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換崗,每次都迎難而上
時間不夠用。
李蕊的一天按“小時”安排。帶團隊、做課題、教學生、下沉社區醫院定向指導、攻讀學位——每個小時都對應著具體任務。不到午夜,沒法關電腦。即便如此,每天清晨5點20分,她都準時起床,驅車30多公里趕到同仁醫院上班。
到崗,她總是最早的一撥。
李蕊是同仁醫院護理部主任、碩士生導師,80後,正高級職稱。在護士同行眼中,這已是職業發展的“頂配”。
但她依然很拼。
李蕊正攻讀第二個研究生學位。她還給自己定下硬指標——每年必須考出一張與專業相關的證書。
為啥這麼拼?她説,若要更專業、更全面地解答學生的疑問,就得不停地學習。再往深裏探究,是她對護士工作的理解,“現在患者多、醫生忙,病房裏接觸病患最多的是護士。如果護士也能較專業地回答患者疑問,及時發現患者病症背後的專業問題,給醫生提出有價值的建議,才能真正成為醫生的專業助手、合作夥伴。”
進取但不“卷”。在李蕊身上,能夠尋到這樣一種自洽,“護士能夠憑專業得到更多尊重,有能力為患者保駕護航。”
較勁兒
李蕊一直在換崗,每一次都迎難而上。
起初,她是一名呼吸科護士。三年後,成為彼時所在醫院——長征醫院的護理總帶教。她提出要去全院最苦的地方鍛鍊。
去急診!挑戰撲面而來:且不説專業上的難度,病人太多了!24小時連軸轉,不回家是常態。在急診一線的幾年,河北人李蕊沒回過老家過年。幾年後,她成為該院總護士長,分管急診和重症。
壓力和挑戰接近極限,“逼”出她過硬的專業素質以及應對多線任務的抗壓能力。慢慢地,她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護士若要在臨床一線解決問題,怎麼辦?
學,學無止境。她自己學,也領著自己的研究生學。2014年,李蕊獲得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學位。但學習成了她的一種習慣。如今下班回家,要是不打開電腦趕點論文進度,她就不舒坦。
進入同仁醫院,李蕊組建了由研究生組成的同仁護理科研小組,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用科研的思維解決問題。她的學生、江南大學在讀護理研究生程融榮説,“她要求科研選題要深入臨床,觀察患者的需求和困惑,啟發未來的研究。”
一大早的臨床指導現場,李蕊一眼就注意到一名老年病患的心電監護設備位置和血糖情況,提醒學生,“要小心設備對皮膚的損傷。還有血糖情況不是特別好,一定要注意他生命體徵的變化,備點糖放在旁邊。”
醫者仁心是基本素質。李蕊認為要進一步思考醫護所為對患者到底有無益處,“護士會遇到病人投訴,比如病號服沒有拿到。我們滿足需求後也要想想為什麼沒有拿到?是衣服沒有補充夠,還是護士沒有主動關心病患是否有這項需求?”
學生錢飛虎説,“向高年資護士或護士長請教的臨床經驗,未必符合我們各科室實際情況。科研思維意味著我們會採取一些品質管理工具搜尋根本原因。她要求我們一次把問題剖析透徹,用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案應對同類問題。”
絕活兒
同仁醫院有一支43人的“男丁格爾”男護士科普團隊,這是李蕊組建的。護士帽上繪著卡通小人兒,這是她給男護士們的“特權”——允許呈現群體獨特的風貌,拉近同患者距離。
但前提是有拿得出手的硬核技術。李蕊管這叫“絕活兒”。EICU(急診重症監護室)護士長郭志恒如數家珍,有男護士擅長看心電圖,“如果護士能第一眼看出諸如心率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可能性,是否能將急救措施第一時間頂上去?”
現在,不少護士正學習判讀CT片子。“CT報告出來要半小時,圖像上傳就要10分鐘。若遇病患腦出血,護士能看懂他的圖像,省下10分鐘把急救措施儘快頂上去,病患的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急診,分秒必爭!男護士錢飛虎牢牢記住李蕊的話,“不能等著醫生教。急診的護士一定要有預判,有強大的知識儲備。這種專科能力就是屬於我們的‘絕活兒’。”
得跟自己較勁兒!李蕊的“考證法”也成了男護士團隊的“硬指標”——逼一逼,才能“長”出真本事。
建立這支“男丁格爾”團隊,李蕊花了不少心思。在急診一線,她意識到男護士體力、精力相對充沛,期待與原有以女護士為主的團隊形成良好補充。不過一開始,院內男護士散落在各個科室,如何擰成一股繩?
急救科普——李蕊找到了抓手。所有男護士都進行了急救科普培訓,並在長寧區的社區、中小學開展現場演練。50次“演練”成就團隊凝聚力,也氤氳比學趕超的氛圍。
李蕊的時間都給了事業。
小時候,她在家人住院的病房裏,看到護士幫家人、其他病人解決問題。她感受到溫暖,“這個職業蠻好。”
唸唸不忘——李蕊願跟自己較勁兒。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直在換崗,每次都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