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有多少中國之聲能被世界聽見?中國傳統音樂在國際上是否受歡迎,于國際傳播環節又面臨怎樣的困難與阻礙?聲音中國邀請學者穆謙談談他在國際上傳播中國音樂的體會。
穆謙: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民族音樂學博士,國際音樂文獻資料大全(RILM)東亞音樂負責人,現居紐約。他是 Alan P.Merriam名著《音樂人類學》的譯者,同時也是一位音樂策劃人。
受邀談一談我在國際上傳播中國音樂的體會。可以説,我最大的體會是做這件事情的人太少了。舉個例子,隨便翻一下大型國際音樂節的陣容,就可以發現中國的音樂人非常少,甚至經常沒有。這與中國佔世界人口的比例極不相稱。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經驗:媒體、錄音、演出。
這些都是音樂傳播的必要組成部分,因為每個喜歡音樂的人都會通過這些途徑去接觸音樂。它們之間也是互相關聯的。我所了解的主要是中國傳統民間音樂以及在傳統音樂基礎上創作的新音樂,在國外一般被歸入“世界音樂”的範疇。
媒體:尋找有效的渠道和內容
在國際上推廣中國音樂,媒體平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別是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我曾經在英國和美國做過一些電臺節目,特別是在BBC做過兩期介紹中國音樂的節目,起到了不錯的效果。BBC在英國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而且因為英語的國際地位,它在世界上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
BBC廣播三台(BBC Radio 3)是以音樂為主要內容的電臺,涵蓋古典、爵士、世界音樂等各種風格類型。我的節目是在“音樂星球”(Music Planet)板塊下的“公路旅程”(Road Trip)欄目播出的。
不得不説,BBC的國際地位是與它的國際視野相關的。BBC三台的節目取材自全世界的音樂,非常多元化。這也與英國社會的開放程度以及人口的多元化相一致。因此,他們希望在節目仲介紹來自中國的音樂也是很自然的。
2018年,BBC的製作人聯繫我的時候希望我做一期關於新疆的節目,因為當時我正在寫博士論文,課題就是維吾爾族的宗教音樂。不過節目是面向大眾的,與學術論文不同。製作人希望我能夠深入淺出地介紹新疆各種類型的音樂,包括流行音樂。“公路旅程”的理念是帶領聽眾在世界各地的音樂中旅行,形式有點類似于廣播劇或者聲音紀錄片的感覺,人文氣息也比較濃厚。
我對新疆音樂比較熟悉,但是為這期節目選曲也並不容易,因為新疆雖然有豐富的音樂資源,但錄製、出版的民間音樂卻並不是很多,音像店裏出售的大多是MIDI製作的“新民歌”或者歌舞團式的晚會音樂。這也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全國各地的情況。
幾經考慮之後,我選擇了四首音樂。第一首是我自己在和田的麥西來普聚會上採錄的且比亞特木卡姆。第二首是來自伊犁的樂曲《艾介姆》,由已故著名彈布爾演奏家阿裏木江•吐爾遜等演奏。第三首是哈薩克族音樂家馬木爾的冬不拉獨奏《蔓草》。第四首是烏魯木齊嘻哈團體SixCity的《Qara Deydu(為你而來)》。
因為我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覆蓋不同的地區、人群、風格,所以從南疆到北疆,從維吾爾族到哈薩克族,從傳統音樂到新創作的作品,都有所涉及。從來源看,有我自己的田野錄音,有國內、國外出版的CD,也有通過網路發行的歌曲。我希望通過這個節目讓聽眾體會到新疆音樂的多元性,並了解這些音樂背後的文化。
在中國的音樂版圖上,我最喜歡的地區除了新疆還有貴州。因此,2019年我再次給“公路旅程”做節目的時候選擇了貴州。這次我也播放了四首歌曲。第一首是我在黔東南黎平縣岩洞鎮錄製的侗族大歌《白天上山》,第二首是在同一地點採錄的另一個歌種——侗族琵琶歌《情伴佳人》。第三首是臺江縣反排村的苗族歌手演唱的《假如你是一朵花》。第四首是民謠歌手堯十三的《瞎子》。
《白天上山》中間有一段用人聲模倣蟬鳴。在侗族人生活的地區,蟬鳴可以説是一種背景音,侗族大歌是人唱的,蟬鳴是蟬唱的,它們都是那個地區整體聲音景觀的一部分。不了解這個背景,你就難以真正領略這首歌的妙處。英國是沒有蟬的,但是模倣自然界聲音的民歌到處都有,所以我希望通過對這首歌的介紹讓英國聽眾在這種陌生的音樂文化裏找到相通之處。
在BBC做的這兩期節目,從我收到的反饋來看都是非常積極的,主要是因為聽眾從中聽到了以前很少接觸而又非常有特色的中國音樂。我也希望以後能夠一個省一個省地做下去,把中國各地的音樂都介紹給國外的聽眾。
除了廣播,我也寫一些文章。比如,我現在定期給英國的《歌途》(Songlines)雜誌寫碟評。這本雜誌在世界音樂領域裏很有影響力,國外的唱片公司、音樂節也非常重視從中獲取資訊。我主要負責寫亞洲新專輯的評論,特別是中國音樂的專輯。在這方面,我遇到了跟在電臺做節目時同樣的問題,就是在國際上發行的中國音樂專輯比較少,所以可寫的評論也不多。好在這一情況正在改變,尤其是融合音樂的專輯現在越來越多。
學者穆謙談中國音樂的國際傳播(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