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了,又到了老年人骨折多發季節。現代醫學認為骨質疏鬆是老年人骨折的一個重要內因。不是冬天的骨頭特別脆弱,而是缺鈣的骨頭特別脆弱。冬天氣溫低,人體為了保持體溫,肌肉和血管會收縮以減少熱量流失,同時氧氣和營養供應不足,肌肉彈性和韌帶柔韌性都會降低,變得僵硬,對骨骼的保護作用減弱。老人反應相對差,而且衣服穿得多,行動不方便,尤其霜凍天氣路面濕滑,老年人容易摔倒和發生碰撞事故,造成骨折。老年人常見的骨折有手腕附近橈骨骨折、腰椎壓縮性骨折、股骨頸骨折等。
健客:我以前一直以為冬天骨頭特別脆。
雲飛:唉,現在網上還有不少這樣的説法。健康教育任重道遠。
健客:老年人冬天貓家裏,少出門,是不是就能避免骨折了呢?
雲飛:不行啊,嚴重的骨質疏鬆患者,打個噴嚏都可能造成肋骨骨折。
2020年10月28-31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主辦的“中華醫學會第十一次全國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學術會議”在杭州召開。會議宗旨是促進我國醫學工作者和國際學者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骨質疏鬆症和骨礦鹽疾病的基礎研究、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的水準。同時,為使公眾了解和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防控,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聯合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共同發佈了《“強健骨骼,遠離骨折”聯合提示》。
健客:骨質疏鬆就是缺鈣嘛。補鈣就是了。
雲飛:那麼你講講如何診斷骨質疏鬆?為什麼很多老年人,一直吃鈣片,就是補不上?
健客:嗯呢啊
骨組織與全身其他組織和器官一樣,存在著生長、發育、衰老、病損等現象。骨轉換的基本過程就是去破除舊骨,形成新骨,最後表現為骨的重建。在骨的重建過程中,“破舊快於成新”,骨骼中新的空洞形成更多更大,就會發生骨質疏鬆。
骨密度和血液中骨轉換(代謝)標誌物濃度,如骨鈣素、總Ⅰ型膠原氨基端延長肽、β膠原降解産物、甲狀旁腺素、降鈣素和25-羥基維生素D3,可作為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重要指標,還能反映骨質疏鬆症患者在3~6個月內的治療效果和治療依從性。
現代醫學發現,骨量峰值男性高於女性,黑種人高於白種人,而白種人高於亞洲人。同一種族骨量的性別差異主要是由於骨骼大小的差異而不是由於骨密度的差異造成的。種族之間骨量的差異是由骨骼大小的差異還是由骨的材料特性即骨的真實密度的差異引起的目前還不清楚。骨質疏鬆的“種子”可能在母體胎兒期就已經埋下了,而其發病的病理生理學過程則可能在20歲以前就已經開始了,特別是在青春期期間骨量和骨骼發育可能會引起老年以後某一特定部位骨量或骨結構的變化,從而增加骨折發生的危險性。因此,對骨質疏鬆的研究需要兒科學家,病理學家和遺傳學家的共同參與。骨質疏鬆研究的一個明顯趨勢是從對骨密度測量的研究上開始轉變到對引起骨密度改變的結構學基礎,以及骨表面發生的代謝變化的研究。骨量同遺傳、營養、運動、日照、保健都有關係。
健客:什麼意思?
