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五育並舉,將促進心理健康貫穿育人全過程

 新學期伊始,山東濟南市的中小學生觀看了5部由學生主演的校園心理劇,迎來了特別的“開學心理第一課”。各地大中小學校也紛紛推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調整心態,完成假期向開學的過渡,以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近年來,各級學校對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愈發重視。但是,如何讓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停留在個別的活動層面,而是真正融入學校教學管理全過程,仍需更多探索和實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各類人才的必備要素。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通過五育並舉促進心理健康,強調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健心。這為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德智體美勞五育,對於學生心理健康分別有什麼作用?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為什麼要提倡五育並舉?各方如何協同配合來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記者專訪了相關專家。

五育並舉有助於提高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準

記者:為什麼要提倡五育並舉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王佔仁:就我的工作經驗來看,現階段引發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多為學業問題、自我認識、人際關係和家庭成長環境等,這些因素阻礙了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傳統以成績為評價標準的教育理念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的需求,要想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就必須從多維度預防和解決心理問題。

五育涵蓋了道德、智力、體育、藝術和勞動等多個方面,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和素養,使其在多方面得到發展,有助於提高整體心理健康水準。只有依靠五育緊密結合、相互作用,才能各盡所長,協調發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不同領域的活動,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興趣、優勢和劣勢,有助於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也契合了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因此,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五育缺一不可。

呂治國:心理健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蘊含在五育之中的內在要求。五育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的每一個“育”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功能上是獨立的,且各有側重,彼此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果只強調某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則不利於人的全面發展,不僅無法發揮出其在促進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甚至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比如,過度強調智育,很容易給學生的成長髮展帶來壓力,又因缺乏其他渠道紓解,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心理問題,不僅沒能發揮出智育對促進心理健康的支援作用,反而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只有五育並舉,才能將促進心理健康貫穿于育人的全過程、各方面、各環節,在各有側重中彼此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指向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産生協同效應、互補效應和累加效應,實現“1+1>2”的整體育人功能。

記者:德智體美勞這五育分別是如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

呂治國:德育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及生態文明教育等德育工作,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育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層面,德育成果將轉化為學生的心理素養和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智育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撐。通過智育,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育記憶、思維、創造、想像等能力,這個過程本身就屬於心理活動範疇。良好的智育能夠促進個體心理活動朝著積極方向發展,開發個體的心理潛能,增強個體的心理彈性,為個體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和心理品質支援。

體育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動力。學校體育是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載體,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而且體育中包含了頑強拼搏、團隊合作、崇尚榮譽等特質,這些都有益於學生積極心態和良好心理品質的培育。此外,有研究發現,體育鍛鍊能夠促進身體內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遞質的分泌,促進身體代謝和身體機能調整,使人産生愉悅的心情,進而緩解心理壓力,消除負面情緒,增強心理穩定性。

美育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養料。美育是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音樂、美術、舞蹈、書法等美的藝術形式的教育,引導學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賞美,進而能夠創造美,滿足人的審美需求,激發人的積極的審美情緒,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豐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的情操,塑造美好心靈。

勞動教育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勞動教育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其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它是學生社會參與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培育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磨煉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手腦結合、身心和諧發展。

尋求高品質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記者:目前,各級各類學校在通過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積累了哪些好的經驗做法?還存在哪些短板?

俞國良:推進和深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已積累了不少好經驗。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視為一種助人活動,根據學生的需要,學校全力以赴提供幫助。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視為一種輔導活動,明確該項工作的專業性並強調“醫教結合”。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視為一種育人活動,強調其全面性和發展性的特性。在這種理念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就實際情況看,目前我國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仍不理想,且存在諸多風險因素,對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挑戰,今後學校還需要繼續努力探索切實可行的創新舉措。

王佔仁:目前來看,很多學校開設了多種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課程,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為教師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培訓,使他們具備指導和支援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基本能力。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與五育的融合不深,學校內部的協同機制效率比較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源投入有限,部分教師對其重視程度還不夠等等,制約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未來,還需要不斷提升五育教育,科學有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記者:如何切實在五育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

