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是冬至。避開繁複的天文術語不談,大多數生活在北半球的人迎來了2020年最漫長的一夜,而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上的人則終日不見太陽。我們能體驗一年四季,多虧地球歪著身子繞太陽轉。2020年12月21日18時2分12秒地球南回歸線(南緯23°26′)剛好正對太陽。
冬至大如年。出自清·顧祿《清嘉錄》卷八,意思是冬至比年節還重要。每逢冬至,人們串親祭祖,街頭巷尾十分熱鬧。周作人《夜讀抄·〈清嘉錄〉》説:“我們對於歲時土俗為什麼很感到興趣,這原因很簡單,就為的是我們這平凡生活裏的小小變化。人民的歷史本來是日用人事的連續,而天文地理與物候的推移影響到人事上,便生出種種花樣來,大抵主意在於實用,但其對於季節的反映原是一樣的。”當下更是輪番爆炒歲時土俗,讓“別無什麼毛病的風花雪月”充滿儀式感。過去,老北京人早上四、五點鐘就起來了,一天兩頓飯,早飯上午九、十點,晚飯下午四、五點。晚上七、八點鐘就睡覺了。後來咱作息時間都變了。能喊出一句“吃了嗎?您內”,幾乎成了“絕句”。現在又翻出來了,似乎成了兩個北京人相互認清彼此身份的象徵了!
健客:我特別喜歡這句“吃了嗎?”,好像一首歌裏有。
雲飛:穿越26年前,感受1994年紅磡演唱會何勇現場演唱的《鐘鼓樓》,“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健康啊,何其難能可貴!
民以食為天。冬至不吃,更待何時?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的習俗。諺語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回到南陽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倣做著吃,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清水漂芙蓉,元寶落玉盤”,鮮美的餃子再搭上好鮮美的蘸料,就是好上加好的美食享受。吃餃子的蘸料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但吃餃子最經典的蘸料還是大蒜。
人類食用大蒜已有幾千年曆史,在很多文明的傳統醫學中,大蒜都被認為具備多種藥用價值。
1858 年,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發現大蒜具有抗菌作用,於是兩次世界大戰中,大蒜都被用於治療壞疽。
現代醫學真正開始關注大蒜始於 1944 年,美國化學家 Cavallito 從大蒜中提取出了一種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物質,命名為「蒜素」(Allicin)。之後,大蒜中的蒜氨酸、阿霍烯等活性物質也陸續被發現。此後的幾十年裏,不斷有新研究發現大蒜的各種健康價值,如抗菌,包括細菌、真菌;抗病毒,包括對抗普通感冒、流感、甚至 HIV;抗腫瘤,降低人體患大腸癌、卵巢癌、胃癌和喉癌等疾病的風險;對心血管系統的益處,包括減少血小板凝集、降血壓等。
中國有句古話:大蒜治百病唯害一目。《本草撮要》記載:蒜味辛溫,開胃健脾;性熱氣臭,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昏目,損神伐性等。《黃帝內經》將辛列入五味,對辛有更宏觀,更辯證的認識。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辛入肺、走氣。腎色黑,宜食辛。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吃著熱乎乎的餃子,一個消息卻令我心寒。12月9日,商湯科技上海公司,業務系統開發經理猝死公司健身房外,享年47歲。運動猝死是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後30分鐘內,發生突然的、非外傷性的死亡,猝死時常在進行強度較大、時間較長的鍛鍊,數據顯示,男性運動猝死是女性的9.3倍,冬季是運動猝死多發季節。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
歡迎加入健客群,了解更多運動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