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赫發現結核桿菌,破解結核病千古之謎,一時間聲名鵲起,躊躇滿志。在德法交戰背景下,巴斯德學派與科赫學派的競爭也如火如荼。1883年6月,埃及爆發大範圍霍亂傳染。法德等國都派人到疫區調查疫情。巴斯德年邁體弱,派出最能幹的助手,代表法國去埃及調查。較巴斯德年輕20多歲的科赫則親自率領醫藥專家來到埃及。巴斯德團隊出師不利,蒂利埃不幸感染霍亂離世。科赫聞訊,抬棺送別,惺惺相惜!
健客:好像馬克思的外孫也是死於霍亂吧?
雲飛:嗯。時光回調9年。1874年,馬克思的大女兒燕妮的孩子死於霍亂,馬克思如此描述,“大約一個星期以前,我們遭到了巨大的不幸:燕妮的十一個月的孩子死了,這是個很可愛的男孩子。他死於無情的霍亂”。
時光再回調43年。1831年8月25日,柏林爆發大型霍亂,叔本華獨自逃離。同年11月14日,他痛恨的老對手黑格爾因霍亂死於柏林(也有研究認為不能確定是死於霍亂)。痛苦、無助和絕望,是當時霍亂患者及其家人的真實心理。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幾個月後,霍亂病因終於大白天下。哲思理性和科學理性都是人類戰勝愚昧的武器。
蒂利埃葬禮過後,科赫又趕回亞歷山大港。他們對10名霍亂患者遺體進行了解剖和細菌學研究,發現死者的腸粘膜上總是有一種特別的細菌。在此前一年,從印度寄來的部分霍亂死者的腸標本中,科赫也曾從中觀察到大量細菌。他想,也許這正是與霍亂有關的病菌,只是無法驗證。因為不能拿人的生命來冒險做實驗,況且不久埃及的霍亂慢慢平息下去,於是,1883年11月13日,科赫帶隊離開埃及,轉戰霍亂仍在流行的加爾各答。在加爾各答,科赫研究了土質、水、空氣、流行區環境和居民等問題,並且進行細菌培養。1884年1月7日他宣稱霍亂病菌純培養成功,屍體解剖中發現的與在埃及見到的一樣,但在健康人身上找不到。2月2日,科赫正式報告説,這種桿菌不像別的桿菌那麼長直,它“有點兒彎曲,有如一個逗號”,在潮濕污染的亞麻布上或濕潤的土壤中繁殖,對乾燥和弱酸溶液非常敏感。科赫團隊人員在霍亂流行區共對52名霍亂患者遺體進行了解剖。到了3月,天氣已經開始“熱得難受”,科赫返回祖國後,向同行作了學術報告,結論是“沒有一個健康的人會染上霍亂,除非他吞下了霍亂弧菌”。科赫還研究了霍亂通過水、食物和衣服用品的傳播途徑及預防方法。現在霍亂的預防方法就是科赫首先提出的。
1884年,科赫法則正式發表。1885年,科赫成為柏林大學衛生學、細菌學教授。同年,巴斯德成功實現狂犬疫苗人體接種,生物醫學開啟了新篇章。巴斯德攻克了治療狂犬病的難題,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反響,人們增強了科學能戰勝各種疾病的信念,紛紛捐款支援他的科研事業。1887年,巴斯德研究院成立,開展防治疾病研究工作,尋找並培養更多種類的病原菌,生産更多的疫苗。巴斯德不知疲倦地工作,培養了一批知名學者,並陸續派往海外,他們一如幾世紀前遠渡重洋的耶穌會士,有所不同的是,科學與進步才是“美好年代”的終極信仰。他們奔赴各個疫區考察流行病,開展微生物研究,肩負著為世界殺菌以及與科赫團隊一決高下的使命。回首19世紀下半葉,醫學微生物學蓬勃發展,查明瞭麻風、傷寒、瘧疾、結核、霍亂、白喉、破傷風、鼠疫等病因。
1890年8月4日,科赫在柏林第十屆國際醫學大會上公佈,他發現了一種可以殺死結核桿菌的物質。由於結核病具有很高的感染性和致死率,據統計當時有七分之一的人死於結核病,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年人都患有結核病。因此,科赫的消息一經公佈,便激起了公眾的極大熱情,數千名患者涌入柏林尋求治療,由於醫院無法承接這麼多人,以致許多人就住在賓館或者出租房,甚至住在街上。美國醫生特魯多回憶:從報紙上得知科赫“藥劑”之後,整個紐約薩拉納克湖療養院都瀰漫著激動人心的情緒。為了防止他的病人衝向柏林尋求治療,他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健客:等等,這個特魯多醫生是不是那個特別有名的肺結核患者啊?!
