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重慶體育産業怎麼幹”“如何培育特色運動産業鏈”“體育消費如何升級”“如何扶持體育産業中小微企業”......6月9日,在重慶市體育産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新聞發佈會上,重慶市體育局副局長楊貴山介紹,日前印發的《重慶市體育産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産業規劃》)提出了未來5年重慶體育的發展目標及8大版塊的25項任務,到2025年重慶體育産業發展的目標是總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年每人平均體育消費達到1500元以上。
楊貴山表示,《産業規劃》中的8大版塊內容包括:強化要素創新驅動、加速産業升級融合、整合區域內外資源、培育特色運動産業鏈、壯大各類體育市場主體、擴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促進體育消費特色升級、構建高效産業治理體系。
楊貴山説:“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將以創建‘一區兩城三地多載體’為抓手,實施爭創多項國家級資質,建好10個一批,推進100個項目落地,培育五大運動項目産業鏈等舉措。”
楊貴山表示,根據《産業規劃》重慶將結合區域山水自然特色資源,重點打造水上運動、山地運動、航空運動、冰雪運動、虛擬運動五大特色産業鏈。
此外,《産業規劃》還提出了加快建設“體育賽事名城“和“智慧體育名城”兩大內容。其中,在“體育賽事名城”建設方面,我市將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水準的國際國內重大賽事,並引導規範各類體育賽事市場化運作。比如做好國際攀聯世界盃攀岩賽、重慶馬拉松賽、中歐籃球冠軍盃、國際壁球精英賽等重要賽事的市場開發工作。支援舉辦各類高水準職業賽事,支援體育協會、企業等社會力量舉辦和承辦高水準職業體育賽事,支援發展商業賽事。
在“智慧體育名城”打造方面,市體育局將從推動數字科技技術在體育産業領域的廣泛運用、實施體育産業數字化戰略、打造多個智慧體育場館等7個方面推進。
在體育産業發展方面,市體育局産業處處長盧鴻毅介紹,根據《産業規劃》“十四五”時期重慶體育將在政策、平臺、環境和融合四個方面進行全新升級和創新。比如推進青少年體育培訓服務工程,打造生態體育運動産業鏈升級工程,落實國家支援重慶體育發展的財政、稅收、金融、借貸,用地用水用電等政策,打通政策的“最後一公里”等。
最後,《産業規劃》還提出了2035年的展望目標,到2035年重慶市體育産業總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以上,成為我市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之一,體育産業強市基本建成。
各區縣(自治縣)體育局(文化旅遊委),兩江新區社會發展局、高新區政務服務和社會事務中心、萬盛經開區體育發展中心,各直屬單位、機關各處室:
《重慶市體育産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經2022年第四次局長辦公會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單位實際情況,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體育局
2022年5月31日
重慶市體育産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推進體育強市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市體育産業加快發展的黃金時期。為統籌推進重慶市體育産業各項工作,加快健全現代化體育産業體系,推動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重慶市委、市政府對體育工作的總體指示,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十四五”體育産業發展規劃》《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建設體育強市的實施意見》《重慶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要求,結合重慶市體育産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制定本規劃。
一、 發展基礎和形勢
(一)“十三五”時期重慶市體育産業發展成績顯著
“十三五”時期,重慶市體育産業總體進展超規劃預期,産業規模和結構較“十二五”時期進一步擴大和優化,主要目標和指標順利完成,各項工作穩步發展。一是體育産業發展的核心數據整體向上。“十三五”時期,全市體育産業總規模年均增長率15.6%,2020年末達到541.33億元,比“十二五”末增加了278.55億元是“十二五”末的2.06倍;全市體育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12.2%,2020年末達到226.37億元,比“十二五”末增加了98.99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78倍;2020年體育企業名錄庫核錄法人單位5265家,個體經營戶10582家;體育彩票實現銷售額239億元。二是體育産業的格局和載體進一步優化。基本形成以體育用品銷售、健身休閒、競賽表演、體育旅遊、場館服務、仲介培訓等為主導,以體育康復、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體育會展等細分領域為協同的産業格局;創建2個國家體育産業示範基地(單位),1個全國首批體育消費試點城市、2家國家體育服務綜合體典型案例,11家市級體育産業基地,26個市級體育旅遊精品賽事、19條市級體育旅遊精品線路、11個市級體育旅遊綜合體。三是體育産業政策環境得到持續完善。