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中國首頁 | 往期專題

總第45期

學校OR民間 傳統藝術如何現代轉身

近日,北京市決定在全市範圍內的中小學推廣京劇,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京劇文化,初衷是“加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但此舉一齣,網友們議論紛紛,褒貶不一。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在兩會期間曾指出,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時,只強調形式,把學習傳統文化弄成作秀是不對的。那麼要如何正確傳承傳統文化?

尷尬!你的戲我不懂

京劇雖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古老的地方戲劇。眾所週知,地方戲曲是由地方的社會經濟文化凝聚提升而來,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但這也導致了它只流行于一定地區。

就秦腔來説,秦腔是用西北方言來唱,所以除了西北地區的人能夠聽懂然後唱出來,別的地區是接受不了的。對於一個從未去過西北的人來説,欣賞秦腔首先要過語言關,陜西話聽不懂很多東西就不理解;其次要過的是風格關,秦腔風格是吼,大俗即大雅,但是這就導致習慣了本地文化中充斥了細緻雍容的朋友往往接受不了秦腔的粗獷。這種地域的差異讓本地受眾之外的觀眾很難理解戲曲的劇情,只能看著臺上彩袍花臉跑來跑去,情感頓失,所以欣賞也就成了一個尷尬而又痛苦的過程。

坐不住!四字拖唱出一分鐘

此外,除了地域的文化限制,戲曲這種傳統文化的日漸式微還源於當代的高速資訊時代。現如今,網際網路+,時間高度碎片化,娛樂快餐化,資訊化時代變遷造成受眾集體人格與審美趣味、習慣的變化。公共空間的壓縮導致受眾集體人格的變化,過去人們愛在街頭巷尾、戲園子裏一大群人聚著看戲,不過現在人們好像更喜歡在家看電視。

而且,如今的年輕受眾對於快節奏的藝術表演形式更為崇尚和喜愛,所以敘事緩慢的一些傳統戲曲根本不受待見。譬如戲曲中著名的花腔“論講一回”,從前為其獨具特色的花腔,使得整個唱腔顯得悠揚婉轉而節奏緩慢,而如今看來,四個字卻可以拖唱出一分鐘,一杯茶的功夫都出去了它依然在拖腔,心急的人聽不出那韻味。尤其在藝術形式選擇多元化的今天,人們往往不會選擇耗時耗力的戲曲來看。

華陰搖滾:老腔+電子樂

一門藝術如果有生命力,必須得有群眾基礎。這一點在猴年春晚《華陰老腔一聲吼》全然顯現。老腔是陜西民間古老音樂形式,自由豪放,不受節拍約束,而且老腔所用樂器是月琴、二胡,甚至還有獨特的“打擊樂器”長板凳,但譚維維在舞臺上的呈現是電子音樂,配套的是電子樂隊。兩種藝術形式看似衝突,卻搭配合理,編曲是挺典型的搖滾樂,前奏靠老腔起,等架子鼓漸強進入,金屬的節奏基本把民樂部分蓋住。這種新的配合和突破讓老腔從一個原來並不廣為人知的藝術形式,到現在打破過去閉關自守的格局變為更為廣知的大眾産品。華陰老腔新形式的創作和移植不僅只應用於戲曲上,其他的傳統文化也可借鑒學習。只有迎合時代發展,找準新的表現形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便指日可待。

全日制傳統文化學院能夠破局?

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不是一蹴而就的,還是需要依託民間力量,方能使傳統文化得到發展。

安徽的全日制廬江傳統文化教育學校就是通過這樣的民間力量在青少年間傳授傳統文化。在這所學校裏,學生以《弟子規》為日常生活行為規範,教授中國文化經典教材,如《三字經》、《孝經》、《四書五經》、《禮儀行規》、《古文觀止》、《老子》、《莊子》、 《八德故事》,現代教程如《普法知識》、《史地知識》等。技能教育主授剪紙、中國畫、毛筆書法、硬筆書法、篆刻、音樂、太極拳、茶藝等。課程學習採取“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的方法,把經典與學習、生活、為人處事、待人接物融為一體。並且該學校校長介紹,該校學員早上5點鐘起床,晨練、晨讀,上午經典文化學習與交流,下午傳統技能教育,晚上自習,直到9:50熄燈就寢。學員在校內還要遵守見行人鞠躬90度的禮儀。這種全日制傳統文化教育學校雖在某種程度上加強和補充了傳統教育,但還有待社會的考察和認可。

許多專家也指出對於傳統文化和課程的分配需要適當的比例,不可完全朝一個方向發展。學校篩選出教學內容之後,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則是確保傳統文化教育有序開展的基礎。在這方面,需要依據現代課程理論,遵循人的成長規律與教育教學規律,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在課程內容上,應加大優秀傳統文化比重,合理安排各學段內容,盡可能減少頭緒,避免學科之間的交叉與重復。在縱向上,使小學、初中、高中、 大學四個學段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相互銜接;在橫向上,使課程、教材、教師、教學以及評價諸環節相互協調。在教材編寫上,立足於學生情操的培養和人格的 塑造,運用現代科學系統的方法,採取知識分類、內容分級、訓練分步的編排方式,靈活有序地安排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整體性,使教材成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在教學上,應根據課程特點,聯繫當代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各學科隱含的豐富傳統文化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養。

無可厚非,傳統文化進校園在某種程度上會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不管其形式如何,它的受教主體都是青少年,這一點不可否認。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者,全面開展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讓青少年更好地學習、理解和親近傳統文化,培育核心價值觀。

出品:中國網絲路中國  責編:束凱華  美編: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