雲飛:還好,我能明白你的意思。
健客:不好意思,表達不太清楚,好像有一個特別有名的墓誌銘。
雲飛:“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也是直面病患求助,而受困于醫學局限的心靈拷問,體現理性謙卑和醫者仁心。
特魯多出生於紐約市的一個醫藥世家,20歲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當他還是個醫學生的時候,就被確診患了肺結核。當時,醫學界對肺結核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屬於不治之症。1873年,25歲的特魯多滿含無奈與悲慼,隻身來到荒涼的撒拉納克湖畔,遠離城市的喧囂,等待著死神的到來。一段日子過後,他驚奇地發現身體在日益好轉,體力也有了很大的恢復。之後,他完成了自己的學業,獲得了博士學位。1882年,特魯多遷居到了撒拉納克湖畔,創建了美國第一家結核病療養院,美國第一個肺結核研究實驗室,並成為美國第一個分離出結核桿菌的人。他對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許多照料方法,至今仍被沿用。1915年,特魯多因結核病離世。
1890年11月,結核菌素正式發售之後,科赫寫了一篇論文解釋説“藥劑”並不會直接殺死結核桿菌,只是導致結核組織壞死。在文中,他主要介紹了藥物的診斷和治療功能,以及使用方法和劑量,指出身體疼痛,咳嗽,噁心等屬於正常的藥物反應,但並未公開藥物的成分。科赫對藥物成分的再次隱瞞,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不滿,以致批評的聲浪越來越大。1891年1月科赫不得不再次發表論文,在“關於對抗結核病的藥劑的後續資訊”一文中,他聲稱“藥劑”在動物實驗中取得成功,並詳細介紹了“藥劑”是如何導致結核組織壞死,進而治愈結核病的。科赫明言“藥劑”是結核桿菌純凈培養物的甘油提取物。然而,“藥劑”成分的公開並沒有消除人們對“藥劑”的質疑。臨床醫生和生理學家仍舊對科赫“藥劑”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不過,這些批評,並沒有動搖科赫的理論基礎——動物實驗。因此,科赫學派內部仍然堅信“藥劑”的有效性,科赫也繼續著他的結核菌素研究。1891年10月科赫還發表了“關於結核菌素的進一步資訊”一文,進一步説明結核菌素在動物實驗中的有效性,並邀請志願者測試改進後的結核菌素,再次驗證了結核菌素的有效性。不過,由於結核菌素的治療效果並不理想,人們對結核菌素的熱情逐漸消退。
此後,人們開始轉向更為廣泛的倫理思考,不負責任的藥物使用和危險的臨床試驗成了醫學界討論的主題。1893年,德國第一本關於藥物治療副作用的教科書,就用了一整個章節來描述結核菌素,並強烈譴責了1890-1891年對它的測試和應用,稱其為“癡人囈語”。雖然科赫及其支援者並沒有放棄他們的論點,但是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觀點已不再被公眾接納。即便如此,結核菌素也並沒有銷聲匿跡。在兩次世界大戰間期,結核菌素仍然被認為具有治療效用。
健客:為什麼始終堅持結核菌素的治療價值呢?
