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傳承岐黃之術 夯實國醫之基(大健康觀察)

5年前,河北衡水市中醫醫院在發展上還面臨不少難題:骨幹人才成長瓶頸,新老人才接替乏力,新技術新療法增長緩慢。

5年後,該醫院打開了新局面:業務能手多了,專科實力強了,不少疑難雜症的診治陸續開展。

這樣的轉變,源於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我院2018年起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共3家北京三甲中醫院開啟密切合作,三家醫院的高水準專家定期來衡水手把手現場教學並坐診示範,兩地人才雙向挂職,近5年已培養各類中醫藥人才約120人。”衡水市中醫醫院院長田建軍説。

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年來,河北不斷強化中醫藥人才培養,一方面,緊抓協同發展重要機遇,引入京津優質資源,搭建高品質人才培養平臺;另一方面,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守正創新,探索新型培養模式和路徑,在特色化培養中醫藥人才方面取得新進展。

促合作,引名家

培養中醫藥骨幹人才

“該病患為慢性心力衰竭,由心肺氣虛、血瘀飲停所致,可用‘益氣瀉肺湯’來益氣活血、溫陽利水。但要注意,該患者氣虛較重,應用紅芪代替黃芪,加強補氣;此外,桂枝性溫,避免長期使用傷陰。”近幾年,年過八旬的全國名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心血管病專家郭維琴教授,每年都會多次來到衡水市中醫醫院,一邊坐診,一邊帶徒。幾位年輕跟診醫生仔細聆聽,並協助抄方、記錄。

“拜郭教授為師後,中醫思維、辨證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衡水市中醫醫院醫生李萍感觸很深。5年間,她不僅醫技精進,還發表論文6篇,總結郭維琴學術經驗應用於臨床,成長為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而在衡水市中醫醫院,5年來已有2位中醫師成為郭維琴的弟子,3名中醫骨幹隨郭維琴進京跟診學習。

近年來,河北搶抓協同發展機遇,與京津主動對接,引入中醫名家資源。2018年10月,衡水市政府與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啟動“京衡中醫藥協同發展‘名片’工程”,開啟兩地全方位深度合作。

“2018年至今,京衡攜手建立12家中醫綜合醫聯體和20個協同重點專科。同時,雙方篩選出20項中醫藥適宜技術,由北京知名專家對衡水市、縣、鄉三級中醫藥骨幹進行指導,培養出1500余名精英醫師。尤其是郭維琴等20個首都名師傳承工作站落戶衡水,已培養中醫藥學科繼承人55名。”衡水市衛健委主任高衛紅説。

不僅衡水,河北各地相繼引入京津名家,促進中醫骨幹人才培養。廊坊市2016年與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啟動“京廊中醫藥協同發展‘8·10’工程”,在專科協同和人才培養方面開啟合作。保定市已建成京津冀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4個、國醫大師工作站(室)6個,為骨幹人才創造學習深造平臺。

在推動“名家入冀”的同時,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7家京津三甲中醫院建立合作關係,連年開展“中醫特色專科骨幹人才進修項目”,介紹河北中醫醫生進入京津中醫院實地跟師學習。

“協同發展10年來,全省各地已有1700余人參與京津進修項目。”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處處長孫慶臣説,“這些項目參與者已陸續成長為河北各市縣中醫院的院領導、科室主任和專家骨幹。”

早跟師,早臨床

培養中醫藥專業在校學生

走進河北中醫藥大學,一份“扁鵲計劃”實施方案令人眼前一亮:不僅高年級本科生要進醫療機構“實習”,剛進大學沒多久的大一大二學生,也被安排了校外的“臨床師承導師”,同樣要接受臨床指導。

在石家莊市鹿泉區中醫院,針灸推拿學專業的大二學生趙雨正跟隨主任中醫師陳志斌學習門診接診、查體、辨證、處方用藥等。“我們平時要在學校學習中醫理論,每週來醫院跟師半天。”趙雨説,“每來一次都覺得‘腦洞大開’,不虛此行。”

説話間,一名中年婦女走入了診室,表情十分痛苦。陳志斌在詢問病情後,採取針灸治療,施針僅幾分鐘後,患者症狀大為改善。“在醫院跟診我可以切身見證中醫藥的療效,從而幫我樹立專業自信。這讓我從專業學習一開始,就找到‘角色感’。我告訴我自己,我不是枯燥地學理論,我要以醫生視角看問題。”趙雨説。

河北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姜建明表示,以往中醫院校的大學生,基本都是前三年在學校學習理論,到了大四進入實習。“也就是説,要在本科最後階段,把前幾年所學,一下子‘消化掉’、用出來,時間上略顯倉促,效果上有待提高。”

