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中國不久前邀請學者穆謙談了談他在國際上傳播中國音樂的體會,其中提到岩洞侗族大歌隊的專輯錄製和海外巡演經歷。這篇文章裏,穆謙完整地講述了這個侗族大歌隊一步步走向世界的旅程。
穆謙: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民族音樂學博士,國際音樂文獻資料大全(RILM)東亞音樂負責人,現居紐約。他是 Alan P.Merriam名著《音樂人類學》的譯者,同時也是一位音樂策劃人。
岩洞是貴州的一個鎮,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今年1月,來自這裡的岩洞侗族大歌隊的CD專輯《大家靜靜聽》在世界各地電臺DJ、樂評人投票選出的環球世界音樂排行榜上獲得第五名。當月,Tinariwen、Laurie Anderson、Nusrat Fateh Ali Khan等世界巨星的專輯都排在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民歌隊之後。
2月份,這張專輯又在波士頓的 MergingArts Global Radio世界音樂排行榜上排到了榜首。到目前為止,《大家靜靜聽》的歌曲已經在英國BBC、美國WFMU、日本NHK、西班牙RNE、義大利Shamal、芬蘭赫爾辛基電臺、葡萄牙CBF、澳大利亞PBS-FM、土耳其Açık、盧森堡ARA等世界各地的幾十個電臺播出,並已在Spotify、iTunes、Google Music、Pandora、QQ音樂等五十多個網路平臺上線。
3月,英國著名世界音樂雜誌《歌途》(Songlines)發表了對這張專輯的評論,稱其“以天然的歌聲記錄了侗族人的生活方式和聲音景觀”。那麼,這些“天然的歌聲”是如何走上世界音樂舞臺的呢?作為策劃者,我見證了侗族大歌從“原生態”切換為“世界音樂”的全過程。
岩洞:天籟之地
事情要從2007年説起。當時我第一次去黎平,為了寫一篇關於侗族大歌的文章。這是流傳在侗族南部方言區的一種多聲部合唱,而黎平就位於侗族大歌流傳的核心地帶。
當地幹部幫我聯繫了一些歌手來接受採訪。經過一個下午,我感覺為了寫文章已經可以交差了,但又覺得自己對他們的音樂和生活了解得太膚淺。聽説岩洞有很多歌手,於是我就去了那裏。
岩洞在侗族大歌的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1953年9月,就是岩洞鎮岩洞村四洲寨的吳培信、吳山花、吳惜花、吳秀美四位村民第一次把侗族大歌帶出了侗寨,唱到了北京的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上。同年9月,吳培信參加慰問團到朝鮮前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慰問演出,第一次把侗歌帶到了國外。1957年,她又參加了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的演出。
現在看來,五十年代的這些演出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那個時代的政治印記,但它們在侗族音樂的傳播歷史上無疑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我在岩洞認識了很多歌手,每天跟他們聊天,聽他們唱歌,跟很多人都成了朋友。後來在《大家靜靜聽》裏面演唱的吳金燕、吳學美、吳培圓都是那時認識的。2007年那次,我用MD錄音機錄下了她們的歌聲。《起頭歌》就是其中的一首。十幾年之後再聽,感覺這首歌就像陳年的老酒,更有味道了。
上海:初顯身手
侗族大歌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2009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然而,對於這種民間音樂,大部分人仍然知之甚少。我希望做一些事情來讓更多的人了解侗族大歌,也讓更多的人親耳聽到它。
2013年,機會來了。上海世界音樂季接受了我的推薦,邀請岩洞大歌隊到上海演出。我們當時在上海徐匯、虹橋、金橋、三林四個場地各演了一場,讓很多觀眾第一次領略了侗族大歌的美妙和聲。
上海世界音樂季邀請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岩洞大歌隊就與保加利亞的Eva四重唱同臺演出。Eva的歌手都是“保加利亞神秘之聲”(Le Mystere des Voix bulgares)的成員,這個團在國際上非常有名,曾經獲得過1989年格萊美最佳民間音樂錄音獎。她們的曲目主要是保加利亞的傳統多聲部民歌,跟侗族大歌有異曲同工之妙。Eva四重唱的經紀人看了我們的演出之後很感興趣,當時就説要推薦岩洞大歌隊去歐洲演出。
《侗族大歌的世界音樂之路(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