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比洞察力更為罕見的精神,就是對真理的追求,這種精神不允許我們停止僅僅只是有可能實現的科學工作,它迫使我們繼續研究,直到我們獲得研究的證據。——皮埃爾·路易斯
圖片來源:新浪電影微網志截圖
《長津湖》在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烈士紀念日上映,打破了《戰狼2》創下的中國影史戰爭片單日票房紀錄。10月3日,我和家人一起看了《長津湖》,實話實説,如何表現現代戰爭的慘烈,也許是該片的短板。今天我們就從200年前的一場慘烈的戰爭講起。
1804年,拿破侖·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成為“法國人的君主”,帶領法國抗擊反法同盟,迅速在歐洲大陸建立霸權。19世紀初,俄國是反法同盟的主力成員之一,但在與拿破侖的交戰中卻少有勝局。1807年,亞歷山大一世戰敗後被迫與拿破侖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拿破侖對英國採取“大陸封鎖政策”,嚴重影響了俄國與英國的貿易往來,致使法俄之間摩擦不斷。1811年,拿破侖開始醞釀建立一個強大的華沙大公國,法國分別與普魯士、奧地利簽訂同盟條約。1811年12月,拿破侖召回了在西班牙征戰的近衛軍。到1812年6月,拿破侖集結了龐大軍隊,包括步兵37萬、騎兵8萬、預備隊10萬,加上戰時增援部隊,攻俄大軍達到60萬。而俄國當時的所有部隊只有25萬兵力。拿破侖軍隊還配備了1100門大炮,每門大炮配備600~1100發炮彈。此外,僅在普魯士就準備了6000萬公斤糧食、20萬匹馬、4萬頭牛和7萬瓶酒。1812年6月22日,拿破侖發佈作戰命令,“前進吧,渡過涅曼河,把戰爭帶到俄國領土上”。拿破侖是舉世公認的戰爭天才,經常以少勝多,這場兵力絕對優勢的戰役對這位軍事家來説還是生平頭一遭,況且又做足了備戰,勝利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
1812年夏天,東歐地區天氣出現了不尋常的炎熱和乾燥,促使波蘭鄉野的蝨子、跳蚤和蟑螂們也紛紛“出征”,一路埋伏了數不清的如此渺小又異常危險的伏兵,它們不僅襲擊法國軍人的肌體,還直接污染了士兵們賴以生存的水源。士兵們開始腹瀉,痢疾、腸道疾病輪番上陣。作為一名傑出的戰爭指揮者,拿破侖對戰時衛生駕輕就熟。很快,在但澤、哥尼斯堡和托倫等地建立了野戰醫院。但是,接下來發生的,才是拿破侖真正的麻煩,一個不經意的被忽略的細節,但卻導致了足以致命的麻煩。風塵僕僕的法國遠征軍成群結隊地睡在封閉的房舍裏,泥土、汗水與體臭浸透了的制服,由於戰時的緊張與缺乏水源,一套軍裝往往要穿好幾個禮拜。威武的軍裝此時變成了蝨子們的宮殿,在士兵的身軀上,展開了輝煌的“遠征”。跨過涅曼河大約一星期,法軍中有士兵開始發高燒、出現紅色斑疹,臉色偏藍,不久便一命嗚呼。哪怕是人們瘙癢撓破的最細小的傷口,都會成為病原體進駐體內的大門。軍營中集體住宿的士兵們,夜晚合衣擁擠在一起就寢。見證者留下這樣的描述,“勃艮第到蘆葦墊子上睡覺,很快被蝨子的動靜弄醒……於是,他脫掉襯衫和褲子並扔到火中,蝨子的爆裂聲就像兩個步兵團在交火一樣……許多同僚被咬傷,繼而病倒、死去……”。但是當時沒有把蝨子和士兵的死亡聯繫在一起,由於找不到致病死亡的原因,法軍採取的預防措施統統無效,進入俄羅斯不到一個月,約8萬士兵重症或死亡,而且情況還在不斷惡化。戰爭結局已經不言而喻。
2001年,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附近,一群建築工人無意中挖掘到了防禦戰中的人類骸骨。隨後出土的還有刻著番號的皮帶紐扣與19世紀初通用的20法郎面值的硬幣。考古學家鑒定這些骷髏生前曾是拿破侖麾下的戰士。法國馬賽地中海大學的拉奧特教授專門對遺骸做了病理分析。從集體墓穴中收集到的牙齒樣本中看,29%呈現斑疹傷寒感染的痕跡。科學家們還在衣服殘片上發現了5個蝨子的遺骸,其中3個蝨子的DNA指向立克次氏體。當然,這種分子生物學技術,我們要下一章才會講到。
健客:立克次氏體,好拗口的名字啊!