雲飛:“結核菌素”在實驗中能導致結核組織壞死。科赫發現壞死的結核組織中幾乎不存在結核桿菌,因此,科赫認為在壞死的局部組織中,細菌遇到了不利的生存條件,無法進一步生長,會快速死亡,結核組織的壞死意味著結核過程的終止。然而,結核菌素最終的失敗不能單純地歸因于科學發展的局限。
1890年10月,科赫提供的第一批結核菌素寄到美國,立刻有人聲稱願意出價1000美元,買一勺! 10月31日,科赫在寫給德國文化部部長阿道夫的信中説,他想要成立一個研究所,生産結核菌素,並做進一步研究。根據科赫的要求,政府為研究所提供財政支援,但並不直接管理研究所,作為回饋,科赫會在6年之後將結核菌素的所有權交給政府。在1890年12月5日寫給阿道夫的信中,科赫説,按研究所每天生産500份結核菌素計算,一年的利潤將是450萬馬克。
健客:科赫是想用秘方掙大錢,學巴斯德開辦自己的研究機構吧。
雲飛:然而,政府並沒有接受科赫的要求。科赫試圖從美國獲得捐贈來建設研究所。在德國總理卡普裏維的干涉下,科赫才沒能得逞。在結核菌素遭到巨大爭議之後,科赫不得不接受政府的條件,成立受政府管理的傳染病研究所。不過,大部分人還是相信科赫不僅僅是為了利益而從事結核菌素研究。科赫急著發佈不成熟的研究,是因為受到了多方面的壓力。
1890年11月29日,《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科赫本人實際上並不急於發表有關結核病藥物的研究成果,只是在政府和同事的壓力下,才不得不在國際醫學大會上公開了這一不成熟的研究。科赫的壓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老對手巴斯德的競爭。由於科赫1885年入職柏林大學之後,一直沒有作出重要的研究成果,因此當巴斯德1885年成功運用狂犬疫苗救治了一名小男孩後,巴斯德的國際聲譽便逐漸超過了科赫。面對法國在細菌學研究方面的趕超,德國政府不斷向科赫施加壓力,為了國家的榮耀和自己的聲譽,科赫不能不奮勇向前,力求在細菌學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從而擺脫法國對手的糾纏。需要説明的是,科赫研製結核菌素的數據雖然沒有對外公佈。但實驗記錄都保留了下來。後人經過仔細分析、審視後確認,科赫應該並不存在故意欺世的行為。錯誤的原因在於動物實驗設計粗糙,結果解釋不合理,根本沒有充分的人體實驗。“欺人”的結局源於“自欺”。
不論是出於個人的追求,還是來自政府和同行的壓力,科赫堅持結核菌素的治療價值,有其科學依據,也存在個人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科學不僅是一種知識體系, 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活動。因此,不論是科學家還是公眾,都需要對科學有一種全面、審慎的理解。
健客:科赫的錯誤確實令人唏噓。
雲飛:反觀特魯多的“阻攔”,凸顯了獨特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
健客:這樣的事情,今天不會再發生了吧。
雲飛:歷史總會重演。
2003年2月18日下午,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消息稱,根據微生物學界權威專家檢測,確定SARS的病原體是衣原體。
健客:等等,衣原體是什麼?
雲飛:衣原體是一種體積比一般細菌小的細菌,有的比病毒還小,屬於革蘭氏陰性菌,只能寄生在細胞中,這個我們以後再説。
在此後的再次檢測中,權威專家還是認為衣原體是SARS的病原體,並建議對SARS病人使用利福平,因為利福平對衣原體是特效藥。但後來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實踐證明,真正導致SARS的病原體是一種冠狀病毒。由於權威專家得出了SARS的病原體是衣原體的結論,當時的醫療界保持了沉默。儘管當時很多人尤其是臨床一線的救治人員,對“SARS由衣原體引發”的結論有不同看法,也不敢或不便提出。在SARS最先發生的廣東,醫護人員從臨床治療中發現,抗生素治療SARS病人無效。但按治療和藥理學原理,抗生素是可以有效抑製衣原體的,這證明SARS病原體不會是衣原體。即便如此,業界人員也不願公開提出反對意見,僅有個別人,如鐘南山敢於公開提出不同意見。2003年2月中下旬,以鐘南山為首的廣東衛生界兩次明確反對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的“衣原體論”和“特效”治療藥物。當時廣東也沒有找到病原體,這樣堅持反對別人做出的結論會不會有壓力?鐘南山説:“的確有壓力,特別是期間我們與香港大學微生物系合作尋找病原體,港方還一度懷疑是禽流感,當時我們非常擔心他們單方面宣佈這個結論,但港方嚴格遵守了雙方簽訂的協議。”3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建立了全球網路實驗室,開始了SARS病原的聯合攻關。