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情資訊

智慧門鎖並非“想裝就裝” 提醒:或侵犯鄰居隱私

隨著科技發展,智慧門鎖、可視門鈴等智慧家居産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部分智慧門鎖、可視門鈴內置貓眼視頻採集器,當有人或物靠近門鎖時,就會自動激活貓眼進行抓拍,但由於其可能存在觀察、記錄並存儲其他業主的活動情況,常常成為鄰里糾紛的導火索。帶攝像頭的智慧門鎖、可視門鈴,到底能不能安裝?7月10日,記者進行了走訪了解。

智慧門鎖可視門鈴引發鄰里糾紛

6月底,在西安市昆明路一小區居住的劉彬(化名),給家裏裝上了具有錄音錄影功能的智慧門鎖,攝像頭對著公共區域。這一舉動,引起了鄰居張女士的反感。

劉彬家新換的智慧門鎖,感應距離2米多,可24小時監測門外動態,當有人在門口異常逗留會自動抓拍成視頻,抓拍後的視頻可在手機APP上查看,也可通過手機直接查看門外實時情況。

張女士覺得,一家人的出入情況、在門口的談話情況都被劉彬掌握,侵犯了隱私權,多次表示希望劉彬更換門鎖。

在劉彬看來,“我更換智慧門鎖,是為了保障自家安全。鄰居的心情能理解,可如今,安裝智慧門鎖在生活中很普遍,我毫無窺探鄰居一家隱私的主觀目的,也從未將涉及鄰居一家的視頻和照片進行公開或以作他用。”

家住西延路一小區的李莉(化名)有著和張女士同樣的困擾。不過,她家鄰居安裝的是可視門鈴。“我家日常住著一家三口,不時有親戚朋友來。什麼時候進出門,家裏都有哪些人來,我覺得都是私密資訊,他人隨時掌握,我很不自在。”

7月10日,記者檢索發現,西安、上海、杭州、廈門、青島等地均有相關案例。在2023年年底的一起案件中,西安碑林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在門口安裝攝像頭雖為拍攝自家到訪人員,但原告進出住宅的活動資訊等個人隱私存在被該攝像頭監控錄影的可能,原告的個人隱私存在受到危害的現實危險。另外,該攝像頭由被告在手機上進行控制,被告在家門口安裝攝像頭的行為對原告及其家人的私密活動和私密空間造成侵擾。故被告該行為侵害了原告的隱私權,依法應予拆除。

智慧門鎖可視門鈴 抓拍功能暫無統一規範

全景多攝監控、逗留立即抓拍、掌靜脈+3D人臉、持久續航;智慧人形偵測、門前異動報警、400萬超清像素……記者在多個電商平臺看到,科技感滿滿的智慧門鎖、可視門鈴的售價在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功能越全面,價格也越高。

某智慧家居旗艦店客服介紹,其智慧門鎖配備AI智慧貓眼,貓眼監控範圍內門外的動態,可隨時隨地在手機上查看;2米紅外補光,晚上樓道再黑也能清晰記錄門外動態;全天候監控門外動態,有人逗留立即抓拍視頻,並推送告警資訊至手機APP……

諮詢中,有客服表示,逗留抓拍功能可以關閉,不影響門鎖正常使用;抓拍時間不固定,當無線網路信號不好或視頻數據量大時,較難及時傳輸。

“目前,國家對智慧門鎖、可視門鈴等設備的抓拍功能暫無統一規範,也就是説,觸發機制、攝錄範圍、畫面儲存等均由生産者自行設計。”多位業內人士説。

如何界定隱私權和隱私侵權

陜西許小平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傲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資訊。”因此在判斷是否構成隱私侵權時,應重點考慮以下方面:

首先,關鍵在於攝像頭的拍攝範圍。若鄰居的住宅或進出住宅的資訊被攝入畫面,因這些資訊與私人生活習慣、家庭及財産安全直接相關,應視為隱私範疇。即使攝像頭攝錄的是公共區域,若攝錄範圍包含相鄰方進出自家的過渡區,能反映其出入習慣、個人活動、生活狀況及訪客情況等,則相鄰方在該區域亦享有隱私權。然而,若攝像頭僅安裝在私人區域內,且攝錄範圍僅限于私人空間,則通常不被認定為侵權。但如攝像頭雖安裝在私人區域,卻能攝錄到其他人的私人空間,如陽臺、房間內部等,則可能涉及侵權。

其次,需考慮攝像頭攝錄功能的啟動條件及拍攝範圍是否對相鄰方造成妨害。若攝錄功能僅在特定條件下觸發,如在對智慧門鎖進行開鎖或靠近到一定距離時才會啟動攝像頭的攝錄功能,在該情況下,攝像頭所攝錄內容並不能涉及鄰居進出住宅的資訊,則不應被認定為侵權。

如發現隱私權被侵犯,如何處理?劉傲表示,首先建議與鄰居進行友好溝通,説明對攝像頭直接對準家庭私密區域的擔憂和不適,有時安裝者未意識到會對他人造成了困擾。其次,可尋求物業介入協調,以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案。最後,在無法通過協商解決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通過法律程式維護自己的權利。(本報記者 陶穎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智慧門鎖並非“想裝就裝” 提醒:或侵犯鄰居隱私)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