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中國首頁 | 往期專題

總第 15 期

“萌文化”為何大行其道?

一夜之間,人們頭上長出了“花花草草”。這種現象甚至吸引了英國和美國的媒體,以誇張的口吻做出判斷——中國人集體賣萌隨著“萌女郎”、“萌商品”的快速發展,“萌文化”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從青少年群體走向公眾視線,從虛擬世界擴展到了日常生活。前幾年裝酷耍帥年還是主流,現如今已進入了“賣萌”時代。“萌”究竟是何含義?“萌文化”為何大行其道?“萌情結”究竟有何根源呢?

“萌文化”的産生與流行

“萌”來源於日本卡通,隨之衍生而來的“賣萌”被用來指扮可愛。“萌文化”最初流行于喜歡玩遊戲看動漫的90後,當時還被成年人認為是幼稚的表現。如今中國社會卻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民賣萌的時代,“萌”已經作為一種社會文化衍生開來。

“萌”是生活調味劑

“頭上長草”這小小的賣萌神器紅遍全國,掀起了一股“賣萌”潮,甚至紅到了國外。雖然有人評論這是“看不懂的時尚”,其流行本質還是近年“萌文化”方興未艾的一種表現。

為追求 “超萌”效果,年輕人往往擺出固定模式拍照,嘟著嘴睜大眼睛,用修圖軟體PS眼睛、臉型等。帶有“萌”屬性的網路用語如“蘿莉”、“怪蜀黍”、“小正太”迅速走紅,成為當下流行語。同時,網路還催生了大批“萌星”。演員劉燁自從開通微網志後就專注于賣萌,還曬出了女兒的照片,讓粉絲大呼“太萌”。2012年《泰囧》大火,説明從《人在囧途》到現在的《港囧》,王寶強的裝傻賣萌不僅沒讓觀眾看煩,反倒更吃得開了。

我們所處的年代是一個充滿“非主流”和“萌”文化的年代。從微網志上明星為維持熱度扮醜賣萌,及至近日大火的“頭上長草”,都似乎印證著越“奇葩”、越“萌”越有市場,“萌文化”似乎正在成為一種潮流的新審美趨勢,隨著大眾媒介融入每一個人的生活。

從“賣萌”到賣“萌”

從 “語言賣萌”、“表情賣萌”、“自拍賣萌”一直到“飾品賣萌”等,都説明“萌文化”已逐步延伸為一種“萌經濟”,很多精明的商家當然不會錯失良機。

2013年可口可樂推出中國區新包裝,包裝標簽包括“閨蜜、室友、氧氣美女、喵星人、白富美、天然呆、高富帥、鄰家女孩、純爺們、有為青年、文藝青年、小蘿莉、積極分子、粉絲、月光族”等等,幾乎涵蓋了近幾年中國的所有網路流行語。

手機上長出了“兩隻耳朵”,帽子上多出了兩隻牛角……“萌産品”已由最初的卡通玩偶擴展到服裝、飾品、文具、電器等多個領域,很多商品因為形象設計和“萌”掛鉤而受到不少年輕人的喜愛。由於“萌産品”看起來不那麼嚴肅,對於社會壓力較大的年輕人來説可以降低心理防禦,是一種放鬆心情、降低焦慮的方式。日益走俏的“萌經濟”,滿足消費者情感訴求,再借新媒體之力傳播,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經濟業態。

賣“萌”經濟發展得最好的國家當屬日本,就拿如今已經近四十歲高齡的HelloKitty來説,人氣一直居高不下,這麼一個小小的動漫形象每年都要為日本的發展帶來鉅額的經濟效益。

“萌”是釋放天性的方式

在傳播伊始,“賣萌”作為一種青年亞文化更多的是對主流話語權的抵制和反抗,但隨著其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廣泛傳播也折射80、90後的一些心理特徵:如不願意長大,內心孤獨,追求時尚新奇。也許在90後、00後甚至10後身上,更能集中體現一些“萌”的特質,但“萌文化”並非被哪一代人所壟斷。實際上,“萌”是每個人心裏的一種慾望,只不過有些人“萌”得徹底,有些人“萌”得局部、“萌”得含蓄而已。

當代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每一個人的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太多的責任和壓力讓人無從逃避。而“賣萌”則給了人們一個宣泄口,通過“賣萌”去逃避現實,讓自己喘口氣,通過“賣萌”可以讓天性得以釋放。所以“萌”實質是一種態度,代表的是一種年輕的心態, 這或許是“萌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賣萌中減壓

“萌文化”在生活中是一種調味劑,從某種意義上説能給人們“減壓”,讓人們對於枯燥、痛苦的事情一笑了之。流行的東西註定是一陣風,大可不必為其“點讚”或“吐槽”,一切讓它順其自然也就罷了。

出品:中國網絲路中國  責編:黃樂星  美編: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