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我們的家園 幸福美好新甘肅】甘肅榆中:五代人堅守的“綠色奇跡”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沿著蜿蜒的山路上行,溝壑縱橫的山上一片片綠意隨之顯現,盛放的野花點綴在山間。這裡是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北部山區,緊挨著定西、白銀市,昔日千溝萬壑,一片荒涼。

深嵌在榆中北山的國家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範建設項目區—榆中縣貢井林場,創建於1959年。貢井林場場長火彥君是該林場的第四代人,已經堅守了21年。

“起初來的時候條件特別艱苦,尤其是水的問題,當時喝的都是從屋頂、路面上流到水窖裏面儲存下來的,水質比較差。”那時交通不便沒有手機等通訊工具,火彥君平均每天行走30公里,走遍了林場每一個溝溝岔岔,丈量了每一片土地。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火彥君帶領當地農戶和場內員工堅持了下來。

面對山大溝深、乾旱缺水、稀疏蒿草和光禿黃土等極其惡劣環境,貢井林場全面貫徹“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窮致富”的戰略方針,嚴格落實甘肅省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林業示範建設等項目實施,形成以貢井林場為中心,天池峽檸條場、北山水保站為兩翼的生態長廊,改善了周邊20公里範圍的局部生態環境,成為榆中最大的人工生態綠地和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示範典型。

火彥君介紹,幾十年來,他們進行三季造林,在樹種選擇上遵循“適地適樹、喬灌結合”原則,選用抗旱性強、病蟲害較少的側柏、山杏、榆樹、檸條、檉柳、山毛桃等鄉土樹種為主,既豐富了植被種類,還減輕了病蟲害風險,並且針對黃土山的土質、地形,摸索改進整地方式,保護原生植被,採用“微創式”的造林模式,獨創了一個個“魚鱗坑”。一個“魚鱗坑”大約能裝100斤水。

近年來,隨著第五代年輕人的加入,他們將書本中的知識和科學技術運用到植樹造林中,使得綠化工作效率不斷提高。目前,貢井林場管轄範圍、造林區域已拓展到309國道沿線鄉村,管護總面積13.86萬畝,其中1990年國有林確權頒證總面積2.79萬畝,其中有林地10500畝,灌木林地24132畝,未成林地23968畝,林木覆蓋率26.93%。

現今,貢井林場及周邊氣候改變,降水增多,水土流失減少。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岩羊從70年代初數量不足10隻,到現今1000余只,在甘肅岩羊保護中佔有重要地位。此外,中國特有種華北駝絨藜小群落的身影也出現在林場,甚至在2019年4月捕捉到金錢豹出沒影像。頂尖掠食者的出現,各類保護動植物種群數量的不斷增加 ,標誌著林場的生態環境已經恢復到極佳的狀態。

艱苦奮鬥,頑強拼搏,久久為功,追逐夢想。一代代貢井林場造林人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持之以恒的釘釘子精神、百折不撓的鬥志激情,鑄就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功成不必在我”的新塞罕壩精神,築起了一座永恒的綠色豐碑。(李楠   譚浙洋)



【責任編輯:】
(原標題:【我們的家園 幸福美好新甘肅】甘肅榆中:五代人堅守的“綠色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