,是取得新共識的歷程。1985年,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教研室合作,成功從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標本中分離培養出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中華消化雜誌》,這是我國首篇關於幽門螺旋桿菌研究的報道,從此拉開了我國學者研究幽門螺旋桿菌的序幕。199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牽頭召開全球首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處理共識會議,正式承認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之間的緊密聯繫。2000年,《中華消化雜誌》刊登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第1部共識,將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早期胃癌術後列為必鬚根除指徵;胃炎伴明顯異常(如胃黏膜糜爛等)、計劃長期使用或正使用非甾體消炎藥(如阿司匹林等)和有胃癌家族史列為支援根除指徵。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列為1類致癌物,即確認對人類致癌。2017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和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癌的可能機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通過誘導胃粘膜下方幹細胞的過度增殖,致使幹細胞在增殖過程中積累大量的DNA損傷,從而誘導癌症的發生。2021年,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下屬美國毒理研究所公佈第15版致癌物報告,相比于第14版增加了8種新的致癌物,幽門螺旋桿菌(慢性感染)首次上榜。
健客:這個榜單還是不上為好啊!
雲飛:截至目前,幽門螺旋桿菌是細菌界的唯一上榜者。值得注意的是,不是簡單説幽門螺旋桿菌是致癌物,而是在括弧中註明感染或慢性感染。
健客:這是什麼意思呢?
雲飛:還記得傷寒瑪麗嗎?
健客:記得,既是攜帶傷寒桿菌的健康人,又是傷寒病的傳染源。
雲飛:同樣的道理啊,你胃裏有幽門螺旋桿菌,沒有導致炎症,也沒有任何症狀,不能確認它對你致癌。同時,你可能會把它傳給其他人,被傳上的人是否會生病就不好説了。而且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發病時間不能完全確定,不一定出現明顯的胃腸道疾病的症狀,容易忽視。
健客:沒有任何症狀就是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者嗎?
雲飛: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者可分為兩種情形:一是始終為無症狀感染狀態;二是處於潛伏期,尚未發病。醫學上的感染,重點不是病原體侵入人體,而是病原體侵入人體所引起的局部組織和全身性炎症反應。心理上的感染,實質上是情緒的傳遞與交流。仔細體會,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者似乎淡化了攜帶和感染之間的差別,從流行性傳染病防控的角度來説,這樣定義比較容易識別和控制傳染源,實在無可厚非。
健客:聽説很多人都攜帶幽門螺旋桿菌,如何應對呢?
雲飛:我國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高發國家。25%-30%的感染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惡性腫瘤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還與多種胃腸道外疾病密切相關,如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自身免疫病、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我不是執業醫師,這裡就介紹一下專家意見吧。
繼2000年第一部共識發佈後,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旋桿菌學組在2003年、2008年和2012年先後3次更新共識,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指徵也不斷被擴大和修訂。2017年以來,我國學者制定了《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全國中西醫整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病-證”共識》和《中國幽門螺旋桿菌根除與胃癌防控的專家共識意見(2019年,上海)》等重要共識,國際上也有多部共識發佈。這些共識意見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相關疾病的診治、難治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處理和胃癌的防控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指導,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臨床實踐和認識的深入,家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問題逐漸引起關注,有必要在此基礎上制訂新的管理策略對其加以預防、治療,以提高公眾對其危害的認識,減少相關疾病的發生,減輕衛生保健負擔。傳統的“檢測與治療”和“篩查與治療”策略可用於不同感染人群的防治,但其臨床實踐容易受到治療人群的選擇、患者依從性、成本效益控制、臨床醫師處理同質性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有必要採用更加有針對性的補充策略解決上述問題。
國家消化係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旋桿菌和消化性潰瘍學組、全國幽門螺旋桿菌研究協作聯盟等組織通力協作,由我國50余位相關專業的頂級專家共同制定《中國居民家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專家共識(2021年)》(以下簡稱2021年共識)。2021年共識提出“以家庭為單位防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理念,對我國居民家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傳播、處理,感染源的消除,以及相關疾病的防控提供建議。
2021年共識的執筆人和共同通訊作者,鄭州大學人民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教授丁松澤介紹:90%胃癌患者同時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最終有約1%的感染者發生胃癌。近幾年來國內外的臨床觀察發現,在高達4%-10%的兒童、青少年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的胃黏膜組織中發現了病理性的癌前病變,這是以往被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較高的地區,兒童和青少年胃黏膜癌前病變的發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早、更普遍,需要認真關注。
幽門螺旋桿菌具有經口傳染的特性,感染存在明顯的家庭聚集現象,當一名家庭成員查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時,其他人也要當心這種感染的可能性,儘早全家檢查,避免這種細菌在家裏“生根發芽”,導致“一人感染,全家得病”。
健客:能説説檢測-治療、篩查-治療與家庭防控策略的內容和適用範圍嗎?
雲飛:由於感染率低,西方國家一般採用檢測-治療策略:不主動檢測,但查到了就治療。該策略用於未經調查、有消化不良症狀的年輕患者,但不適用於具有癌症“報警”症狀和年齡較大的患者,也不適合幽門螺旋桿菌高感染率和胃癌高發地區。簡單説,這個策略不適合咱們國家。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高的國家一般採用篩查-治療策略:先去做檢查,查到了就治療。該策略適用於有胃癌家族史、年齡大且有癌症“報警”症狀的患者,但不適合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低的地區。
家庭防控策略由我國學者首先提出,以家庭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作為防治目標的同時,篩查、治療和隨訪其家庭成員。家庭防控策略不僅僅關注就診患者,還關注其他家庭成員的感染情況及感染者胃黏膜癌前病變進展的情況,是一種比較實用,並符合我國國情的幽門螺旋桿菌防控的重要策略。發揮家庭成員相互關愛的主觀能動性,産生類似于全民根除的效果。
健客:專家共識是所有專家的一致意見嗎?
