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中國首頁 | 往期專題

總第 32期

去 産 能 去 庫 存

十三五規劃點燃21省份自貿區申建熱情

最近隨著各地兩會的召開,中國多個內陸省份和城市掀起了自貿區申報熱潮,2016年,圍繞自貿區,各地的爭奪戰將會更為激烈。據相關媒體統計,根據各地地方“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及十三五規劃建議等公開資料梳理髮現,目前國內除了北京、河北、吉林、山西、青海、西藏,以及已經設立自貿區的四地之外,其餘2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都已提出申建自貿區。
而相比去年,今年地方申報自貿區熱情明顯高漲,2015年明確提及自貿區的省份不到十個。江西、雲南、浙江、江蘇等都是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自由貿易試驗區/園區/港區。此外,多地的表述也明顯更進一層。
中國如火如荼的自貿區發展

自由貿易區 (Free Trade Zone)是指在貿易和投資等方面比世貿組織有關規定更加優惠的貿易安排;在主權國家或地區的關境以外,劃出特定的區域,准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實質上是採取自由港政策的關稅隔離區。狹義僅指提供區內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貨物的進口豁免關稅的地區,類似出口加工區。廣義還包括自由港和轉口貿易區。

去年提出“探索推動自由貿易園區建設”的海南,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積極爭取設立國家級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甘肅的表述也從去年的“積極爭取設立自由貿易園區”變為“爭取我省申報的自由貿易區試點早日獲批”。

總體來看,今年申報自貿區的地區中,中西部內陸沿邊省份更為集中。業內認為,相比起沿海省份,內陸沿邊開放程度和經濟發展程度都較為落後,因此對通過開放和創新來拓寬經濟發展空間的需求更為迫切。繼上海、廣東、福建、天津之後,內陸地區也被視作第三批自貿區落地的重點區域。包括湖南、陜西、重慶、寧夏、甘肅、河南均提出“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提升內陸開放水準”等,也將申建內陸自貿區明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此外,內蒙古、黑龍江、雲南、廣西等沿邊地區也大打沿邊特色牌,提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邊境自由貿易區等構想。

上海自貿區帶頭作用引發熱潮

20世紀中葉以來,自貿區隨著經濟全球化、投資與貿易自由化而快速發展。作為中國國內的第一個自貿區,上海自貿區在誕生不久即表現出了非凡的活力。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在2014年上海兩會期間透露,上海自貿區內投資企業完成經營總收入14200億元,同比增長10.5%;完成工商稅收472億元,同比增長1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研究員隆國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則將上海自貿區形容為“原來特區的升級版”。他表示,我國從改革開放初期建立深圳特區,從蛇口工業園開始,到後來放大成為經濟技術開發區,再到後來浦東的開發開放以及海關的特殊監管區等等,這些園區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針對不同的目標,進行了園區政策和管理體制的設計,在每個階段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對外經貿大學外國直接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天津自貿區方案起草小組成員盧進勇對媒體表示,可以看出,目前自貿區的爭奪主要在中西部內陸省份進行。內陸地區的最大特點是不沿海不依託港口,此外,不少地區面臨資本技術等要素短缺的問題;在他看來,對於內陸省份來説,要準確定位,明確到底要試驗什麼內容,要與沿海地區既有內容傳承又有自身突破,還要有利於推動內陸地區的改革開放,掀起新的開放高潮。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認為,以上省份申報內陸自貿區的積極性如此之高,關鍵在於自貿區所能帶來的諸多政策“紅利”及可觀的短期經濟效益,還能滿足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訴求。

白明同時指出,每個地區的地方官需要政績,他們需要營造一些經濟看點,而抓住建立內陸自貿區的這個發展機遇可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也容易受到上級的關注,吸引外來投資的能力也更強。

自貿區和綜合保稅區的區別

自貿區有兩種解釋: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園區自由貿易區 Free Trade Area: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地區)相互在關稅減免等協議上所形成的貿易聯盟,相互承諾開放市場,分階段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改善服務和投資的市場準入條件。

自由貿易區簡單來説,是合作夥伴之間相互約定,以後相互買賣串門,不搞排場規矩,大家好兄弟,東西隨便來去;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園區簡單來説,是在主人家院子裏專門開闢了一個開放的休息涼亭,所有人都可以去休息遊玩,但是從涼亭到院裏還要經過主人家的審核,大家可以自由去亭子,但是不能隨便到主人家裏。

而綜合保稅區屬於國家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的一類,我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一般包括: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跨境工業園區。我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是具有自由貿易園區性質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或者説是自由貿易園區的中國類型,很多的規章都是中國政府依據自身特點制定的,所以和一般的自由貿易園區有區別。所以,綜合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園區的區別屬於代係差別,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設立出來是借鑒了世界上自由貿易園區的經驗,發展中還結合了我們本國國情産生了自身特色,可以算作是自由貿易園區的的一種類型。

簡單來説,綜合保稅區是自由貿易園區的初級形態,是功能還不夠完善的貿易聯盟,是中華地區特有的自由貿易園區0.5版本。

有媒體如是總結提出申報的各個地方的複雜心態:“既有地方的實際需求,也有對地區間新的博弈和競爭的擔憂,當然還有將自貿區等同於優惠政策的傳統依賴。”

自貿區和過去的經濟特區沒有太大的分別,就是用政策、用稅收優惠來吸引資金,特別是吸引外資到本地來投資項目,帶動本地經濟。長期以來,中國的高關稅、增值稅都是全球性企業入華的最大障礙,面對內地企業出口退稅的優惠,外資企業競爭力大減。但是隨著開放幅度的增大,地方政府需要給外來企業更大的政策優惠才能吸引他們。

出品:中國網絲路中國  責編:張乃千  美編: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