出臺《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建設體育強市的實施意見》《重慶市體育産業加快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産業的實施意見》等多份專項政策;持續建設市體育産業機構名錄庫;設立了重慶市體育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四是體育産業軟硬基礎和平臺不斷夯實。通過實施體育基礎設施振興行動計劃,作為産業發展“硬基礎”的場地設施得到了改善,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4平方米;經常性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比例達到47.65%,國民體質合格率達到92.7%;成功搭建了“三會一論壇”的體育産業發展“軟平臺”;深入開展安全生産大排查大整治活動,守住安全底線。五是品牌體育賽事活動量質齊升。舉辦高規格國際賽事21場,全國性賽事67場,培育打造出多項自創品牌賽事,圍繞打造“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舉辦百餘場運動賽事。以上各項工作為推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也為我市“十四五”時期體育産業實現高品質發展和建設體育強市目標打下了基礎。
(二)“十四五”時期重慶市體育産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重慶市體育産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重慶市上下齊心推進體育強市建設過程中,體育産業發展將獲多方協同聯動;隨著體育人口和消費能力快速上漲,將為産業發展帶來消費基礎;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推動下,數字科技促進産業不斷升級,為産業供給側加速提質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隨著更多國內外重要賽事落戶重慶,將為重慶帶來多重賽會效益;加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主城都市區、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等戰略實施,未來將迎來諸多政策利好、投資利好、項目利好,進一步暢通體育産業發展渠道。但也應看到,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加之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體育行業恢復到疫情前水準需要一定的週期。目前我市體育産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與其他3個直轄市相比尚有差距,具體體現為我市現代體育産業體系尚存五大短板,即産業發展基礎的廣度和深度待拓展;産業相對封閉,産城融合待深化;理念機制相對傳統,體系待升級;體育龍頭企業機構還不強;頂流高值體育品牌IP較少。
“十四五”時期,推動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是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質體育消費需求、提升人民健康水準和加快補齊重慶體育産業短板的重要途徑,也是重慶建設體育強市和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更是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內容。未來五年,重慶體育産業要肩負起新使命和新責任,牢牢把握機遇,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努力實現補弱變強,邁上高品質發展新臺階。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重慶提出的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堅定落實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和體育強國國家戰略,以推動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深化體育産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將體育産業充分融入到“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三個作用”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主城都市區建設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中。以“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獨特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為依託,以構建重慶特色的高品質現代體育産業體系為目標,以創建“一區兩城三地多載體”為抓手,打造6大平臺,培育10個一批,建好100個項目,為建設體育強市和加快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增添新動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和依法治體。堅定不移地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體育産業發展全領域,為體育産業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不斷提升依法治體能力,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監督的相互整合作用,構建體育産業法治化治理體系。
