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網微網志
今年雨水節氣一到,多地氣溫躥升,暖如4月天。古人做“雨水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我沒見過水獺捕魚,但昨日乍見家門口的臘梅開了,就念著跑去植物園臥佛寺,看“京華第一枝”。正是:紅墻碧瓦,青煙晨光。釋迦涅盤,十方普覺。枝陳葉隱,螢蕊含雪。嬌俏不爭,香沁無邪。天地俱生,百花未掠。
長假過後,上班的你有沒有節後綜合徵?
健客:什麼是節後綜合徵啊?
雲飛:就是長假過後,剛上班那幾天各種不適應、不舒服,感覺厭倦,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噁心、眩暈、腸道反應、厭食、焦慮、神經衰弱等。
健客:這兩天特別沒精神,敢情是節後綜合徵啊,嚴重嗎?
雲飛:症狀輕微,一般調整兩天就好了。如規律作息,清淡飲食,放鬆心情,增減衣物,適當運動,多喝水等。
健客:那就是沒什麼事啦!
雲飛:特殊人群需要認真對待。
以2型糖尿病患者為例,節日期間飲食不能放鬆,還要堅持監測血糖。高度酒會刺激到胰島素的分泌,容易發生低血糖。吃元宵一定要少吃,小口小口吃。建議吃完元宵,再吃點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現代醫學認為:較高的膳食纖維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改善血糖控制、血脂、體重、炎症等測量指標,並減少過早死亡。如果測血糖波動很大,就最好不吃元宵了。此外,糖尿病患者節日期間不能減少運動,要做到餐後散步半小時到一小時,不能吃完就往那一坐,看電視打麻將,血糖肯定噌噌往上走。2020年11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召開第二十四次全國學術會議,發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結合最新的國際糖尿病管理指南和臨床證據,為我國2型糖尿病的臨床診療提供指導。
傳統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病,消渴病的理論基礎源於《黃帝內經》,方治始自《金匱要略》,證候分類有《諸病源候論》,體系形成和發展在唐宋。根據史料推測,漢高祖箭傷不愈,漢武帝性情狂躁,隋煬帝形枯骨立,可能都與糖尿病有關,但因年代久遠,模糊難辨。
比較而言,“胡適糖尿病公案”至今為人樂道。“五四”運動前後,“急先鋒”胡適,與林紓激烈筆戰。然而,1920年胡適突然病倒了。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日漸消瘦。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們經過認真診斷之後得出結論:糖尿病晚期,已無藥可治。西醫沒辦法,朋友就勸胡適看中醫。胡適是科學派的主將,去看中醫,豈有此理?朋友舉薦,胡適推辭,朋友再勸,一番“思想鬥爭”,面子事小,性命事大,胡適最終還是答應了。請的是陸仲安大夫,喝的是道地中藥,幾個月後症狀消失了,再到協和醫院檢查,病好了!醫生們非常驚奇,這怎麼可能?誰給胡先生治的?在轟動一時後,協和醫院竟把胡適糖尿病的診斷給否了,遂成公案。無巧不巧,林紓曾為仲安大夫作畫題書。仲安大夫此番取畫,請胡先生題上一題。胡適欣然命筆:林琴南先生的文學見解,我是不能完全贊同的,但我對陸仲安先生的佩服與感謝,卻完全與林先生一樣……正是:人文之爭且放下,中醫濟世誠無欺。林胡真跡共一圖,失落何方太可惜?
健客:什麼是糖尿病啊?
雲飛:簡單説,糖尿病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常見症狀有多飲、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可引起身體多系統的損害。
健客:什麼是2型糖尿病呢?
