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工程建設者的情懷與追求,描繪機場人的形象與氣質,講述中國創新與騰飛的故事……2020年9月25日,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一週年的日子。從9月23日開始,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分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中文國際頻道、紀錄頻道播出。展開多線敘事,它以故事化的表達,書寫了機場宏大的建設和運營圖景,並聚焦大國精神,展現時代格局,引發了觀眾的廣泛好評。

科普式揭秘提升文獻價值

紀錄片承載著文獻價值的作用,如何以影像的方式展現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這是該片在創作之初就不得不思考清楚的問題。雖然網上有不少關於大興國際機場的科普短視頻、圖文資訊。然而,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播出後,在親歷者的講述中,我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參與機場建設與運營的人們是如何工作的。可以説,該片從專業權威的角度呈現事實,帶來一手資料和獨家解讀,為觀眾開啟了一扇知識之窗,讓他們深入了解了大興機場在正式投入運營前的準備事宜。

文獻價值意味著紀錄片所承載的資訊不僅要真實準確,還要考慮其歷史感和重要性。紀錄片的第一集就按照“百天倒計時”的時間軸,將機場的製冷系統測試、燈光裝置測試、晶片檢測原理、消防安全測試、自助值機、行李運送帶測試等一一展現。與此同時,對於工程師、消防安檢人員等各部門人員工作的細膩記錄,也描繪了緊張又忙碌的現場工作狀態,增強了紀錄片的質感,進一步提升其文獻價值。

傳達工業美學講究平衡敘事

大興機場的建設運營裏,處處充滿著高科技。其構造非常複雜,內部空間細分且密集。如何把機場內部的工業製造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成了一大難題,尤其是還涉及到很多深奧抽象的科學原理。從該片的第一集可以看出,三維動畫演示將採光系統、製冷系統等機械原理解釋得清清楚楚。再加上航拍視角、近景跟拍的展示,觀眾仿佛有了上帝視角,可以看到肉眼無法捕捉的機場全景和內部細節設計,一切都變得真實可感。

除了機場本身,該紀錄片也非常關注人的作用。在敘事結構上,該片加入了各測試和運營部門人員豐富的講述。這讓我們知道,大興機場每一個環節的順利進行,背後都有數百人在默默付出。正是這些普通人堅守自己的崗位,積極面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才最終促成了機場的順利通航。

由物到人,兼顧美學記錄與人文敘事。在大興機場的描繪上,紀錄片呈現了高水準的工業美學。而在人與事之間,該片也達到了平衡敘事的狀態。

記錄大國精神展現時代格局

大興國際機場,歷經16年論證選址,中外設計師耗時4年時間通力協作,設計施工圖紙高達20多萬份。54個月的建設工期中,參加建設的總人數達到數十萬。紀錄片記錄這一超級工程,它所展現的中國故事是對時代的體察和研判,更與全球發展趨勢有關。

在第一集中,大興機場地面空調系統採用綠色節能設計,每年可節省800多萬的運作費用;航廈建築方案,前期有11個國家的設計師參與設計,彰顯了開放包容的態度;燈光系統可以通過數據積累,逐漸熟悉旅客的習慣,最終實現自主調節明與暗,凸顯出科技的力量。

作為中國的超級工程,大興國際機場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裏都佔有一定分量。作為一個開放的窗口,它也能讓世界從這裡更加了解中國。而紀錄片的影像記錄,就像一個“時代聲音”的收納口,它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以及這個國家所擁有的大國精神。

綜合來看,《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第一集資訊量豐富,它不僅詳實記錄了大興國際機場在籌備運營前的關鍵節點、關鍵事件,還見證了機場建設人員解決問題的智慧。期待後面的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