堅持以人為本和高品質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高人民健康水準,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體育生活化、生活體育化。主動融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新的發展階段,推動體育産業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更高品質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和創新應用。貫徹新發展格局,在機制體制、增長路徑、動力效能、資源要素、風險防範、科學技術等方面改革創新,促進體育産業結構調整、動能轉換和創新成果應用,提升體育産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釋放和激發行業持續發展和創新活力,同時發揮政府政策的引導和監督作用,營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增強體育産業市場活力。
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樹立系統思維,統籌謀劃,系統推進,既要從供需兩側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實現産業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整體發展;同時也要結合山、水、城、人等資源,在重點領域和項目上打造亮點,取得體育産業新成效。
堅持國際標準和重慶特色。堅持全球化視野,對標國際標準,有效暢通國際國內優質體育要素資源,充分挖掘山水人文重慶特色元素,做大做優重慶體育品牌。開啟體育産業國際水準西部領先新征程。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市體育産業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向體育強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基本形成消費引領、創新驅動、主體活躍、結構優質、治理高效的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格局。到2025年,體育産業總規模達到1000億元,年每人平均體育消費達到1500元以上。
——體育産業結構優化。以健身休閒業和競賽表演業為龍頭、以體育旅遊業為亮點、現代服務業與高端智慧製造業融合發展的高品質的業態體系加快形成,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特徵更加明顯,體育産業與相關行業融合更加深入;依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城都市區和“一區兩群”的體育産業空間佈局更加優化,體育産業特色集群帶動效應明顯,基本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産品豐富的體系結構。
——體育供給豐富多樣。體育産品和服務供給層次更加多樣優質,適應個性化、差異化、品質化消費需求;産業供給主體量質齊升,向規模化和品牌化邁進;體育産業軟硬體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體育旅遊産品和服務對標國際一流水準,助力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打造。
——體育消費市場繁榮。市民的健身意識、體育技能、參賽和觀賽熱情日益提升;年每人平均體育消費支出明顯提高;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效果顯著;體育消費場景優化升級,市民不斷增長的體育消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體育消費成為重慶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亮點內容。
展望2035年,重慶市體育産業的輻射和帶動效應更加明顯,體育産業總規模達到2000億元以上,成為我市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之一,體育産業強市基本建成。
表1 “十四五”體育産業發展主要量化指標
三、主要任務
(一)強化要素創新驅動,增強體育産業發展新動能
1.加大科技創新引領,全面開啟數字化賦能進程。推動數字科技技術在體育産業領域的廣泛運用,著力推進傳統體育産業數字化和新興數字體育産業化進程。實施體育産業數字化戰略,推進5G、超高清、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體育産業相關業態中的深度應用,推進體育産業“上雲用數賦智”,將“數字渝動”充分融入到重慶現代化體育産業體系中。整合重慶西部科學城等優質數字化資源,加速在體育産業領域的轉化應用。
2.激發産業人才活力,促進人才高效配置。通過市場化手段吸引産業管理、賽事運營、體育旅遊、體育經紀、運動醫學等領域高層次人才,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氛圍。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按照取長補短、優中選優、合作共贏的原則,推動川渝兩地資源共用、人才共育。鼓勵在渝高校開展體育經濟與管理類人才教育與培訓,培養“一專多能”型體育産業人才。定期開展能力素質提升專題培訓,提升體育産業人才隊伍理論素養。支援退役運動員、教練員投身體育産業。
3.引導集聚金融資源,助力産業持續發展。研究設立由政府出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市、區兩級體育産業投資基金,探索設立西部體育産業發展基金,積極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體育産業。推動政銀企合作,鼓勵金融機構適應體育産業發展需要開發信貸新産品。支援有條件的體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方式進入資本市場融資。支援體育企業通過質押商業賽事舉辦權、場地經營權等方式申請貸款。研究建立體育産業資源交易平臺,推進賽事舉辦權、冠名權、特許商品經營權等具備交易條件的資源公開、公平、公正流轉。
(二)加速産業升級融合,構建現代體育産業體系
