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鐵令梅和她的特色産業之路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鐵令梅和丈夫一起展示豐收的蔬菜。本報記者羅珺攝

鐵令梅,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股不屈不撓的力量,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她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的態度。近八年時間來,她經歷過坎坷,遭遇過失敗,但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一往無前。就如一樹梅花,頂風冒雪,悄然綻放。

鐵令梅是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隆治鄉橋頭村村民。她有著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她立足當地實際,帶頭創建合作社,以“做給鄉鄰看,領著鄉鄰幹”的堅強信念,帶領群眾發家致富,成了一名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初次創業

向日葵為她帶來了信心

鐵令梅的家鄉民和縣橋頭村地處半川水地區,一度是貧困村。多年來,年輕人基本上外出打工,留守村裏的只有老人、婦女和兒童,不少耕地長期撂荒,傳統種植業又收入有限。

這一切,鐵令梅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也就在這個時候,駐村扶貧幹部找到了她,向她解讀黨的惠民政策,幫她拓展致富思路。在他們的鼓勵下,鐵令梅毅然將開了12年的兩輛計程車賣掉,決定回村發展,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當時我看到生我養我的村莊荒了很多地,心疼得很,加上我開了多年計程車,也攢了點錢,有一點資本,在駐村‘第一書記’的開導下,我便決定回村把撂荒地開發起來,重新當農民,幫助鄉親們一同富起來。”鐵令梅坦言她回村的初衷。

怎樣才能致富呢?這是鐵令梅回到村子以後日思夜想的一個問題。恰好,她有個姐姐在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那裏的農民大面積種植向日葵,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對鐵令梅很有啟發,於是她也萌生了發展向日葵産業的念頭。這一想法得到了群眾和姐姐的認可,種植向日葵的事就這麼定下來了。

通過姐姐的牽線搭橋,鐵令梅與瓜州地區的一家種業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由該企業向他們提供向日葵種子並負責回收葵花籽,鐵令梅負責種植經營。這樣一種合作關係,為橋頭村向日葵産業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2016年8月,鐵令梅申請成立了民和縣光林種植專業合作社,並在橋頭垣上流轉了33公頃土地。2017年開春,便在這片土地上種上了向日葵。

一年時間裏,情況一直向好。2018年,鐵令梅依舊種植了向日葵,讓人沒想到的是,就在向日葵成熟的時節,卻不幸遭遇了28天的連續降雨,向日葵花盤全部掉落在地上爛成一灘泥。“那一年就把我的一點老底全翻到地裏了。”一提起這事,鐵令梅仍然不勝惋惜。一年的辛苦打了水漂,偌大的一片土地竟然顆粒無收。

當時,縣裏得知這個情況後,立馬向鐵令梅免費提供了化肥、種子、農藥等,讓她沒有後顧之憂。遭受重創的鐵令梅振作精神,重整旗鼓。她考慮再三,覺得不能再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了。從此,她開始種植玉米、小麥、蔬菜、馬鈴薯等各種農作物,當然,也還種了一小部分向日葵。

“向日葵眨眼之間都埋在地裏了,連一點挽回的餘地都沒有,我好好地思謀了一陣,也聽了很多人的建議,決定轉型。搞多种經營,這個菜價錢不好其他菜可以補上,那樣一來,就不用擔心沒有收成了。”2019年,鐵令梅嘗試種植露地蔬菜,一直到現在,她已經流轉了107公頃的土地用於蔬菜種植。

做大做強

從蔬菜到桃園

實現轉型後,鐵令梅並沒有滿足於現狀。種植經驗豐富了,她的想法也慢慢多了起來。她深知,鄉村振興的道路很長,需要自己做出更多的努力。她開始給村裏的婦女進行培訓,向她們傳授如何育苗、怎麼養雞等知識和農業技術;她在縣裏開設了兩家蔬菜配送中心,建立了冷庫;今年,她還種了13公頃的訂單出口辣椒……