經過全球9個國家13個網路實驗室的科學家從病毒形態學、分子生物學、血清學及動物實驗等多方面研究,4月16日 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宣佈,一種新的冠狀病毒是SARS 的病原,並將其命名為 SARS冠狀病毒(SARS-CoV)。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首席科學家楊煥明公開説:“中國科學家在SARS面前整體打了一個敗仗。”楊煥明認為中國沒有率先公佈冠狀病毒基因測序結果是因為他無法早期拿到病人標本,只有國家疾病控制中心是標本的“合法持有者”。
當年,香港在治療了10例SARS患者後就總結了經驗在《新英格蘭》雜誌上發表。鐘南山説:“我們不能怪人家先發表了論文,因為我們自己都沒有寫。這次在美國西雅圖參加會議期間,我把一篇還沒有形成論文的評論交給編委會,沒想到24小時內就收到回信,編委會五名編委一致同意採用,6月1日就正式出版。我們的步伐要加快,不要讓人家替我們總結經驗。”
“在SARS擴散之初,我們採取的應對策略是內緊外松,內外不同。”流行病學家曾光教授坦率地表示,“過去我們採取這樣的措施曾經嘗到過小甜頭,可此次吃了大苦頭。所以,應該從此告別這個奉行了幾十年的策略。”曾光説,與現代戰爭類似,抗擊SARS戰役也應該遵循情報戰和後勤戰的規律。資訊極其不暢,給我國政治、經濟造成慘重影響。小湯山醫院的建設打的就是後勤戰。4月20日之後,我國政府迅速採取措施,使疫情很快得以控制。事實證明,“以人為本”,向老百姓公開資訊,才能做到萬眾一心,群防群治。從2003年應對SARS到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曾光回顧了中國舉國體制防控傳染病大流行的經驗。他認為,面對疫情,只要科學家與決策者能夠進行有效互動,科學的齒輪帶動權力的齒輪一轉動,情況就會有很大的轉變。“我們國家為什麼能夠比西方國家做得好?關鍵是科學受到尊重,科學家受到尊重,而且我們的決策者非常睿智,能夠及時採納建議,執行非常堅決果斷,把中國的體制優勢發揮得非常徹底。”曾光説。
健客:檢測、診斷、治療,預防、臨床、科研,資訊量太大啦!
雲飛:正是吸取了歷史教訓,當新冠疫情來臨時,我們打了一場大勝仗。
健客:這次抗擊新冠疫情傳出“學術機會主義”的説法。有關部門要求: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2003年咱們的臨床、科研人員沒及時總結,發表論文不也是教訓嗎?
雲飛:莊子説:“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魯迅説:“不加考察,不加批評,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論調,將一切作者詆為‘一丘之貉’。”
健客:什麼意思?
雲飛:發現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時勢造英雄,英雄耀時代。無關國學,而關乎國運。2020年1月29日,科技部在其官網發佈了一條標題為“科技部提出:科研人員要勇挑重擔,全力投入科技攻關任務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的短消息。消息中稱:“近日科技部下發通知,要求各有關攻關項目承擔單位及其科研人員勇挑重擔、敢於擔當,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項攻關任務上來,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
健客:好像明白一點了,又好像還是不太明白?
雲飛:魯迅批評的不是戰國時代的莊子,而是新文化運動中,置身事外不辨是非的舊文人,因為他們散佈 “悲觀論”,阻礙社會進步。1940年1月,毛澤東在《中國文化》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對魯迅給予高度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2021年9月25日,魯迅先生誕辰140週年。紀念魯迅先生!
巴斯德一共有過五個孩子,可是只有兩個活到成年,另外三個孩子都因為傷寒早夭。也許是因為傷寒帶來的悲痛,讓巴斯德執著研究疫苗,挽救生命。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傻傻分不清楚。一位女廚師冥冥之中成為傷寒超級傳播者,對科赫法則發出強有力的挑戰。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往期回顧:
歡迎加入健客群,了解更多運動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