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推演,萬物可感知、可連接的智慧社會已觸手可及,連接一切的5G技術開始支撐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及邊緣計算等新技術在各應用場景釋放威力。但是,以上種種也在加速摩爾定律難以為繼,香農定律接近極限,美麗新世界有可能卡在瓶頸中。

9月3日,華為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在第五屆“華為亞太創新日”上對科技日報記者説:“要想打破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需要理論的突破,需要新的基礎技術發明。”

過去幾十年,包括華為在內的資訊技術行業,主要依託現有理論和基礎技術進行技術創新、工程創新及解決方案創新,而要實現徐文偉所説的“基於對智慧社會的願景驅動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必須做一些短期看似“無用的”基礎研究。

如今,華為全球60多個基礎實驗室,已集結了700多位數學博士、200多位物理和化學博士;華為戰略研究院正專注基礎理論的突破和革命性技術的發明,圍繞資訊的全流程研究和發掘未來5—10年的技術。

但是,理論突破和技術發明的不確定性非常高,這種不確定性決定了創新不能“封閉”或獨自為戰。也正因此,華為一直主張開放式創新、包容式發展。

徐文偉強調:“開放式創新是指利用全球專家資源共同創新,資源與能力共用,包容式發展是創新的成果要為全人類、全行業共同使用,而非企業私享。”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亦表示,科學家各自為政不可能對社會産生影響。全世界的科學家必須聯合在一起,解決新的科技所産生的問題。

在華為的眼裏,大學是基礎理論研究與突破的主戰場,為此,每年投入相關大學3億美元支援基礎科學、基礎技術等的創新研究。徐文偉介紹,未來5—10年,華為將繼續採取“支援大學研究、自建實驗室、多路徑技術投資”等多種方式把工業界的問題、學術界的思想、風險資本的理念整合起來共同創新。

中粵聯合投資合夥人羅浩元説:“華為針對突破美麗新世界瓶頸所提出的應對方案看似並無新意,因為沒有人質疑基礎科學和研究的重要性。但是,由企業從需求的角度出發推動基礎研究,就具有了極大的落地價值。”

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所説,“基礎研究奠定了科學金字塔底部的同時,也在提升金字塔頂部的高度。基礎教育和基礎研究是創新的原動力”,華為30年內生的科技自信離不開對基礎研究偏執般的投入。

2009年,4G剛剛步入商用,華為就啟動了從晶片到材料、從散熱到演算法等貫穿整個5G的基礎研究,如今已向5G投入超過40億美元研發費用。

5G商用之路剛啟程,華為就已為領跑者。據徐文偉介紹,華為已在全球獲得50多個5G商用合同,20多萬個5G基站已發貨,全球將近2/3的5G基站由華為建設。

羅浩元説:“從來就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托起華為成功的關鍵是核心技術的積累。現在,像華為這樣對基礎研究有執念的企業雖然還不是普遍現象,但它的成長歷程讓人們看到,基礎研究之於企業和行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