雲飛:不是。以《中國居民家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專家共識(2021年)》為例,採用德爾菲法達成初步共識。
健客:什麼是德爾菲法?
雲飛:德爾菲法,也稱專家調查法,1946 年由美國蘭德公司創立,其本質是一種反饋匿名函詢法,大致流程是在徵得相關專家的意見之後,進行整理、歸納、統計,再匿名反饋給相關專家,再次徵求意見,再集中,再反饋,直至得到一致的意見。《中國居民家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專家共識(2021年)》的具體做法是:先通過2輪徵詢,達成初步共識。2021年1月30日組織專家線上會議,對取得初步共識的“陳述”逐條討論並進行必要的修改,表決採用無記名投票。表決意見分成6級: ①完全同意;②同意,有較小保留意見;③同意,有較大保留意見;④反對,有較大保留意見;⑤反對,有較小保留意見;⑥完全反對。表決意見①②佔比之和>80%屬於達成共識,以下各陳述的“共識水準”以表決意見①②佔比之和表示。
【陳述1】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可以在家庭成員之間傳播的致病菌。共識水準:94.7%
【陳述2】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通過經口途徑傳播,家庭內傳播是其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共識水準: 94.7%
【陳述3】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家庭成員始終是潛在的傳染源,具有持續傳播的可能性。共識水準:92.1%
【陳述4】大多數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成年後也會感染。共識水準:84.2%
【陳述5】對家庭中所有的成年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均應考慮給予根除治療。共識水準:81.6%(共識水準最低)
【陳述6】家庭中兒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黏膜病變的關係尚需進一步研究。共識水準:86.8%
【陳述7】對家庭中的兒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需根據風險獲益評估和相關疾病狀態進行管理。共識水準:89.5%
【陳述8】對家庭中的老年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應當根據個體情況制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處理策略。共識水準:97.4%(共識水準最高)
【陳述9】“以家庭為單位防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阻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傳播的重要策略。共識水準:86.8%
【陳述10】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家庭成員進行共同治療,有助於減少根除後的再感染。共識水準:81.6%(共識水準最低)
【陳述11】對胃癌或胃黏膜癌前病變患者,應對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篩查。共識水準:84.2%
【陳述12】 我國《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提出的治療方案適用於家庭成員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共識水準:94.7%
【陳述13】幽門螺旋桿菌首次治療即根除的理念適用於家庭成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治療。共識水準:94.7%
【陳述14】尿素呼氣試驗、血清抗體檢測和糞便抗原檢測適用於家庭成員的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共識水準:92.1%
【陳述15】從公眾和社區層面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措施應當包括以家庭為單位的綜合防控。共識水準:92.1%
【陳述16】在尚無有效疫苗的情況下,預防新生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根除家庭成員已存在的感染均是較為有效的感染防控策略。共識水準:89.5%
那或許是一個學界泰斗錯失諾獎的故事。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基層醫院已廣泛將痢特靈(喃唑酮)用於胃病治療。一份地方醫學雜誌上的簡單報道,引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主任醫師、教授鄭芝田的注意……1978年,鄭芝田團隊與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消化生理專家王志均團隊合作發表論文《痢特靈治療潰瘍病的臨床效果及動物實驗的初步觀察》,進一步證實了痢特靈治療潰瘍病的療效,同時通過對胃液分析檢查,證明其治療作用並非對胃酸分泌的抑製作用。鄭芝田持續對痢特靈(喃唑酮)進行深入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以臨床隨機雙盲對照的研究方式,證實了大劑量喃唑酮對消化性潰瘍具有明顯療效,潰瘍癒合率明顯提高,2周潰瘍癒合率達到70%以上。隨後在2-4年隨訪中,他發現喃唑酮治療組在治療後2年和3年的復發率明顯低於對照組。1985年,鄭芝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2005年,鄭芝田的學生將馬歇爾和沃倫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消息和國內學者的惋惜之情告訴病榻上的老師時,鄭芝田笑著説:“這是人家在恭維我,我當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喃唑酮通過對多巴胺的影響而治療潰瘍,根本就沒有想到他是因為發揮了抗菌作用而治愈潰瘍的。”
健客:有一説一,大家風範。
雲飛:嗯,痢特靈(喃唑酮)是一種抗生素。從抗生素抑菌作用到細菌感染引發消化性潰瘍,就隔著一層“窗戶紙”。
當初,馬歇爾用顛覆共識的方式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和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疾病中的作用;而今,學界用發佈共識的方式提高公眾對幽門螺旋桿菌危害的認識,減少相關疾病的發生,減輕衛生保健負擔。兩種共識的性質和功用大相徑庭,馬歇爾打破的共識更像是一種學理和信念;學界建立的共識更像是一種操作和策略。馬歇爾説:“永遠不要相信百分百,研究基於大量閱讀,在前人的經驗下繼續發現。” 在西安交通大學建校120週年暨遷校60週年雙甲子校慶之際,馬歇爾把這句肺腑之言送給西安交通大學的師生。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