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余杭區上半年經濟運作情況出爐,余杭GDP總量達1170.05億元,增長9.0%,其中,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15.4%。

       上半年經濟形勢開局良好,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區域經濟運作,余杭乘勝追擊,制定了《關於加快全域創新策源地建設推動經濟高品質可持續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即“全域創新66條”,形成覆蓋創新空間、科技創新、産業發展、企業培育、對外開放、人才創新等6大領域的系統完整的政策體系。

       “全域創新66條”反響怎麼樣,還得企業説了算。昨天下午錢江晚報記者驅車余杭,和區財政局、區經信局相關人士一起走訪了臨平新城、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兩家企業。

       企業研發投入大

       政府年送500萬

       晟視科技是一家科創型小微企業,員工30人,90%以上是碩士,博士有6人。2017年,企業參加了余杭區內的海創園項目評審,獲得了免費入駐余杭區創業的資格。

       企業開工了兩個科研項目,一個是生物醫藥領域的,一個是航空航太領域的,都基於創始人流體力學的轉業背景。團隊中的兩位核心成員,還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不過,不管是生物醫藥,還是航空航太,科研階段都非常燒錢。目前,兩個項目還處於研發階段,企業一分錢都還沒掙到,巨大的研發投入都要靠自己扛,實在壓力山大。這個時候,政府為企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公司2017年開工的生物醫藥項目,余杭區對科研投入連續補助5年,每年不超過200萬元。

       “66條”出臺後,將原有一年不超過200萬元的補貼,上調為300萬元,這意味著,公司今年新開工的航空航太項目,可以一年享受最高300萬元的補貼。這樣一算,科創團隊的兩個項目,每年最高能拿到余杭區政府500萬元的科研補助。

       紡織廠要買機器人

       政府提前補貼125萬

       杭州伊絲頓布藝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産沙發佈、窗簾布等裝飾布的外貿型紡織企業,産品主要銷往歐美。

       和炙手可熱的高科技企業不同,紡織廠裏最高大上的東西就是織布機。紡織行業歷來是勞動密集型産業,是不是可以用更多機器換人的技術來改造生産流程呢?2018年起,伊絲頓聘請了專業公司,來設計符合紡織企業生産流程的機器人,讓工人從搬運布卷這樣的重體力活中解放出來。

       工廠改造的設計方案出爐,車間改造費用是9000萬元,企業和供應商簽訂了合同,開始陸續打款給對方用來設計和生産,截至今年6月,一共付了2700多萬元。

       本來,政府對紡織企業的機器換人投入就有8%的補助,但是要等企業設備到位,改造完成才能申報。

       在杭州市相關政策意見的指導下,作為“66條”政策實施的試點企業,伊絲頓符合政策實施細則中的事前、事中財政資助條件,7月初,余杭區政府將一筆125萬元的預撥資金打到了企業賬戶上。

       這對企業來説實在是意外驚喜,本來改造生産流程開銷就很大,有了這125萬元,可以補貼企業購買原料和人工工資,緩解了企業流動性資金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