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當記者走進位於湖州長興的超威集團研究院電性能實驗室,看見幾名研究人員正在進行燃料電池電極性能測試;與此同時,在100多公里外的上海大學可持續能源研究院實驗室,更大規模的電極測試、電堆製造也在有序進行中。

       撬動這項大工程,連接起長興、上海兩地科研力量的,是一張小小的創新券。截至目前,湖州市共發放創新券3.5億元,確認使用2.1億元。

       燃料電池是繼水力發電、熱能發電和原子能發電之後的第四種發電技術,具有良好的市場應用前景。但在研發過程中,燃料電池的研發經費往往需要幾十億元甚至更高,經歷二三十年研發才見成效。高額的資金人力投入和超長的研發週期,令很多企業對燃料電池研發項目望而卻步。“要運轉燃料電池研發項目,技術、材料、催化劑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光加氫站建設一項就需要上千萬元資金。”超威集團研究院院長劉孝偉説。

       去年,在經歷多年的全球調研和技術交流後,超威集團的燃料電池研發項目逐漸成熟。劉孝偉告訴記者,目前,上海制氫站等系列配套設施齊全,相關科研人才等也較為集中,前往上海尋求合作,利用其已有的資源來開展燃料電池研發,是一條理想路徑。那麼,如何在這場研發中儘量降低成本?很快,企業想到了用創新券這一“法寶”。

       原來,從2012年3月南潯區政府在全省首推“專利服務券”政策開始,湖州就開啟了創新券的應用探索。2013年7月,長興在組織開展服務企業的工作中發現,縣域內的企業為破解創新資源缺乏、創新需求不足等要素制約,通過自身力量向長三角科技資源豐富的大城市尋求科技服務,便於同年9月成立了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長興分中心,並首創國內跨區域流通創新券。“用創新券可以抵扣約80%的研發費用,這會讓我們在項目投入時少了很多顧慮,更多了幾分創新的膽量。”劉孝偉説。

       在創新券的助力下,超威集團與上海科研機構的這場跨區域合作進展十分順利。2018年12月,超威集團與上海大學可持續能源研究院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燃料電池聯合研發實驗室。超威集團與上海大學聯合承擔的2018年浙江省重大科技研發項目“高性能長壽命燃料電池系統”也正式啟動。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前期調研及設計工作,材料測試工作正在進行之中。“如今,從我們的産品設計開發,到最終産品進入市場,創新券的使用已實現全流程覆蓋,每年為我們節省300萬元至450萬元研發費用。”超威集團相關負責人説,創新券真正讓企業實現了用更少經費爭取更優合作的目標。

       據悉,湖州市範圍內的創新券除了服務主體在長三角區域內不斷擴大外,其種類也從服務類拓寬至委託服務、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專利服務、科技投入、主體培育六大類;同時,創新券的使用階段則從企業的前期項目研發逐漸延伸至後期的科技成果轉化,支援企業在創新發展的每個環節都能享受創新券的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