雲飛:立克次氏體是一群嚴格細胞內寄生細菌,但許多特徵和病毒一樣,如:不能在培養基上培養、可以通過瓷濾器過濾、只能在動物細胞內寄生繁殖等。有細胞壁,無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有多種形態,為小桿狀至球菌狀多形體,大小介於一般細菌和病毒之間,體長0.3微米~0.8微米,寬0.3微米~0.5微米,絲狀體可長達2微米。立克次氏體也是個龐大的家族,科學家把它們分為3個屬,12個種。
立克次氏體 圖片來源:秒懂百科視頻截圖
1909年,美國病理學副教授立克次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熱時首先發現這種細菌。1910年,他在墨西哥進行研究時,因感染斑疹傷寒而去世。1916年巴西醫生利馬首先從斑疹傷寒病人的體虱中找到病原菌,並建議取名為普氏立克次氏體,以紀念從事斑疹傷寒研究而犧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學家普若瓦帥克。1934年,我國科學工作者謝少文首先應用雞胚培養立克次氏體成功,為人類認識立克次氏體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斑疹傷寒患者主要臨床症狀有:發病急、高燒、劇烈頭痛、皮疹與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病程約為2~3周。通常寒冷和衛生條件差的地方容易感染,如監獄或戰爭環境下,主要是通過體虱糞便傳染。也有人認為,饑餓也能幫助疾病廣泛傳播。
第46任美國總統拜登創新年長者就任記錄。第9任美國總統哈裏斯也曾創新此項記錄,並且保持該記錄近140年。然而,就職僅31天,他就因病去世,是首位在任上去世的美國總統,也是任職時間最短的美國總統。哈裏斯尚未成年便投身軍旅生涯。1811年11月6日晚,他帶領軍隊在能俯瞰普羅菲茨敦的山脊紮營,印第安人在拂曉前突襲,聯邦軍和民兵雖然措手不及,但還是在兩小時後擊退來敵,隨後摧毀普羅菲茨敦。哈裏斯的部隊傷亡慘重,但“蒂珀卡努英雄”之名依然迅速響徹大江南北,人送外號“老蒂珀卡努”。1841年3月4日,天氣寒冷、潮濕,68歲的“老蒂珀卡努”有意不穿大衣也不戴帽子,謝絕密閉馬車,頂著寒風騎馬參加就職典禮。他的就職演講將近2小時,並在當晚出席全部三場就職典禮舞會。1841年3月26日,哈裏斯病倒了,症狀類似感冒,但此後2天逐漸惡化,醫生的診治顯然沒有效果。起初,人們普遍以為他在三周前的就職典禮上感冒了,醫生診斷他患有肺炎,具體位置是在他肺部右下葉,然後採用拔罐、放血等一系列療法。不見好轉後,醫生又嘗試了一些今天看來是偏方的催吐藥給總統服用,這些措施都導致哈裏斯病情惡化。白宮起初沒有正式公佈總統病情,引發外界猜測,許多人擔心他會長時間離開公眾視野。到了三月底,不少人在白宮外聚集並守夜,時刻等候總統的最新消息。1841年4月4日,哈裏斯在患病9天后與世長辭。2014年,《臨床傳染病》刊登麥克休和麥考維克的分析文章,兩人檢視米勒醫生的筆記,並從歷史紀錄中得知白宮供水位於公共污水排放口下游後認為,哈裏斯總統很可能因傷寒或副傷寒,死於敗血症休克。
健客:斑疹傷寒與傷寒、副傷寒有什麼區別?