4.加快發展現代體育服務業。積極構建以健身休閒、競賽表演和體育旅遊為重點,以體育培訓、體育場館服務、體育智慧研發、體育傳媒、體育健康服務等為支撐,突顯“樂活渝動”特色的體育服務業體系。深度開發從幼兒到老年各個階段的生活性體育服務,壯大體育金融、體育仲介、體育經紀等生産性體育服務,推進體育服務業集聚發展,打造具有文化內涵的體育服務。各區縣(自治縣)依據各地特色資源發展都市運動、山地運動、水上運動、林地運動、傳統體育項目服務産業,培育特色化運動項目服務業態,培育多個體育服務業品牌項目,形成“一業主導、多品支撐”。
專欄1 體育服務業升級工程
優先發展健身休閒業。加快推進“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釣魚、徒步、路跑、騎行、棋牌、檯球、體育舞蹈等普及性廣、關注度高、市場空間大的具有消費引領性的運動項目發展,在滿足普惠性服務的前提下對個性化服務進行産業化運營,儘量滿足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體育健身休閒需求。
重點打造競賽表演業。以爭創國家級賽事名城為目標,積極引進和培育品牌知名度高、市場前景廣的國際、洲際、國內高水準重大賽事;全力做好國際攀聯世界盃攀岩賽、中歐籃球冠軍盃、國際壁球精英賽、國際羽毛球公開賽、亞洲田徑賽、永川國際女足錦標賽等重要賽事市場開發工作;支援舉辦各類高水準職業賽事,支援體育協會、企業等社會力量舉辦和承辦高水準職業體育賽事,聯合成都打造職業體育賽事中心城市;支援發展商業賽事,引導規範各類體育賽事市場化運作,推動賽事活動線上線下一體化。
悉心培育體育金融、仲介和傳媒服務等新興業態。抓住重慶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契機,扶持體育投融資、基金、保險等體育金融業發展;積極開展體育賽事推廣、體育諮詢、體育經紀等服務;加快體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鼓勵發展體育短視頻、體育直播等體育傳媒新業態,引導體育網紅傳播重慶體育正能量。
5.積極推進體育製造業轉型升級。借助重慶打造“智慧城市”“智造重鎮”的契機,加大垂直整合力度,推動“智慧渝動”建設,加快體育製造向“體育智造”轉型升級。瞄準國內體育用品及裝備薄弱品類,加快引進和培育科技含量高、綜合附加值高的智慧體育器材裝備、運動功能飲料等上中下游製造企業。引導現有體育製造業企業延長産業鏈條,從單純製造産品向研發設計、行銷推廣、運營服務等延伸。引導其他産業過剩産能向體育用品、裝備製造轉型。
專欄2 體育製造業轉型升級工程
在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分別佈局“一心、一園、一基地”作為轉型升級動力源:
“一心”指設立體育智慧裝備研究中心;
“一園”指建設體育智慧裝備産業園;
“一基地”指建設戶外運動裝備製造基地,推動建設完備的戶外運動用品和裝備製造體系,作為國家體育産業協同創新中心的支撐。
6.重點推進體衛融合,協同推進健康中國重慶行動。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探索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模式,打造“健康渝動”標桿。推動體衛融合服務機構向基層覆蓋延伸,鼓勵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推廣“專業體育醫院+運動健康促進中心”“體醫融合門診+運動健康促進中心”、社區運動健康時間銀行等試點,為社區居民提供運動康復診療、體質監測評估、健康科普教育等一站式服務。發展運動醫學,在醫療機構完善“運動處方”體系,推廣養生保健運動項目,開展太極拳、推拿、針灸等中醫運動康復指導服務,拓展體育康復市場。支援巴南區華熙體育公園、江北區五寶國際生態運動城、南岸區智慧體育社區、長壽區建設世界級運動康養旅遊目的地等項目發展。
7.深入促進文旅體融合,創建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聚焦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和打造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著力創建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制定出臺《市級體育旅遊示範城區創建實施方案》,鼓勵區縣(自治縣)開展市級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建設,支援符合條件的區縣(自治縣)申報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和全國體育旅遊精品項目。持續辦好“巴山蜀水 運動川渝”體育旅遊休閒消費季系列活動。加強加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戶外運動産業發達國家在體育旅遊方面的交流合作。充分運用體育比賽、體育藝術節、各類會展等平臺打造一批彰顯巴渝體育特色的體育文化精品工程與體育文化品牌活動。
專欄3 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創建工程
培育一批市級體育旅遊精品賽事;
打造一批市級體育旅遊精品線路;
新建或改建一批市級體育旅遊綜合體;
建設一批戶外運動營地;
形成一批市級和國家級體育旅遊示範基地。
8.加強落實體教融合,規範和壯大體育培訓産業。鼓勵社會力量進校園,為學校體育課外訓練和競賽、課後託管、體育活動組織等提供服務,大力發展各類運動項目的培訓市場,在青少年中普及體育技能,培養運動習慣。
專欄4 青少年體育培訓服務工程
建立銜接有序的青少年競賽、訓練和培訓體系;
向社會組織購買體育教學和教練服務的採購體系;
週末和冬夏令營體育賽事活動體系;
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的扶持、管理、服務和安全監督體系,為體教融合保駕護航。
(三)整合區域內外資源,優化産業發展空間佈局
