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情資訊

多家生物醫藥企業“摘U”後再陷虧損

2023年年報和業績快報顯示,截至發稿,按照第五套上市標準登陸科創板的21家生物科技企業中,18家2023年歸母凈利潤為負。其中,康希諾、百奧泰作為率先實現扭虧為盈的企業,在“摘U”後連續兩年虧損。對於這些企業而言,能否持續盈利、擁有自我造血能力,仍面臨考驗。

部分藥企“摘U”後連年虧損

作為首批“摘U”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創新型疫苗企業康希諾和創新藥企百奧泰在2021年度的“業績高光時刻”後,近兩年連續虧損。

2021年度業績暴增的康希諾成為科創板首個“摘U”的生物科技公司。當年,該公司實現營收43.00億元,同比增長17174.82%;歸母凈利潤為19.14億元,同比增長582.65%;扣非歸母凈利潤為17.97億元,同比增長451.44%。

然而,“摘U”後的康希諾在隨後兩年持續虧損,且虧損額呈擴大態勢。財報顯示,2022年和2023年,康希諾營業收入分別為10.35億元和3.57億元,同比分別下降75.94%和65.49%;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09億元和-14.83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33億元和-16.11億元。

另一家同樣于2022年初宣佈“摘U”的百奧泰也連年虧損。財報顯示,2022年和2023年,百奧泰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4.55億元和7.05億元,同比分別減少45.60%和增加54.85%;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80億元和-3.95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23億元和-4.72億元。百奧泰曾在2022年年報中表示,當年歸母凈利潤、扣非歸母凈利潤等財務數據變化主要是授權許可收入減少、營業成本和研發費用增加所致。2023年年報則顯示,公司該年度營收增加緣于部分藥品銷售額提升或銷售收入新增,以及有的藥品銷售提成收入及銷售里程碑收入增加。

與上述兩家企業形成對比的是,去年初宣佈“摘U”的艾力斯和上海誼眾2023年營收凈利均實現雙增。上海誼眾4月7日晚間披露年報顯示,公司2023年度實現營業收入3.60億元,同比增長52.6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2億元,同比增長13.0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61億元,同比增長56.70%。

艾力斯披露的業績快報顯示,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0.12億元,同比增長154.42%;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6.45億元,同比增長394.07%;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6.00億元,同比增長655.79%。主要係報告期內公司産品甲磺酸伏美替尼片實現銷售收入19.72億元所致。

未盈利上市藥企普遍未擺脫虧損

目前,科創板還有十多家未盈利上市藥企仍未擺脫虧損狀況。

如2020年7月上市的君實生物,年報顯示,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03億元,同比增長3.38%,主要由於藥品銷售收入增加;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83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22.98億元,較上年同期相比虧損減少,主要係公司在營業收入增加的同時加強各項費用管控,優化資源配置,聚焦更有潛力的研發管線。

Wind數據顯示,君實生物2016年至2023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35億元、-3.17億元、-7.23億元、-7.47億元、-16.69億元、-7.21億元、-23.88億元和-22.83億元,八年累計虧損近90億元。

2022年9月上市的諾誠健華同樣尚未盈利。該公司近日披露的年報顯示,公司2023年度實現營業收入7.39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8.09%,産品銷售收入6.72億元,較上年同比增加18.5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6.31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虧損-6.26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潤仍為負數,主要由於公司大部分産品管線仍處於新藥研發階段,尚未形成銷售,研發支出金額較大,該情形符合新藥研髮型企業的行業特徵,且報告期內産品的銷售收入尚不能覆蓋所有成本及費用。

Wind數據顯示,根據年報和業績快報披露的數據,17家沒有“摘U”的未盈利上市藥企2023年都依然身處虧損當中,這意味著今年該領域可能沒有上市公司“摘U”。

迪哲醫藥在業績快報中表示,2023年是公司實現産品銷售收入的第一個會計年度,實現産品銷售收入9128.86萬元。不過,該公司2023年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虧損高達11.23億元。Wind數據顯示,該公司2019年至2022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46億元、-5.87億元、-6.70億元和-7.36億元,虧損逐年擴大。

百利天恒2023年虧損額也較前兩年大幅增加。該公司發佈的2023年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5.62億元,同比下降20.11%;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7.64億元,同比減少4.82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7.95億元,同比減少4.58億元。財報顯示,2021年和2022年,該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0億元和-2.82億元。

微電生理雖然在2023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568.85萬元,但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負,尚未實現盈利。

“自我造血”能力仍面臨考驗

“摘U”無疑是未盈利上市公司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於尚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而言,盈利始終是懸于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生物醫藥行業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於盈利週期較長,處於研發階段的生物醫藥企業,盈利一般都需要較長時間。”君實生物在2023年年報中表示,未來盈利與否取決於在研藥品上市進度及上市後藥品銷售情況,而高昂的研發投入、商務推廣成本及運營成本又進一步給盈利帶來不確定性,因此,公司短期存在不能盈利的風險。

諾誠健華也在年報中提示,公司在研産品的市場認可度受到在研産品相比其他替代療法的競爭優勢、治療成本、市場推廣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已上市産品及在研管線也面臨諸多市場競爭的風險。

而對於已“摘U”的企業而言,能否持續盈利、擁有自我造血能力依然面臨考驗。

百奧泰在2023年年報中表示,公司業務前景及盈利能力取決於在研産品的商業化能力。已上市産品可能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可能面臨因無法維持並增長市場份額,導致盈利情況未達預期的風險。同時,公司無法確保其他在研産品能夠取得藥物上市批准,即使公司在研藥物未來獲准上市並取得市場認可,公司在研産品的商業化前景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在研産品獲得上市批准後亦可能無法達到銷售預期。

從二級市場看,在過去兩年多創新藥行業估值調整的過程中,一些生物醫藥企業股價重挫。

Wind數據顯示,康希諾股價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跌幅超九成,亞虹醫藥、君實生物、前沿生物等也跌去六成以上。平安證券表示,創新藥企已有産品商業化,建議關注藥品納入醫保狀態及放量情況;尚未有産品實現商業化,持續跟蹤公司已處於後期管線進展及海外授權方項目計劃安排等。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多家生物醫藥企業“摘U”後再陷虧損)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