雲飛:西方醫學中的傷寒是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用來形容在斑疹傷寒時由高燒所引起的昏睡現象,表示“神情恍惚”、“朦朦朧朧”等意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斑疹傷寒與傷寒、副傷寒並沒有區別。1829 年,法國醫生皮埃爾·路易斯出版了關於傷寒病的著作,確切描述其病理改變。1836年,二者終於被識別開來,作為兩種不同的疾病加以對待。1880年,德國細菌學家艾伯特發現了傷寒桿菌。1896年,法國細菌學家阿夏爾發現了副傷寒桿菌。同年,法國臨床醫學家肥達發現傷寒患者的血清對傷寒桿菌有凝集作用,被用於傷寒病人的診斷。
哈裏斯去世28年後,1869年,瑪麗·梅倫生於愛爾蘭。15歲時,移民美國。起初,她給人當女傭。後來,她發現自己很有烹調才能,於是轉行當了廚師,每月能賺到比做女傭高得多的薪水。瑪麗對自己的處境非常滿意。1906年夏天,紐約的銀行家華倫帶著全家去長島消夏,雇傭瑪麗做廚師。8月底,華倫的一個女兒最先感染了傷寒。接著,華倫夫人、兩個女傭、園丁和另一個女兒相繼感染。他們消夏的房子住了11個人,就有6個人患病。
房主深為焦慮,他想方設法找到了有處理傷寒疫情經驗的專家索柏。索柏將目標鎖定在了瑪麗身上。他詳細調查了瑪麗此前7年的工作經歷,發現7年中瑪麗更換過7個工作地點,而每個工作地點都曾暴發過傷寒病,累計共有22個病例,其中1例死亡。於是,索柏想得到瑪麗的血液、糞便樣本,以驗證自己的推斷;但這非常棘手。索柏對此有如下描述。他找到瑪麗,“儘量使用外交語言,但瑪麗很快就作出了反應。她抓起一把大杈子,朝我直戳過來。我飛快地跑過又長又窄的大廳,從鐵門裏逃了出去。”因為,在她那個年代,“無症狀感染者”還是一個聞所未聞的概念。她自己身體棒棒的,説她把傷寒傳染給了別人,簡直就是對她的侮辱。後來,索柏試圖通過地方衛生官員説服瑪麗。沒想到,更惹惱了這個倔脾氣的愛爾蘭裔女人。她將他們罵出門外,宣佈他們是“不受歡迎的人”。最後,當地的衛生官員帶著一輛救護車和5名警察找到府。這一次,瑪麗又動用了大杈子。在眾人躲閃之際,瑪麗突然跑了。後來,警察在壁櫥裏找到了她。5名警察把她抬進救護車,送進了醫院。醫院檢驗結果證實了索柏的懷疑。後來,瑪麗被送入一個附近小島上的傳染病房。但瑪麗始終不相信醫院的結論。兩年後,她向美國衛生部門提起申訴。1909年6月,《紐約美國人報》刊出一篇有關瑪麗的長篇報道,引起公眾一片唏噓,衛生部門被指控侵犯人權。1910年2月,當地衛生部門與瑪麗達成和解,解除對她的隔離,條件是瑪麗同意不再做廚師。1915年,瑪麗已經被解除隔離5年,大家也差不多把她遺忘了。這時,紐約一家婦産醫院暴發了傷寒病,25人被感染,2人死亡。衛生部門很快在這家醫院的廚房裏找到了瑪麗,她已經改名為“布朗夫人”。據説,瑪麗是因為認定自己不是傳染病源才重新去做廚師的,畢竟做廚師掙的錢要多得多。這次,公眾對瑪麗的同情心徹底消失了。瑪麗也自覺理虧,老老實實地回到了小島上。醫生對隔離中的瑪麗使用了可以治療傷寒病的所有藥物,但傷寒病菌卻一直頑強地存在於她的體內。治療過程中,瑪麗也漸漸了解了一些傳染病的知識,甚至成了醫院實驗室的義工。1932年,瑪麗患中風半身不遂,6年後去世。後來,“傷寒瑪麗”的綽號留名于美國醫學史。今天,美國人有時還會以開玩笑的口吻稱患上傳染病的朋友為“傷寒瑪麗”。那些頻繁跳槽的人,也會被周圍的人戲稱為“傷寒瑪麗”。