9.區域內構建“一核兩帶多商圈,三江四屏多片區”網路化空間格局。“一核”即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引領主城都市區體育産業整體發展;“兩帶”即以萬開雲(萬州、開州和雲陽)為支點的渝東北城鎮群發展濱水運動特色産業帶和以黔江和武隆為支點的渝東南城鎮群發展喀斯特山地運動特色産業帶;“多商圈”即以體育場館群集聚發展日間和夜間體育消費商圈,重點推動市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場館群、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國際小球賽事中心、江南體育中心、渝北區全民健身中心、華熙文體中心、龍興足球産業園等各區縣(自治縣)的體育場館群或綜合體逐步向體育商圈發展;“三江”即沿長江、嘉陵江和烏江串聯的沿江城鎮及沿線鄉村發展高品質體育服務業、高端戶外運動用品製造業和運動休閒特色小鎮;“四屏”即依託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組成的生態屏障,發展山地生態體育産業。“多片區”即重點打造全域體育旅遊(萬盛)、武陵山區戶外運動(武隆)、都市體育旅遊、長江三峽體育旅遊、現代時尚體育旅遊(龍興)等多個體育旅遊示範片區。將重慶體育産業發展充分融入到區域內“一區兩群”城鎮空間格局和主城都市區建設中,同步實現良好的社會效應和優質的經濟效益。
圖1 重慶市體育産業“一核兩帶多商圈,三江四屏多片區”網路化空間格局示意圖
10.川渝間落實“一軸串聯成渝雙圈”的國家戰略。通過成渝體育産業發展主軸串聯成渝體育産業一體化發展,促進主城都市區和成都都市圈之間的體育産業資源聯動,推動成渝雙城體育産業一體化高品質發展。成立成渝體育産業聯盟,共建國家體育産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引領推進川渝兩地體育産業共同發展。建立川渝地區組織間跨區域的資源整合與共用機制,推動川渝地區産業規劃銜接和軟硬資源共用、體育賽事聯通與文體旅商互動、體育人才和大數據平臺共建,促進區域性體育産業的協作發展和深度融合。拓展川渝地區體育服務、體育産業創新機制和政策體系,形成合理分工、有競爭力的區域一體化佈局,形成我國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重要增長極。
11.東南西北形成“多堡聯動毗鄰地區”發展態勢。強化橋頭堡區縣(自治縣)與毗鄰地區體育資源交流和協同規劃,形成體育産業資源交流共用、融合互通的良性互動的格局,引導互補、錯位、協調發展,構建毗鄰區域體育産業一體化市場。推動渝東南與鄂西、湘西、黔北共建大武陵山地戶外運動集聚區;推動西部和南部地區與川東和貴州共同打造西南民族特色體育産業帶;推動城口與四川、陜西打造民俗體育産業帶;推動長江三峽體育旅遊示範片區區縣(自治縣)與湖北打造長江體育産業帶。
(四)培育特色運動産業鏈,擴展生態體育産品服務供給
12.大力培育五大特色運動産業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圍繞打造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重點打造五大生態體育産業鏈,逐步形成有國際知名度和全國影響力的戶外運動産業集聚區和時尚運動産業創新發展區域。
專欄5 生態體育運動産業鏈升級工程
做大水上運動産業鏈。推動沿長江、嘉陵江、烏江及具有濱湖水域的區縣(自治縣),開展游泳、釣魚、漂流、溪降等項目賽事,做大水上運動産業鏈。
做強山地運動産業鏈。以武陵山、大巴山、巫山、金佛山等山地資源為依託,以登山步道、騎行道、露營地等設施為紐帶,做強以山地馬拉松、森林馬拉松、田園馬拉松、越野跑、攀岩、自行車、鐵人三項等賽事活動為引領的集山地旅遊、山地康養、山地運動裝備銷售等於一體的産業鏈。
培育航空運動産業鏈。推動主城都市區、渝東北、渝東南地區培育滑翔傘、動力傘、熱氣球、航空模型、翼裝飛行、蹦極、低空跳傘等航空運動和極限賽事活動産業鏈。
扶持冰雪運動産業鏈。打造以冰雪休閒體驗、滑雪度假、冰雪裝備銷售、冰雪培訓為主的産業鏈,每年舉辦各類冰雪運動賽事活動30場以上。
加速佈局以運動項目為核心的虛擬運動産業鏈。吸引虛擬運動專業人才來渝創業,借助南岸、巴南、兩江新區、高新區等數字集群形成集虛擬運動産業研發、運維、賽活、媒體、直播、視頻等一體的産業鏈,帶動周邊IP授權衍生産業,加速構建重慶虛擬運動産業鏈。
13.推動體育彩票安全健康發展。堅持公益彩票定位,加強依法治彩,完善體育彩票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夯實體彩發展基礎,持續完善體彩工作管理機制,不斷強化管理服務兩支隊伍建設,大力推進體彩渠道結構優化和實體店品質建設,促進産品協同發展和結構優化,創新擴大公益品牌和産品品牌影響力,堅持穩中求進,促進全市體彩銷量健康增長和體彩公益金籌集能力不斷增強。推動責任彩票建設,堅持依法治彩、依法管彩,更加注重安全體系建設,更加體現公益屬性,更加強化行風建設,不斷鞏固發展體彩公益公信成果。研究論證地方主題的即開型體育彩票。
(五)引培結合多措護航,壯大各類體育市場主體
14.培育體育龍頭和骨幹企業。探索成立重慶市體育産業發展集團,鼓勵本市國有企業開拓體育産業板塊,支援本市國有體育集團跨地區開展業務,支援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大力培育體育領域“獨角獸”企業和上市公司,對成功在境內上市或掛牌的本市體育企業,給予適當補貼。積極吸引國內外優質體育企業來渝設立總部或分公司,對行業領軍或龍頭企業落戶重慶給予政策優惠和適當資金支援。支援本市體育優勢資本、優勢企業、優勢品牌和優勢項目“走出去”。鼓勵和支援體育企業用好重慶自貿試驗區金融政策,支援符合條件的體育企業開設自由貿易賬戶和跨境融資。發揮龍頭企業強鏈護鏈的作用,支援有條件的體育企業發展成為“平臺型企業”。鼓勵體育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打造發展共同體。
15.扶持體育中小微企業發展。貫徹落實各級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保障體育中小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支援區縣(自治縣)設立體育産業孵化平臺,構建一批體育眾創空間。支援建立體育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探索設立體育産業創業投資基金。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中小微體育企業信貸投入力度。鼓勵體育小微企業特色化發展、專業化運營、精細化管理,爭取培育出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鼓勵體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大集團配套協作,提高專業分工和産業鏈協作水準。推廣體育用品製造與行銷服務“一條龍”運營模式,打造一批戶外運動上下游企業聯合體。
