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專業“脫坑”,只因“運氣好”嗎?
眼下正值“金三銀四”,是校園招聘的傳統旺季。連日來,在滬上多場高校招聘會上,積體電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成招兵買馬“大戶”,從企業需求來看,對材料等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大漲。
曾幾何時,“生、化、環、材”專業被貼上“四大天坑”標簽,由於這些專業學習難度較大,就業前景一般,被認為“性價比”不高。但如今,市場用人風向有變,最典型的就是材料專業畢業生,在今年的春招季強勢“逆襲”,成為招聘市場的“香餑餑”。
有人或許會説,材料專業成功“脫坑”,跟運氣好有關,搭上了産業新風口的“順風車”。這話有沒有道理?到多所高校採訪,記者找到了別樣的答案。
薪資待遇可期,大學生就業“首選項”有變
隨著積體電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一批新興産業發展,釋放出大量就業需求,在這個春招季,不少企業求賢若渴,對應屆生開出的平均薪資較往年有所增幅。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相關負責人透露,該係畢業生紛紛進入華為、上海華力、遠景科技、比亞迪、寧德時代等新興産業企業。從簽約情況看,在上海就業的應屆畢業碩士生平均年薪在30萬元左右,博士生則可達到50萬元上下,薪資和待遇水準相當不錯。
上海理工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有一則最新調查顯示,六七年前,材料專業畢業生求職的首選是與傳統汽車相關的上下游企業,大部分學生就業對口的“主流”是傳統製造業;而近三年,積體電路行業一躍成為畢業生的首選項,其次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行業。
不難發現,除了就業行情“普漲”,材料專業學生的畢業流向也變化明顯。上海理工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副院長李生娟接受採訪時介紹,一批新興産業正催生旺盛的人才需求,而大學生就業的“首選項”也有新變化。尤其是積體電路行業,去年,僅上海華力一家企業就包攬了該學院二三十名畢業生。而今年,企業開出的“用人訂單”呈現更大增幅。
“可以説,千行百業對新材料的需求都在增加,材料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也早已不局限于傳統的材料製造領域了。”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就業工作負責人吳佳介紹,今年,不少新興行業龍頭企業紛紛“組團”招聘,對材料專業畢業生的認可度較高。包括上海華力、天馬微電子等積體電路企業,比亞迪、理想、小鵬等新能源汽車企業,恒力集團等新材料企業,都向學院發出了邀約。
那麼,應屆生的就業“體感”如何?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應屆研究生的就業“進度”已近70%,大部分學生已有明確的就業方向。而該學院本科生中,超過七成選擇繼續升學。
一次次“迎風而上”,校企合作帶來豐厚“附加值”
談及今年材料專業畢業生就業“升溫”行情,一位高校就業辦負責人的感想引人深思:在開展就業工作時,高校其實並非一味“守株待兔”、坐等新風口到來。或許可以這樣説,就業行情升溫是“果”,而之前引導科研反哺教學和就業的佈局則是“因”——一年好過一年的就業良好勢頭,可謂是高校一次次“迎風而上”的厚積薄發。
事實上,在材料專業還沒有“脫坑”時,不少高校的老師們就為了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選擇主動出擊,與行業企業保持緊密聯繫,校企之間形成了深厚的科研合作基礎。在此基礎上,更多“附加值”隨之而來。
經過幾年快速發展,上海理工大學已實現在校學生100%參與現代産業學院。李生娟以材料和化學專業舉例。按照現代産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計劃,大二時會組織學生去企業短期實習;學生升入大三、大四後,則會前往企業從事長期生産實習實踐。這些實習均為必修學分。同時,包括上海振華重工、上海華力、陶氏化學、巴斯夫等二三十家行業知名企業也深度參與現代産業學院人才培養,每學期都有來自一線的企業導師親自授課、舉辦講座,並參與本科生、研究生的聯合培養。
在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已堅持多年的“産—學—研—就”模式同樣有力助推畢業生就業。通過科研項目合作,企業和學生早早地建立了雙向了解的通道。不少時候,一些尚未畢業的優秀學生就被企業相中,提前“預定”。
一家新材料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通道,對人才需求十分迫切。由於企業希望求職者能儘快上手,因此比較看重畢業生的科研方向以及與企業主營業務、緊缺崗位的匹配度。比如,一名應屆生若曾參與過企業的項目、對業界有所了解,甚至方向一致,那麼無疑是“加分項”。
産教融合越往深裏走,越可能結出新碩果。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相關負責人直言,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部分行業企業的傳統業務面臨新挑戰。因此,培養學生具備快速學習和適應的能力十分重要。他表示,目前,材料科學系工程碩博士項目均實行校企“雙導師”制度,確保教學與産業需求更貼合,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材料專業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材料專業“脫坑”,只因“運氣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