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源、劉效松
聲音中國:您的多媒體現場藝術項目——“園音”近日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策劃這一項目的初衷是什麼?
秦思源:我創作這個項目的初衷是因為合藝術中心邀請我去做一個作品,因為他們(合藝術中心)在北京做了一個江南式的園林,他們覺得那裏比較適合做聲音的項目。我個人覺得在這裡做一些老北京的聲音不是非常合適,就重新出了一個構思,於是便有了“園音”這個項目。合藝術中心的園林是個景觀,並非一個真正的園林,我把那裏當成一個電影的布景,一個拍攝的現場,而不是展覽的場所。我邀請這些音樂家在這裡表演,我進行拍攝,然後後期把他們剪輯在一起,最後出來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音樂作品。
音樂人在合藝術中心的水上“戲臺”表演音樂作品
聲音中國:您在合藝術中心中央水池上搭建了一座水上“戲臺”,多位音樂家把戲臺作為舞臺來進行現場表演,表演方式也基本是以即興為主,演奏的音樂也跨越了多種類型,您在後期是根據什麼來解構重組和拼貼最終完成這個聲音裝置作品的?
秦思源:我在構思這個作品的時候腦子裏已經有了一個觀念,我知道應該怎麼來組織這個音樂,只是從來沒有做過這種實驗,並不確定是否會成功,因為之前也從來沒有任何人做過這種音樂的實驗。最終操作主要還是憑自己的感覺,我的作品的核心就是把本來不應該放在一起的東西放到一起,要有不同的音樂種類,民間的音樂、搖滾樂、電子樂,本來都是很不搭配的音樂,我就想辦法讓他們搭配的很流暢,這是我最核心的想法。
秦思源在聲音中國成立啟動儀式上現場表演
聲音中國:在聲音中國成立的啟動儀式上,我們觀看了您和朋友們為大家帶來的聲音作品,用老北京響器,諸如震驚閨、喚頭、大撥浪鼓、對君坐、油梆子、銅點兒、報喜鑼等,把傳統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聲音與電子樂和打擊樂相結合,您是如何想到用這種方式來呈現這些聲音的?
秦思源:這些年我錄製了很多老北京的響器,這些響器大多都可以作為打擊樂器使用,比如鑼、梆子,他們的音色很有特點。於是我就聯繫了電子音樂家、鼓手黃錦,配合我把老北京響器變成打擊樂來創作、演出。之前我們在今日美術館做過一次表演,比較成功。這次張曉舟老師覺得我們的這個作品比較適合聲音中國這個項目,於是有了啟動儀式上的這個演出。明年我們會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升級,爭取錄製一張專輯。
聲音中國:您出生英國,現在生活在北京,作為具有中國和英國雙重文化背景的藝術家,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否更有利於您觀察中國、觀察北京?
秦思源: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這個只能由別人來進行評判。對於我個人來説中西方兩方面的文化影響肯定都是有的,我小時候在北京,練武術什麼的,中文都是在生活中學習的。但是我出生在英國,在英國生活了很長時間,我骨子裏以西方的文化為主,但這麼多年都在中國,愛人朋友也都是中國人,這一切對我的價值觀會有不少的影響。我做聲音的項目是從一個媒介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和文化,我做這個事情並不僅僅是對北京的了解,而是對媒介的一個探索。
秦思源收集的老北京聲音現存于史家衚同博物館
聲音中國:您很小就來到北京,對老北京的風土人情瞭如指掌。您如何評價老北京的這些已經或者即將失傳的傳統聲音?
秦思源:北京最特別的地方是他的市井文化,尤其是南城的人們,維持了老北京的生活方式。不過這麼多年北京一直在對城市進行改造,而每個人對美和醜的認知也不一樣,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很多文化的消失,這一點是非常可惜的。
聲音中國:您是怎樣收集這些讓你感興趣的聲音的?
秦思源:每個聲音的資源都不一樣,只能是儘量的找資源。比如我錄駝鈴就要去找駱駝,還要找到安靜的地方,比較費時費力。比如我要還原老公交車的聲音,我就要離開北京去小縣城來尋找,相對來説就要難很多。
聲音中國:您的聲音收集的計劃是否還在繼續進行?
秦思源:這個計劃其實剛剛開始,我準備把它拓展到全國,在全國都有合作。希望明年可以把個人行為辦成一個機構,可以組建團隊來完成各種項目,形成一個良性迴圈,讓它更加規模化,與社會的互動越來越多。
秦思源接受聲音中國記者採訪
聲音中國:聲音中國致力於通過系統的紀錄、整理、整合,來保護和保存中國優秀傳統音樂藝術,並精選和整合中國非遺音樂資訊和資源,從而使民族歷史的記憶在音樂中得以保存和傳續。您是如何看待聲音中國所要做的這些工作的?
秦思源:我覺得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一個大規模的對傳統音樂的梳理和紀錄。很多老的東西一直在消失,這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保存它們是一個艱難的課題,所以這項工作是相當有意義的,也是必須要做的。
(受訪人:秦思源 採訪人: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