16.引導各類體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強化各類體育社會組織制度建設,推動體育社會組織規範化、社會化、實體化和專業化發展。成立重慶市體育産業協會,鼓勵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組建體育産業協會、商會。鼓勵全市單項體育協會向組織、承辦體育賽事的市場主體提供技術、規則、器材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並依法合規地收取相關費用。支援體育社會組織拓展線上産品、提升品牌價值,增強自身造血能力。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完善體育社會組織服務事項清單,鼓勵符合條件、運作良好的基層體育社會組織承接健身休閒、競賽表演、場館運營、體育培訓等服務。
(六)擴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提升産業附加值軟實力
17.夯實全民健身設施和體育場館運營“硬”基礎。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新建改建更多綠色低碳、類型多樣、便民便捷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推動全民健身設施與社區生活、智慧城市、應急救援等設施協同規劃建設,支援建設一批具有時尚運動、消費引領作用的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足球場、健身步道、戶外運動營地;支援建設一批承辦國際國內電競賽事的專業場館。深化體育場館等全民健身場地運營管理機制改革,繼續推進已有體育場館“兩改一建”工程,盤活體育固定資産資源,多維度融入科技元素,打造多個智慧體育場館。支援體育場館以體為主、複合經營,提升場館規模化、市場化、專業化運營水準,鼓勵大型體育場館和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的經營權通過公開平臺招募運營團隊;支援學校體育場館進行社會通道改造,鼓勵以購買服務方式引入專業機構運營管理;推動體育場館服務運營線上化,實行消費數據動態實時化,促進場館服務和消費者需求有效對接。
18.開發體育産業平臺載體和品牌産業“軟”實力。打造(全國)戶外運動産業集聚平臺,(全市)體育消費平臺,(西部)體育金融平臺,(國家)體育産業科技創新平臺,(成渝)産業要素和資源共用交流平臺,(市級)體育産業專家智庫平臺。實施重慶體育産業品牌IP培育計劃,大力培育重慶知名體育賽事品牌,著力擴大重慶國際馬拉松賽、中國武隆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重慶長壽湖國際鐵人三項賽等現有品牌體育賽事的影響力。鼓勵體育企業實施品牌工程,開發具有高品牌附加值的服務和産品,爭創國家優質品牌。積極引進國外優質體育內容資源,吸引高水準國際體育賽事、體育企業總部、國際體育會議落戶重慶。主導吸引國際知名品牌體育企業到重慶進行産品首發、服務展示、品牌文化展演等。著力提升重慶市體育産業的國際國內競爭力,成為“一帶一路”的體育産業支點和亮點城市。
(七)推動消費試點建設,促進體育消費特色升級
19.深化國家級和市級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創建。服務重慶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發揮榮昌區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作用,支援其爭創國家體育消費示範城市。探索出臺《促進市級體育消費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鼓勵各區縣(自治縣)爭創市級體育消費試點城區,建立各區縣(自治縣)之間的資訊溝通和學習交流機制,加快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體育消費促進模式。
20.夯實體育消費基礎和形成時尚體育新風潮。以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指引,加強“運動是良醫”健康宣傳,樹立濃厚的健康意識,支援全民健身宣傳片、科學健身指導、戶外運動短視頻等創作和傳播,鼓勵各級各類媒體開闢專題專欄,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推動各年齡段的人群掌握1-2項適宜的運動項目或健身技能,培養健康體育消費習慣,培育體育消費核心人口,提升每人平均體育消費水準。引導體育企業圍繞青少年、女性、老年人等重點消費群體及家庭消費趨勢,加強體育産品和服務的個性化、時尚化定制開發,豐富體育消費文化內涵,增強體育消費黏性,在全社會營造生活體育化,體育生活化濃厚氛圍,打造全國時尚體育消費前沿集聚地。
21.搭建體育消費新場景和創新消費模式。推進傳統運動空間向時尚消費空間升級,鼓勵體育服務業態進駐城市商業中心、教育養老設施、文化場館,打造觀賽、健身、消費、社交體驗新場景;鼓勵體育裝備門店向沉浸體驗中心、創新科技展館、品牌文化中心的新零售概念發展;引導保險公司開發各類體育消費場地場景責任險、運動人身意外傷害險等保險産品。拓展“網際網路+體育”消費領域,打造體育服務線上對接、運動體驗即時分享、體育社交互聯互通等雲上新體驗。創新體育消費引導機制,舉辦“體育惠民消費季”和發放體育消費券等方式促進雙線體育消費。創新體育消費支付産品,探索推行全民健身公共積分、運動銀行等體育消費便利化工具。進一步加大體育場地設施在夜市街區的佈局,增加夜間各類體育服務供給,點亮“體育夜經濟”。打造世界知名體育商圈,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費環境,促進境外高端體育消費回流,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
