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學者穆謙談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下)

學者穆謙談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下)

時間: 2020-05-11 14:05:33  |  來源:  聲音中國

接學者穆謙談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上)。

錄音:讓傳統再生

最近我在國外聽到的融合專輯有吳非與Abigail Washburn改編的中美民歌,琵琶演奏家高虹與敘利亞烏德琴演奏家Issam Rafea的二重奏,雲南的蠻虎樂隊吸收流行音樂手法的彝族音樂等等。這些作品雖然風格不同,但都提升了中國音樂的影響力。不過,融合音樂發展的根基在於對傳統音樂的繼承,要想創作出更好的新作品首先需要我們更多地了解傳統音樂,也就需要有更多的傳統音樂錄音給大家去聽。

中國八九十年代有一些民族民間音樂的磁帶,現在都已經絕版了,也有很多電臺和研究機構的錄音從來沒有出版發行過,非常可惜。國內的音像出版社、唱片公司應該把這些錄音整理出來讓人們聽到,無論是通過CD還是通過網路的形式。

2014年,我曾在美國的史密森尼民間之路唱片公司(Smithsonian Folkways Recordings)訪學,它的前身是摩西·阿什(Moses Asch)創立的Folkways唱片。阿什一生出版了2100多張民間音樂的唱片,臨終前將它們全部轉讓給了史密森尼學會。當時他提了一個條件,就是這些專輯都必須保持再版。即使是只賣出幾百張的專輯也不能讓它絕版,因為每一種音樂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也都應當有機會被人們聽到。因此,Folkways所有的專輯現在都還可以買到。這是我在史密森尼學會訪學期間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阿什的理念也對我有很深的影響。

我去年在岩洞錄製的侗族音樂後來作為CD專輯《大家靜靜聽》(Everyone Listen Close / Wanp-Wanp Jangl Kap)由荷蘭的Pan唱片公司出版了。Pan的老闆Bernard Kleikamp也是在阿什的影響之下走上了收集、出版民間音樂的道路,所以我們一拍即合。

今年1月,《大家靜靜聽》在世界各地58位電臺DJ、樂評人投票評選的環球世界音樂排行榜(Transglobal World Music Chart)上獲得了第五名。到目前為止,這張專輯的歌曲已經在英國BBC、美國WFMU、日本NHK、芬蘭赫爾辛基電臺、西班牙RNE、義大利Shamal、葡萄牙CBF、澳大利亞PBS-FM、土耳其Açık、盧森堡ARA等世界各地的幾十個電臺播出,並已在Spotify、iTunes、Google Music、Pandora、QQ音樂等五十多個網路平臺上線。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但是在全球化時代卻完全可以實現,這是我們的幸運。同時,這説明中國傳統音樂可以成為世界音樂中更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做好各個民族的傳統音樂錄音,使它們進入世界音樂的傳播渠道,也一樣會受到歡迎。在這方面,摩登天空與藝術中國合作的中國非遺音樂數字工程將會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項目,希望這個項目可以採集全國各地音樂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並對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有所貢獻。

在我看來,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整理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傳統,也會對中國音樂的創作起到推動作用。研究一下上世紀中葉在美國和英國出現的民謠復興運動,就可以知道傳統民歌對於當代英美民謠音樂的巨大影響。

演出:最直接的交流

去年9月,我和岩洞大歌隊帶著《大家靜靜聽》在美國五個城市進行了巡演,舉行了10場音樂會、工作坊。在所有推廣音樂的方式中,現場表演是最直接的。我在此之前也曾帶安徽的周家班、新疆的IZ等樂隊出國演出過,跑過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除了組織工作以外,我也主持音樂會,向國外觀眾介紹這些音樂的背景。

周家班在德國魯道爾施塔特音樂節(Rudolstadt-Festival)演出的時候,一個朋友告訴我,音樂節上的觀眾是來放鬆的,不是來上課的,所以不要講太多。然而,事實證明觀眾非常希望了解他們聽到的音樂。我也採取了一種類似于脫口秀的方式,讓自己成為演出的一部分。另外,在每一次巡演中,我們都會安排工作坊,以便讓觀眾有更多的機會與音樂家互動,甚至親自參與演奏演唱。這些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周家班在歐洲的巡演也廣受好評,得到了泰晤士報、衛報、BBC等主流媒體的報導。

回到文章剛開始的問題,國際音樂節上的中國音樂很少,特別是傳統民間音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缺少政府和社會支援造成的。在一些注重推廣傳統音樂的國家,比如挪威、南韓等等,政府都會資助本國音樂家出國巡演,為他們提供旅行補貼。因而,這些國家的音樂在國際上出現的機會也就比較多。而另一些音樂産業發達的國家,比如美國、英國,則主要靠市場運作輸出他們的音樂文化。中國的民間音樂家們在這兩方面都缺少依靠,因而能夠走出去的也很少。

在過去的十幾年裏,我參加了很多音樂節,也深深地為世界音樂的豐富性而著迷。中國傳統音樂中有很多珍寶,它們不僅是中國的財富,也是全人類的財富,應該讓全世界聽到。當有更多人聽到中國音樂的時候,我們也將對世界音樂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學者穆謙談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