雲飛: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發生於青少年,其胰島素分泌缺乏。2型糖尿病多見於30歲以後中、老年人,其胰島素的分泌量並不低,甚至還偏高,病因主要是機體對胰島素不敏感(即胰島素抵抗)。
怎樣看待糖尿病?醫學界一直是有爭論的。美國醫學博士巴特曼有一個震驚世界的結論:水是最好的藥。得了2型糖尿病的患者只要增加飲水,控制飲食,加強鍛鍊,是可以逆轉的,因為這種糖尿病僅僅只是缺水而已。唐代著名道士、醫學家孫思邈的經驗是消渴病者慎者三:一飲酒,二房事,三鹹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它;不如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怎樣看待疾病?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淩鋒大夫發出“靈魂三問”:什麼是病?什麼是健康?如何把握治病的干預度?淩鋒大夫説:“有一個事實,但只有很少的醫生願意當著病人的面承認,那就是很多病情的好轉靠的是病人自己。”
2002年,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劉海若到英國休假時遭遇火車脫軌,她的兩名同伴不幸遇難。她受了嚴重的腦外傷,曾經心跳呼吸停止,做了3次顱腦手術,最後做腦死亡鑒定時,請淩鋒大夫去出第二方意見。鑒定結果當然不是腦死亡,但英國醫生不想接受這樣的病人。淩鋒大夫不得已把她接回北京繼續治療。在治療中,採取的方法就是“順勢而為”,通俗地説,就是對症治療 ,讓劉海若平穩地活著,僅此而已。最後她醒了過來,自己走出了醫院並重上主播臺。如果只是通過神經外科的手術對她的腦外傷進行治療,那麼劉海若很有可能過的了腦外傷那一關,但過不去術後並發癥這一關。淩鋒大夫説:“人是一個整體,但醫學的分工卻把人體分成無數越來越細的部分,我們都是循著因果關係還原論的思維去無窮地追問下去。但局部的好是否能代表整體的善?”系統醫學應運而生,關心的不僅是病因,還包括病因引起的穩態偏離。把健康看作穩態,把人體的自愈能力看作能夠自我糾偏的不倒翁。系統醫學的治療目標是維持人體穩態,把恢復人體的自愈能力作為一個治療手段。
健客:聽起來有點異軍突起、標新立異的意思。
雲飛: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東嶽老師在中西哲學啟蒙課上説:文明常常是在意想不到的某一個點上突進展開的。請記住,發展到極致和發展到典型態,未必就是方向和出路。我覺得系統醫學就是在現代醫學那個意想不到的點上突進展開。從來處來,向去處去,不必糾結。
這是一個很多醫學生都聽過的故事。1873年,美國特魯多大夫不幸患上了肺結核,在那個年代,結核病就是一種不治之症。聽從醫生建議後,他隻身一人來到了紐約附近的阿迪朗達克山邊休養,在遠離城市喧囂的鄉村,他沉醉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偶爾也出去爬山打獵,過著悠閒的日子。漸漸地,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的體力在恢復,他的病情竟逐漸康復。之後特魯多大夫舉家遷居到了阿迪朗達克山旁的撒拉納克湖畔。1882年,特魯多大夫得知德國霍爾曼大夫通過大山清新的空氣治愈肺結核病人的事跡,結合自身的經歷,他很受啟發。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撒拉納克湖畔創建了美國第一家治療肺結核的療養院。現在想來,這個故事有助於我們理解系統醫學。
差不多一個世紀以後,在系統醫學理論指導下,2型糖尿病臨床科研出現了新動向。以教育為核心,以飲食、運動、藥物為基礎,以監測為樞紐,五者相輔相成,平衡統一,對糖尿病並發癥,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伴發症,如糖尿病合併肥胖等綜合治療,將血糖管理與多臟器基礎病變管理相結合。
淩鋒大夫説:“系統醫學本質上是一種新的醫學思維。它不是要取代目前的主流思維,而是彌補它的不足。”新思維呼喚新技術、新産品。近年來,快速崛起的數字療法或許可以為系統醫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人三才,天地生萬物,也孕育病毒。人的作用同樣不可限量。在沒有治療新冠病毒特效藥的情況下,醫護人員靠維持患者的生命穩定,以最大可能爭取患者自愈。如果沒有醫護人員的正確幫助,很多病人可能就等不到康復的機會。行是知的開始,系統醫學實踐一直在路上。
下期預告:糖尿病的數字療法
往期回顧:
歡迎加入健客群,了解更多運動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