22.加大體育文化宣傳和普及力度。深入挖掘體育文化內涵,推動新時代中華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合。支援建設體育博物館、體育名人堂、體育檔案館。鼓勵開展體育文學、體育音樂、體育雕塑、體育攝影、體育影視、體育動漫、體育標識等創作。以 “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自行車、馬拉松、徒步等群眾基礎較好的運動項目為突破口,加大運動項目規則、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的普及宣傳。挖掘傳統民族民俗體育的節慶活動,大力開展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體育文化活動。加強體育融媒體建設,推動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體育全媒體傳播體系,助力體育業態文化附加值提升和高品質運動消費文化形成。
(八)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高效産業治理體系
23.推動機制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體育領域“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創新體育産業發展機制,推動更多體育資源向社會開放,推進社會力量辦體育,最大限度激發體育市場活力。營造更加便利的政務環境,大幅提升體育類投資項目審批服務效率,加強體育項目投資、政府採購、招標投標、社會管理等重點領域政務誠信建設。深化“證照分離”改革,推動實施體育領域經營高危險性體育項目許可告知承諾制,助力重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大力促進招商引資,鼓勵高端製造、科技研發、服務貿易類體育企業落戶重慶,推動國內外知名體育企業總部集聚,發展數字體育總部經濟。鼓勵各區縣(自治縣)規劃建設體育産業特色園區,加大優質體育企業招引力度,繼續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引進一批品牌效益優、帶動能力強的産業項目。
24.建立健全産業高品質標準和統計體系。大力推進體育産業標準化工作,聯合專家智庫建立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評價體系,打造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新模式。以重慶體育大數據中心建設為契機,打造集體育産業數據標準、採集、歸納、處理、整合、分析、展示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體育産業大數據專項模組或二級平臺,持續推進體育産業名錄庫建設。加強各區縣(自治縣)體育産業統計工作,與相關部門聯合完善全市體育産業定期統計制度和指標體系;健全體育産業統計監測機制,建立重點領域、關鍵項目、龍頭企業監測制度,定期發佈相關數據,形成統計和監測長效機制。
25.完善體育市場的監管機制和安全管理。細化監管舉措,不斷完善多維度體育市場監管體系。加強體育賽事活動、體育培訓、仲介服務等重點領域的監管,完善辦賽服務管理,規範賽事安保服務,建立由賽事風險評估、預案審核、防疫防控、應急響應、屬地監管等構成的協同聯動機制。鼓勵企業完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推動落實企業法定代表人和實際控制人等企業主要負責人第一責任人責任,切實提高體育行業安全管理工作水準,進一步強化山地戶外越野等重點項目和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監管,切實保障消費者人身安全和企業合法權益。推進體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強化體育企業資訊歸集機制,健全信用約束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體育與相關部門的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市級部門聯繫機制。統籌解決體育産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協調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完善市區聯動、政企聯手合作機制,鼓勵各區縣(自治縣)設立體育産業工作專職部門和建立區域體育産業發展協作機制。
(二)加大投入保障。加大對體育産業支援力度,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金融支撐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設立區縣級體育發展專項或扶持資金,加強市、區縣聯動,形成合力。嘗試建立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具有長效機制的體育産業投資基金,充分發揮資本推動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的積極作用。
(三)推進政策落實。加大體育産業政策針對性,著力破解發展中的難點和痛點,進一步完善市級體育産業政策體系。各區縣(自治縣)要切實落實國家和重慶市支援體育産業發展的財政、金融、稅費、用地、人才等各項産業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建立健全政企溝通聯絡機制,促進資源對接、項目對接、平臺對接,強化體育産業資源要素共建共用,提高精準化便利化服務水準。
(四)強化督查評估。全面推動各項工作評價標準建設,健全科學民主決策和監督機制,加快構建行政監督、信用管理、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相結合的綜合評價監管體系,完善重大項目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制度,增強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強化對各項工作的宏觀管理和微觀指導,加強年度工作計劃安排、明確推進步驟和工作責任。相關部門要根據規劃要求,結合實際情況,抓好各項工作。