雲飛:簡單説就是如果小時候缺鈣,那麼老了容易骨折。如果家裏有老人患骨質疏鬆,那麼孩子以後患骨質疏鬆的風險高。
骨密度的檢查結果通常報告為T值和Z值,T 值用於表示絕經後婦女和大於50 歲男性的骨密度水準。對於兒童、絕經前婦女以及小于50 歲的男性,其骨密度水準建議用Z 值表示,但是就Z值而言未給出具體範圍,要密切結合臨床具體情況才能確定,不能單單看Z值就下定論。無論T值還是Z值,只要小于0,就意味著骨骼強度受損,越小則表示骨折的風險越高。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標準,T值點-1屬於正常範圍,-1~-2.5屬於骨量低下,點-2.5為骨質疏鬆。骨量低下是骨質疏鬆的前奏,必要時同樣需要藥物干預。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危害中國公共健康的嚴重問題。骨質疏鬆症最嚴重的危害在於非外傷或輕微外傷就發生骨折骨,即脆性骨折,嚴重影響老年人活動能力和生活品質,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負擔。建議40歲以上人群開始進行骨密度檢測。中國骨質疏鬆症患者患病知曉率極低。中國首個骨質疏鬆流調結果顯示,40-49歲骨質疏鬆症患者知曉率為0.9%,50歲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曉率也僅為0.7%。公眾認知程度遠低於疾病影響程度。中國中老年女性為脆性骨折超高危人群,骨質疏鬆相關問題尤為嚴重。50歲以上男性骨質疏鬆症患病率為6.0%,女性患病率則達到32.1%;65歲以上女性的骨質疏鬆症患病率更是達到51.6%,男性患病率為10.7%。針對脆性骨折患者,聯合提示指出,要積極進行抗骨質疏鬆治療,警惕二次骨折的發生。脆性骨折患者是未來再發骨折的極高危人群。初發骨質疏鬆性骨折婦女中26%會再發骨折,其中23%發生於初次骨折後第1年,54%發生在5年內。髖部骨折者再發髖部骨折風險將增加2.5倍。椎體骨折可增加近5倍的再發椎體骨折風險和2-3倍的其他部位骨折風險。而再骨折則會進一步增加患者5年內病死率。
一旦發生骨折,應開展骨健康狀況評估,脆性骨折患者要遵醫囑進行藥物干預,同時調整生活方式和減少骨折危險因素,重視防範二次骨折的發生。
健客:為什麼女性骨質疏鬆患病率比男性高那麼多啊?
雲飛:這與女性更年期前後雌激素內分泌變化有關,雌激素有保護骨組織的作用。
藥物干預主要是促進成骨,減緩破骨,具體處方交給醫生。這裡説説補鈣。
一是制定合理目標。不同人群,補鈣量也不同。生長髮育期隨著年齡增長,對鈣的需求呈現遞增趨勢。18~50 歲的成年人,鈣的推薦攝入量是 800 毫克/天。特殊人群——孕中後期、哺乳期、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對鈣的需求量則比普通成人多 200 毫克。
二是補鈣,優先選食補。奶製品補鈣放第一,其次是豆腐、豆干等這樣的豆製品,還有新鮮的綠葉蔬菜、少量堅果等都是可以的。
骨頭湯鈣含量很低,脂肪含量倒不少。蝦皮雖然鈣含量高,但鹽分超高。每次做湯也就捏一小撮,用量太少,所以補鈣效果也不好。
缺鈣時,建議優先食補,每天建議攝入 800~1000 毫克鈣,且要注意配合維生素D的補充,以確保鈣的吸收。食物補充無法滿足的時候,鈣片也是不錯選擇,優選奶源鈣片。
三是多曬太陽,禁煙酒,限咖啡濃茶碳酸飲料,清淡飲食。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吸收。可是大多數食物都不含維生素D,僅靠食物是很難的。太陽曬太少,很容易缺乏維生素D,從而影響鈣吸收。吸煙、喝咖啡、飲食口味太鹹,都會阻礙體內鈣吸收,導致鈣吸收障礙。吸煙會影響骨峰的形成;過量飲酒不利於骨骼的新陳代謝;咖啡濃茶碳酸飲料含脫水因子,喝多了增加尿鈣排泄,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攝取過多的鹽以及蛋白質過量亦會增加尿鈣排泄。
最後説説運動。
一是大量研究表明,適宜的運動能夠促進骨骼發育,提高骨量、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學參數,為高峰值骨量的獲得及骨質疏鬆的預防奠定基礎。跳躍類、球類等衝擊性運動對骨骼健康的促進作用最為明顯,跑步等低衝擊性運動項目效果次之,而游泳、騎行等無衝擊性的運動對骨骼健康的促進作用則不明顯。
二是運動增強肌肉力量和韌帶的柔韌性,增強平衡,減少跌倒,對骨骼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三是運動提高對鈣的消化吸收能力。鈣通過腸上皮細胞吸收。力量訓練有刺激食欲的功能,保證充足的食物性鈣源。跑步、橢圓機等身體有起伏擺動的運動有助於胃腸蠕動,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另外,室外運動,曬太陽,紫外線有利於身體合成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排汗會帶走一部分納,減少尿鈣排泄。
健客:我聽説有些人吃鈣片,吸收不好,補了白補不説,還便秘。
雲飛:這是因為服用鈣片後會導血鈣一過性升高,而高鈣血症恰恰會影響胃腸動力産生便秘,又要靠益生菌、乳果糖來解決便秘問題。這正好説明運動對補鈣非常重要。
這個冬天,讓我們拒絕骨折,拒絕骨質疏鬆。這個冬天,讓我們把健康知識散播,像飄落的枯葉孕育新的生命!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歡迎加入健客群,了解更多運動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