在種植蔬菜的同時,她又將目光投向了特色水果産業。她和丈夫趙光明承包了隆治鄉白武家村的13公頃特色桃産業園,依託鄉村振興産業政策的支援,打造了集種植、觀光、採摘于一體的特色桃産業基地。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土地的産出效益,還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

“這是蟠桃,口感脆甜……”7月5日,記者跟隨鐵令梅來到白武家村百畝桃園,被譽為“人間仙果”的蟠桃已經成熟。鐵令梅撕開蟠桃樹枝下的一個套袋,指著袋裏黃中泛紅、碩大扁圓的蟠桃,高興地對記者説。

隆治鄉是民和縣的“軟梨之鄉”,盛産軟梨、蘋果、核桃等特色果品。作為土生土長的隆治鄉人,鐵令梅不僅下得了地,種得了田,在果樹種植上也算得上一個“老把式”。從2023年開始,她在經營上千畝蔬菜、玉米的同時,又承包經營了由隆治鄉依託鄉村振興打造的特色桃産業園,開始念起特色果品致富經。

去年,桃樹首次挂果,因果實稀疏,桃園幾乎沒有經濟效益。鐵令梅便在桃樹株行間的空地上覆膜種植了南瓜、辣椒、番茄等露天蔬菜。“去年桃樹還小,留這麼多空地感覺很浪費。種上地膜蔬菜,既提高了土地産出效益,也能增加種植收入。”鐵令梅解釋道。

今年,桃樹上已是果實纍纍。

據了解,鐵令梅的光林種植專業合作社與白武家村“兩委”簽訂了為期九年的特色桃産業承包經營合同,前兩年免除承包費,從第三年開始,向村上交納承包費。經營好桃産業園,不僅合作社受益,也能助力白武家村村集體經濟壯大,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一個務工增收的平臺。

白武家村村民武長財已經是桃産業園裏的一名長期工。據鐵令梅介紹,在特色桃産業園裏,他既是固定工,也是管理員,合作社為他支付固定工資,一年下來也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牢記使命

愛心蔬菜暖人心

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面臨資金短缺、技術難題等重重困難時,鐵令梅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態度。她深知,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才能帶領鄉親們走得更遠。為此,她不僅刻苦學習種植技術和管理知識,還邀請農業農村科技局的專家到合作社開展培訓,組織村民外出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在她的努力下,合作社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水準不斷提升,優質農産品的名聲廣為傳播,訂單紛至遝來。

在發展種植事業的同時,鐵令梅還組織光林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愛心蔬菜進社區,光林有機送健康”公益活動,為轄區內的退役軍人、高齡老人、留守兒童、困難居民送去愛心蔬菜包。她和合作社的一片暖意就這樣被送到了居民的心坎上。“我收到了愛心蔬菜包,包裏有辣椒、茄子、菜花、菜瓜、番茄,種類很多。非常感謝愛心捐贈人士,也感謝社區工作人員忙前跑後……”民和縣川口鎮史納社區八旬老人金義川感激地説。

“我在發展種植事業過程中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援,我也帶著一份感恩的心,向生活困難的家庭捐贈一點新鮮蔬菜,表達自己的一點心意。”作為一名共産黨員,鐵令梅始終不忘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努力儘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她還將240份愛心蔬菜包送給利民養老服務中心,讓中心的老人們也能嘗到自己種的新鮮蔬菜。

……

“土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大地也是最有情義的。你把它經營好了,它就絕不會虧待你。”這是鐵令梅經常説的話。昔日的撂荒地而今成了村裏的致富田,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風民風越來越好,鐵令梅在村裏的威信也越來越高。2018年,青海省婦聯授予鐵令梅“青海省農牧區科技致富女能手”榮譽稱號;2019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鐵令梅“青海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鐵令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農民的使命和擔當。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夢,腳下有力,就一定能夠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本報記者羅珺



【責任編輯:】
(原標題:鐵令梅和她的特色産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