附錄1 相關名詞解釋
1.“一區兩城三地多載體”。其中“一區”指創建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兩城”指爭創賽事名城和智慧體育名城,“三地”指逐步打造形成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全國時尚體育消費前沿集聚地和西部體育金融高地,“多載體”指各區縣(自治縣)根據自身優勢和基礎,打造和爭創國家級(市級)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國家體育消費試點(示範)城市、國家級(市級)體育産業基地等發展載體。
2.體育賽事名城。指擁有一流的體育場館和配套設施,具備舉辦若干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和國內各級別體育賽事的常態化能力,賽事服務體系較為健全,體育競賽表演業態成熟健康,體育賽事對提升城市形象和推動城市發展的作用突出,且能夠形成賽事集聚效應,賽事影響力和業界認可度較強的城市。
3.智慧體育名城。指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資訊化技術,以智慧體育公共服務平臺、體育“智”造業、智慧體育公園、智慧體育館、智慧健身步道等“智慧體育”手段為依託,以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為特點,可以通過“智慧體育”方式推動城市治理體系發展和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並以“智慧體育”而聞名的著名(或有代表性的)城市。
4.建好“十個一批”。建設一批高標準體育場地設施;創建一批國家級和市級體育産業基地;引進一批上市或知名體育企業;導入一批成長型企業和體育産業創新團隊;升級一批科技時尚體育消費場景和體育服務綜合體;落地一批國際國內體育品牌賽事活動;培育一批時尚潮流體育運動體驗項目;研發一批數字體育和數字運動創新成果;打造一批國家體育旅遊精品項目和運動休閒康養目的地;集聚一批特色體育産業園區。
5.推進“百個項目”。充分把握“十四五”發展機遇,積極整合多方資源,主動對接龍頭企業,推進各區縣(自治縣)百個支撐項目落地,如國際小球賽事中心、龍興足球小鎮、五寶國際生態運動城等。
6.社區運動健康時間銀行。是時間銀行在運動健康領域的應用,參與者通過存儲運動中個人參與和志願服務時長,從而換取運動積分或未來相應時長的幫助服務的機制和平臺。
7.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是指由國家體育總局認定的, 在體育消費機制創新、政策創新、模式創新、産品創新領域開展試點,工作機制健全、産業基礎較好、體育設施齊備、支援措施明確,有完善試點工作方案的若干副省級城市、地級市和直轄市下轄區(縣)。
8.國家體育消費示範城市。是指國家體育總局從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中,根據試點工作總體情況、成效亮點、做法措施等,擇優確定的城市。
9.國家體育産業協同創新中心。是指由國家體育總局認定的,依託政府部門,由具備條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知名企業等設立的體育産業協同創新平臺,通過政企協同、校企協同、校所協同、校地協同等多種協同方式,有效聚集體育産業創新要素和資源,打造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
10.數字體育。是指應用數字技術促進體育發展的實踐活動。主要包括體育領域的數字政府治理、全民健身數字化、運動訓練數字化、體育競賽數字化、體育産業數字化等。
11.數字運動。是指通過資訊技術聯接運動場景與智慧裝 備,突破時空界限,使參與者能夠更好地實現強身、健心、樂群等目的的體育活動。主要包括智慧健身、雲賽事、虛擬運動等。
12.智慧體育場館。是指擁有以數字平臺為核心且具有全面感知、泛在互聯、綜合分析、輔助決策和智慧控制等功能的融合基礎設施,體現專業、便利、安全和節能環保等特點的體育場館。
13.“三會一論壇”。即中國國際智慧産業博覽會智慧體育大會、川渝體育旅遊産業發展大會、重慶體育産業博覽會和體育産業發展高峰論壇。
14.“三大球”。指足球、籃球和排球三種集體球類運動。
15.“金角銀邊”。公園綠地、城市空置場所、建築物屋頂、地下室等閒置用地和邊角地等。
16.體育商圈。在因體育元素及相關消費業態集聚而形成集商務、商業購物中心、商業寫字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商圈。
17.生態體育。是指依託山、水、川、森、湖、田等自然資源和戶外景區資源開展的以綠色環保為特徵的各類運動項目,包含滑雪、滑冰、自行車、越野跑、皮划艇、龍舟、定向運動、登山、攀岩等多類體育項目。
18.責任彩票。是指在依法合規運作、履行公益金籌集使命的基礎上,國家、社會、彩票行業及相關産業、彩票發行銷售過程參與者在經濟、法律、環境、慈善和倫理等方面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主要包括杜絕未成年購彩、預防購彩沉迷、幫扶救治問題購彩者、重視工作人員及利益相關方的訴求與利益、維護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秩序、防範對社會和環境危害等。
附錄2 有關指標説明
1. 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每週參加體育鍛鍊頻度3次及以上,每次體育鍛鍊持續時間30分鐘及以上,每次體育鍛鍊的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的人數。
2.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指體育場地面積與常住人口的比值。體育場地面積指體育訓練、比賽和健身活動的有效面積,含活動區(劃線區)、安全區、緩衝區、無障礙區面積等。帶看臺的場地從看台下計算,有內墻從內墻計算。包括分項體育場地面積及附屬用房體育場地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