1884 年,科赫法則正式提出,第一次校正是人們注意到,一些病菌能感染人,但被感染的人不一定出現症狀,有些人僅僅成為這些病菌的攜帶者。傷寒瑪麗就是最著名的案例。她是傷寒桿菌攜帶者,但自己沒有症狀,看起來似乎很健康。她的職業是廚師,就把傷寒桿菌傳播到一個又一個僱主家裏。病菌侵襲人體後,人體免疫系統會試圖反擊撲殺,多數時候免疫系統能戰勝病菌;少數情況下免疫系統失敗。而在更罕見的情況下,免疫系統高強度工作幾個星期後,殺死了大部分病菌,但為了防止過於持久的免疫反應傷及主人,免疫系統會停止攻擊模式,轉入日常維護模式。這種情況下,一部分病菌還停留在體內,與免疫系統形成僵持狀態,它們不會死亡,但也不足以導致疾病症狀。多年以後,人們發現病毒能讓人生病,而病毒也能造成更多的無症狀感染者。因此,科赫法則的第一條 “正常人體內沒有致病菌”被去掉了。再後來人們又發現,科赫法則的另外幾條也分別有不同的例外。隨著微生物研究越來越深入,人們可以利用更多線索判斷一種微生物是不是能造成疾病。科赫法則只提供一個原則思路,具體的判斷需要綜合細菌學、病理生理學和臨床規律等各個方面。
健客: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特別重視無症狀感染者。據報道,10月3日霍爾果斯市報告2例無症狀感染者後,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立即實施封閉式管理,並啟動全域全員核酸檢測。10月5日,在第三輪全員核酸檢測篩查時發現62團2例核酸結果異常,10月6日四師疾控中心復核後結果為陽性,經專家診斷為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已轉運至兵團第四師定點醫院接受隔離醫學觀察。
雲飛:嗯,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會産生無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一般有兩種狀態,“早期無症狀但後期出現症狀”和“始終無症狀”。“早期無症狀但後期出現症狀”一般是在潛伏期內呈現的無症狀狀態,沒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但過了潛伏期就出現了症狀,最終轉為病人;“始終無症狀”是始終保持沒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這部分人也叫“隱性感染者”,這樣的人其實並不是新冠肺炎臨床病例。對於在潛伏期內被發現核酸檢測陽性的無症狀感染者,究竟哪一天具有傳染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另外,對於一直不出現症狀的無症狀感染者來説,他們傳播力是否與確診病人相同、傳播期持久性等問題,這些都亟待科學研究。對無症狀感染者應該正視、重視,但是不要過於恐慌。我們已經落實了很多有效措施,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沒什麼好怕的。傷不起的是新冠病毒,而不是人類。
本週剛剛揭曉了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朱利葉斯和帕塔普蒂安兩位美國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解釋了“熱、冷和觸覺壓力如何引發人體的神經脈衝,從而讓人們感知和適應這個世界”。首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誰?獲獎理由是什麼?又産生了哪些恩怨糾葛?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往期回顧:
細菌傳之功過是非歡迎加入健客群,了解更多運動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