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引導孩子做好“自我管理”(新媒視點)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暑假來臨,不少家長早早給孩子報名託管班、研學營等,目的之一,就是“不想孩子天天泡在網上”。的確,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讓一些家長揪心——孩子沉迷網路,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學習成績、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

今年開始實施的《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對網路沉迷防治作出了相關規定,明確了網路平臺在“防沉迷”方面的責任,要求網路平臺“設置未成年人模式”。強力監管大幅降低了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的比例,切實為孩子們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不過,也有一些家長表示,孩子主動啟用“未成年人模式”的比例並不高,甚至有家長並不知道平臺有“未成年人模式”。

有效“防沉迷”,首先需弄清孩子網路沉迷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身處資訊社會,當代未成年人是網際網路原住民,日常生活和學習不可能完全脫離電子産品。研究顯示,未成年時期,人類大腦組織中負責理智和情緒控制的前額葉皮層尚未發育成熟,這決定了孩子比成人更難克服電子産品誘惑。與此同時,一些網路平臺也會出於商業目標,設計讓孩子使用時間更長的産品。凡此種種,都是網路沉迷的客觀因素。

一個人健康快樂地成長,既需要通過食物補給來實現生理健康,也需要補充“心理營養”來達到心理健康。當缺乏“心理營養”時,就容易出現沉迷。這是網路沉迷的主觀原因。

從教育學和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主要需要5種“心理營養”:成就感、歸屬感、價值感、意義感和掌控感。

家長和老師可以觀察孩子從網路中主要想獲得什麼——如果沉迷社交軟體,説明缺乏歸屬感,需要給孩子更多陪伴;如果沉迷網路購物,可能是缺乏價值感,需要和孩子一起探索興趣愛好,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培養人生志向;如果沉迷網路小説,可能是缺乏意義感,需要通過增加旅行和戶外運動等方式,給孩子更多現實世界的切身體驗;如果沉迷電子遊戲,則可能是缺乏成就感或掌控感。研究發現,成績中等偏下的孩子更容易沉迷遊戲,他們期待得到認同、不希望總被管著,渴望“掌控自己”,因此向虛擬世界求助。

準確分析孩子網路沉迷的原因,便可以有的放矢,引導孩子合理使用網路,防止沉迷。

在網路設備管理方面,家長應做到“三定”,即定性、定量、定位。家長應首先和孩子商量好電子産品的用途,比如查資料、聯繫同學或是休閒娛樂等。其次,規定每天使用時間。最後,還應讓孩子知曉什麼時候可以用、什麼時候不可以用。比如,假期中白天不用、晚上和父母在一起時不用等。

值得注意的是,當家長髮現孩子有沉迷網路的傾向時,一定要注意溝通方式和方法。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防沉迷”,限制使用固然重要,但最終還要靠正面引導和心靈教育,幫助孩子探索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給予孩子更多決策權和自主權,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這才是“防沉迷”的治本之策。



【責任編輯:】
(原標題:引導孩子做好“自我管理”(新媒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