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中國首頁 | 往期專題

總第 34期

留學生淩虐同胞判刑 校園立法何時加強?

2015年,一件美國南加州留學生施虐的案件在中外媒體上都引起了很大反響。這起發生在今年3月底的案件中,多名被告因對兩名中國女留學生拳打腳踢、扒光衣服拍照等施虐行為,面臨多項重罪指控,其中僅“折磨”一項最高就可判處終身監禁。值得注意的是,此案牽涉的14名中國留學生均為高中生,其中相當部分為未成年人

在宣判時,由於三名嫌疑人都於今年1月5日同檢方達成認罪減刑協議,檢方撤銷了其中能判終身監禁的折磨罪起訴。最終結果為,三名嫌疑人分別被判13年、10年和6年監禁。這一案件因涉及多名中國留學生引發國內輿論持續關注,除了追蹤案情和庭審外,還引發關於中國的校園暴力立法以及産生因素等方面的反思。

中國的孩子究竟怎麼了?

其實,除了中國留學生美國淩虐案外,中國本土的校園暴力問題也頻頻觸及人們的心理防線。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學與其産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圍毆下跪掌摑;浙江慶元,四名初一男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男孩關在黑屋裏毆打,用繩拴脖煙頭燙身;廣東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毆打,並被拍裸照、視頻上傳網路……據粗略統計,去年上半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竟多達20余起。

我們不禁自問:“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小小年紀,為何一身戾氣?本該善良友愛,為何暴力相向?人之初性本善,那些未成年施暴者的過錯,究竟是誰的過錯?校園暴力,是教育問題,也是法治問題。

首先,家庭、學校心理教育的缺失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是主要原因。青少年的人生觀在最需要正確塑造的時候,若沒有人及時引導,那麼他們的人生軌道就會偏離,就如荒草般野蠻生長,最終誤入歧途。

其次,立法、懲戒機制和教育機制的缺失,使得國內校園暴力長期以來停留在道德層次,而沒有上升為法律議題。“校園暴力”干預機制的滯後和犯罪成本低,讓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他山之石 是否可以攻玉?

在中國,校園暴力發生的數量和影響越來越大,而校園暴力的相應立法措施卻並不健全。

試想,中國留學生在美淩虐案若發生在中國,結果會如何?6到13年監禁,在好多人看來無疑是重判了。在我們的文化語境內,對學生之間的欺淩行為,不總是將之視作“施虐”或“故意傷害”等刑事犯罪,而僅僅習慣於將之看作“治安案件”處以行政處罰了事;更有甚者,所謂“學生糾紛”根本不會進入公共職能部門的視野,而只是由學校管理者內部消化,採取“學校處分”等形式處置……這一做法,相較于美國動輒由檢方介入、啟動司法流程,當然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在中國,成立綁架罪還須存在將被綁架人作為人質向其親友勒索財物或滿足其他要求的目的要件,故此案被告人的行為在中國是不構成綁架罪的,由於本案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只有7小時,未達到我國司法解釋所要求的24小時以上的追訴標準,所以非法拘禁罪也不能成立。

另外,中國沒有單獨的攻擊罪和使用暴力工具攻擊罪,只有故意傷害罪,但必須達到輕傷以上才成立,而剪掉他人頭髮不能算作人身傷害。

中國也沒有折磨罪,一般的毆打致多可作為治安事件處理,可拘留或者罰款。

至於“暴力侮辱”,由於發生在封閉空間而不是“公然侮辱”,這個罪名也難成立。就算判定“侮辱罪”,一般只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且需要受害人主動告知才做處理。

不同的是,美國對校園暴力(欺淩)十分重視。每年開學時,校方會培訓教師如何處理欺淩事件,發給指導材料。在法律方面,其對校園暴力針對性也極強極嚴厲。美國的一系列立法,除將動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定性為霸淩外,還逐漸將精神上的貶低都納入了霸淩。

在面對孩子的案件中,中國人習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治還是法治中國面臨此類學生施虐案件,一般都是被訓斥一番,而考慮到考學不易甚至都不會開除學籍,更何況還有“可憐天下父母心”的説法,學生很難被司法制裁,更多的則是道德教育和行政處罰。而此次“施虐案”,正好給廣大的中國家長群體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律課。

校園暴力暴露心理教育缺失短板

青少年施暴除了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心理教育的缺失也是一重要影響因素。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處理、調整心理方面的問題,是防止暴力滋生的必要手段。預防校園暴力事件,不能只是關起門來教育,而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合力解決。目前國內大學校園已經普遍建立了心理諮詢中心,但是只有極少數高中設有心理諮詢室,而國外在這方面做的則相對比較成熟。

德國:關注人性,從源頭上解決

德國特別重視從根源上尋找問題解決之道,幼兒園和小學一開始就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國兒童接受人生啟蒙的第一課,愛護小動物通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這種以親自動手餵養小動物為載體的“善良教育”,已經成為德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同情和幫助弱者。對於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都要盡力相幫,培養他們做人的基本公德。

挪威:政府支援,學校干預,全民行動

在挪威,政府鼓勵學校對包括網路欺淩在內的校園欺淩問題採取全校範圍的干預措施,學校建立了全校範圍的反欺淩政策,例如對學生行為進行限制,組建教師職業發展小組,與學生開展有關同輩關係與行為的班會活動,為欺淩者、受害者及其家長提供心理諮詢等。為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挪威國會于2002年通過了一個宣言,號召國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長和教師團體加入到儘快根除校園欺淩現象的行動中。

澳大利亞:政府支援,無欺淩計劃

澳大利亞當地的校園欺淩現象也比較嚴重。據大洋網報道,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澳大利亞的公立學校平均每週公佈的校園欺淩現象就有60多起。澳大利亞建立了政府支援的組織和網站,如“反欺淩網路組織”和“澳大利亞無欺淩計劃”,以幫助學校了解欺淩現象,為學校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教師培訓的指導大綱。

英國:學校為主,結闔家庭、社會、司法的綜合模式

近年來,英國教育當局高度重視老師在服務管理學生行為上的地位和作用,撥付專項經費用於老師的培訓,幫助老師掌握識別校園欺淩和進行早期干預和行為矯正的方法。2007年,英國啟動了一項小學自助反欺淩工程,主要是請高年級學生幫助低年級學生,協同老師,一起反對同學間欺淩行為。

今天的中國,隨著城市化擴展,大量人口從農村遷入城市,年輕人特別是初高中生很多整天打網遊,沉浸在暴力的虛擬世界裏,國內校園霸淩問題日漸突出。一旦出現霸淩,要麼家長忙於工作不知情,即便知情後也認為教育批評一下就好。如果事鬧大了,不少家長會親自出面要麼用錢、要麼靠關係擺平,法律概念淡薄。

事實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青少年犯罪率持續增長,當時也成為了困擾美國社會的嚴重問題。經過實踐探索,目前已經形成了包括保護觀察、家庭監禁、電子監控、訓練營地等措施在內的青少年矯治體系,有很強的科學性和預防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近年來中國校園犯罪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呈現低齡化趨勢,完全可以借鑒美國遏制校園暴力方面的經驗。

當校園暴力事件越演越烈的時候,若不正視和重視這個問題,校園暴力必將演變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果學生在學校受到不公對待,他走向社會後如何公平地對待他人?

出品:中國網絲路中國  責編:郭孟楠  美編: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