俞國良:如何全面確立心理健康教育在五育並舉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價值,積極應對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挑戰,尋求高品質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把“立德樹人”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體設計和開展。應以學生的身心特徵為起點,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隨年齡增長呈現螺旋上升的教育規律。要把德育涉及的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相互交叉融合,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智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重視智力,在發展學生智力時,應側重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並基於學生現有的心智水準,通過觀察、注意和想像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進一步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二是培養創造力。心理健康水準愈高,其創造力也愈高;同時,創造力愈充分發展,愈能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準。三是注重非智力因素。關注學生興趣、愛好、習慣、動機、人格特質等,並優化其情緒智力,從而進一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智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努力方向。

體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在體育教育中強調幫助學生提升“身體自尊”。讓學生通過“身體自尊”的獲得感提升自我概念,從而使其學會善用身體的潛質。第二,強化學生的情緒調適能力。教育學生通過體育鍛鍊宣泄、釋放、對抗消極情緒,學會有效控制和調適自己的情緒狀態。第三,鑄就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鼓勵學生通過參加體育運動培養愈挫愈勇的頑強拼搏精神和直面困難、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品質。第四,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紀律性與自製力、公平競爭與創新意識,以及規則意識、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美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關鍵在於重視學生的審美心理過程。因為學生在面對美好事物時,往往會把自己的主觀情感轉移到審美對象身上,然後再進行欣賞和體驗,即移情或外射。可以通過開展一系列審美活動,誘發學生積極的審美情緒,以及愉悅的情緒體驗,並不斷熏陶、啟迪學生的心智和心靈,從而維持心理的健康與和諧。

勞動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第一是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願望,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進而表現出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心理與行為傾向。第二是培養勞動技能,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對學生勞動態度、勞動技能和勞動習慣的強化,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的艱苦勞動中,培養堅強的毅力,從而獲得受益終身的心理資本、精神財富。

多方協同聯動,共同關心關注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

記者: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方應該如何協同聯動,共同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羅良:一是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專業能力。多項研究發現,有些教師存在只關注學科教學,對學生心理髮展特點缺乏了解,不會在課堂和班級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等問題。對此,學校應加強培養,使教師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專業能力,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二是增強學校管理人員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工作人員的頂層設計能力與統籌實施能力。學校或區域要基於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和心理健康需要,對在五育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水準進行頂層設計,同時有效發揮每一種育人活動的作用,形成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果。三是深化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應用研究。當下對於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是單純就學生心理健康某一方面或者影響因素及內在機制開展研究。目前,針對五育實踐中如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應用研究非常缺乏,也因此導致當前研究提出的很多具體策略和方法大多基於經驗,缺少科學證據、有效性評估,導致其推廣性和可重復性不佳。未來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相關研究。

王佔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需要全社會的廣泛支援。一方面,要在國家層面出臺專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指導學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平臺,打造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五育相融合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積極調動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群團組織、新聞媒體等社會資源,加強輿論宣傳,倡導全社會、全員主動自覺地學習和接受科學的、常規的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借助家風家教建設,發揮家庭對學生的情感支援、行為養成、道德培養、心態塑造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呂治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工程,要整合資源、促進多方聯動,構建起黨委政府、教育部門、學校、醫療機構、社區、家庭等多元主體上下貫通、左右聯動、整體發力的工作機制。

一是政府抓總。各級黨委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立足於全局和戰略高度,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在組織領導、發展規劃、資源保障、經費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積極支援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二是醫教協同。衛健部門要加強同教育部門、學校的協同,推動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定點合作關係,聯合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早期監測、識別、危機干預、轉介等工作,形成學校、醫療衛生機構雙向聯動心理健康服務模式。三是法教聯動。司法機關、公安機關要加強綜合司法保護,加大力度推動集未成年人詢問、法律援助、心理疏導、救助保護於一體的司法防護建設,重點解決未成年人容易出現的創傷應激反應、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避免造成“次生傷害”。四是家校牽手。學校應針對重點學生及時與家長溝通聯繫,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適時開展心理疏導,搭建學校和學生及家長之間的“連心橋”。學校也要積極落實“雙減”要求,減輕家長教育焦慮,並通過推進科普宣傳,提高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認知和重視程度,推動學校、家庭、社區和醫療機構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共同關心關注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五育並舉,將促進心理健康貫穿育人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