跟師學習是中醫學習的關鍵之一。早在2015年,河北中醫藥大學就開始創新求變,設置了“扁鵲中醫實驗班”,該班30名學生從大一開始就進入醫療機構跟師學習。“幾年後,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在中醫思維的運用、看病能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等方面,都明顯優於普通班學生。”姜建明説,“學校從2019年開始,將這種做法逐步推廣。”

在“扁鵲計劃”的日常管理機構——河北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技能中心內,一本本由學生撰寫的跟師心得,透著他們熾熱的感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跟師讓我完成了由書本理論的模糊理解到實際操作的對應,完成了知識內化的過程”“越是跟師越讓我深刻發現自身短缺和不足,這倒逼我由被動變主動,珍惜校園時光,積極投入到‘理論—實踐—理論’的正迴圈中”……

中醫臨床技能中心主任龔克介紹,根據“扁鵲計劃”實施方案,本科生在第一學年每學期跟師至少4次,大二每學期至少8次,大三及之後每學期至少15次。跟師期間需完成讀書筆記、跟師筆記、跟師心得和跟師論文,以強化學習效果。

《“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深化醫教協同……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的發展方向。“我校通過‘院校教育+師承教育’的醫教協同模式,開展符合中醫藥人才培養規律的教學模式改革,讓中醫藥專業在校學生的培養走向縱深。”龔克説。

目前,根據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提供的醫療機構資源,河北中醫藥大學已在全省確定了159家機構,包含中醫醫院、國醫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部、中醫診所等各類優質資源,共聘任師承導師1280名。該校參與“扁鵲計劃”的學生涉及中醫學類、中西醫結合類專業的2000余名本科生。“這也讓‘扁鵲計劃’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本科生師承教育計劃。”姜建明説。

強培訓,重比拼

培養中醫藥領域專業人才

安國市聚藥堂藥業有限公司是河北安國市最大的中藥飲片生産企業。公司的中藥炮製車間裏幾臺炒藥機正在運轉,35歲的劉偉康正在炒制中藥材雞內金。

“早年技術不熟練,溫度、時間設定不好,有時就會炒失敗。”劉偉康説,2021年他接受安國市人社局舉辦的中藥炮製工培訓,並取得技能培訓合格證,現在手法愈發嫺熟,每天8小時可穩定炒制500公斤中藥材。

安國是全國著名的中藥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天下第一藥市”之稱。這裡有106家中藥飲片生産企業、65家中藥飲片經營企業和200多個中藥材經營商戶。

“凡是藥材入藥前都必須經過炮製,這是一門傳統制藥技術。炮製後,中藥材原料就成為藥房裏銷售的中藥飲片了。”安國市中藥協會會長李龍説,所謂炮製,就是通過浸、泡、煅、煨、炒、炙、蒸、煮等方式,使藥材純凈,降低毒性和副作用。

中醫療效,一看醫生技術,二看是否有優質中藥飲片,後者依賴於藥材炮製得法。近年來,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以安國市為依託,邀請國家級中藥材專家學者等,舉辦中藥炮製工培訓班,針對當地企業骨幹炮製工,培養優秀中藥炮製技藝傳承人。同時,安國市人社局針對當地中藥飲片企業,一年舉辦多期中藥材加工炮製培訓班,培養中藥材炮製技術專業人才。

“近5年來,已培訓藥材加工炮製技術3100余人次,發放技能培訓合格證2300多本。”安國市人社局局長馮蘭景説,

此外,安國市針對中藥材和中藥飲片,不斷強化品質管理。該市市場監管局近10年來在當地企業和商戶中,培養了1500余名飲片檢驗技術人才和5000多名中藥材驗收人員,通過強化專業技術培訓,提升鑒別能力,減少假藥、劣藥流向市場。

“我們每年都聯合安國市總工會,舉辦中藥材和中藥飲片鑒別大賽,通過‘以賽促訓’的方式,在相互比拼中,強化鑒別專業人才培養,提升專業技能。”安國市市場監管局局長楊青説。

在安國市,針對炮製技藝和鑒別技能,由政府部門培訓出的技術骨幹和代表,在企業內部不斷完成“老帶新”的傳承。通過這種“政企協同”的培養方式,當地實現了中醫藥專業人才的“青黃相接”。

“下一步,全市將繼續強化人才培養,通過搭建培訓平臺、建設傳承基地、開展技能比賽等方式,不斷提升中醫藥人才的專業技能,擦亮‘藥都’金字招牌,推動中醫藥高品質發展。”安國市委書記張冠群説。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傳承岐黃之術 夯實國醫之基(大健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