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重症專委會第三屆全國學術大會”和“天津市第三屆腫瘤重症醫學大會”相繼召開,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重症監護科科主任王東浩當選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將帶領專委會瞄準重症醫學的發展前沿,針對腫瘤重症患者治療的臨床進展、新型治療方式的應用及推廣等問題進行多學科、多專業的交流探討,逐步摸索制定符合腫瘤專科醫院特點的危重患者臨床診療規範和工作流程,進一步促進全國腫瘤重症學科與時俱進和不斷發展。

本屆會議以“擔當、奮進”為主題,特別邀請抗疫一線的重症醫學專家,分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重症患者診療救治經驗,並結合近年來不斷出現的腫瘤診療新進展新方法,共同探討新型腫瘤重症的臨床識別和救治理念,進一步推動腫瘤臨床多學科診療工作的開展,確保腫瘤患者圍治療期平穩。

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郝希山院士、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院長郝繼輝教授闡述腫瘤重症醫學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從疾病診治、人才培養等方面凝練學科未來發展方向。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先進個人、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首屆主任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于凱江堅守防疫崗位,通過視頻連線分享腫瘤重症醫學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貢獻。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先進個人、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徐磊,全國抗擊新冠肺炎先進個人、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彭民,中國政府赴布吉納法索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天津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辛紹斌,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重症監護科護士長陳蕾,分享腫瘤重症人堅守防疫抗疫一線的使命與擔當。

大會執行主席、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抗癌協會腫瘤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重症監護科科主任王東浩分享新型腫瘤重症的臨床識別和救治理念。

當前惡性腫瘤的防治已成為我國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國家癌症中心公佈的最新數字顯示,2015年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隨著醫學水準的不斷發展,惡性腫瘤已從過去的“不治之症”,變成了如今的“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病,患者的生存率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生存期也在不斷延長,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維持良好的治療效果則成了現在更需要考慮的問題。

“由於受發病部位、腫瘤性質、治療手段等影響,許多危重患者都需要重症學科及時介入,採取個體化治療措施。”王東浩主任介紹,比如針對接受胸部、腹部腫瘤手術切除的外科患者,尤其是高齡、伴有多種內科基礎疾病腫瘤患者,由於手術創傷,解剖結構改變、屏障機制被破壞等等高危因素,迫切需要在圍手術期需要重症醫學專業醫護人員密切監護治療,減少甚至杜絕術後並發癥發生。再如經歷多次放化療的內科腫瘤患者,免疫系統往往會出現一定損傷,部分患者在圍腫瘤治療期會出現重症感染、臟器功能障礙、血栓栓塞、代謝紊亂、營養不良等等很多不同於非瘤患者的並發癥,需要制訂出適用於腫瘤專科特點的臨床診療規範和監護評判標準。

尤其是當前腫瘤治療手段不斷發展,新技術新方法層出不窮,以免疫治療為主導的新型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使一些原先難以治療的惡性腫瘤,也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不可回避的是,新治療方式也可能帶來一些新型的嚴重並發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腫瘤重症病人的治療風險,例如免疫治療所帶來的爆發性心肌炎、皮膚損傷、肝臟損傷、腎臟損傷等並發癥,需要重症學科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確保患者整體治療的安全。

“腫瘤診治的進展為腫瘤重症醫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機遇。”王東浩主任表示,當前的腫瘤重症治療思路已由“治病”向“治人”轉變,更強調充分發揮多學科協作優勢,與腫瘤學科密切配合,為腫瘤患者保駕護航。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重症監護科每年救治危重症患者上百例,為手術新術式和醫學新技術的開展提供全方位支援與保障,診治成功率已達95%以上,居全國領先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