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輿情

身穿白大褂的網路博主 到底是不是醫生?

短視頻作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一種新興媒介,近年來發展迅速,而“醫療科普短視頻”已成為短視頻領域中的熱門“賽道”,眾多醫院的“主治醫師”“名醫”“專家”涌入其中。“三分鐘帶你了解一個醫學小知識”“如何預防各類疾病”……此類標題的醫療科普短視頻在各大網路平臺頗為常見。然而,近日記者調查時卻發現,此類短視頻一片火熱的背後,一些視頻在“流量至上”的驅使下開始“跑偏”,暗藏貓膩:點讚上萬的短視頻可能出自根本不懂醫學的“專職寫手”,身穿白大褂的博主中也混雜著部分身份難辨的所謂“醫生”。

運營公司“專職寫手”操作 “跨科室科普”成普遍現象

“晚上沒事都會刷刷短視頻,看到和自己有關的健康知識,或是有關養生、美容的科普短視頻都會看一看,有些還會轉發到家庭群裏,讓家人都學習一下。”市民陳女士是個“養生達人”,短視頻興起後,醫療科普短視頻成為她學習養生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可這段時間陳女士發現,很多醫生開始“跨科室科普”,男科醫生講美膚、心內科醫生講脫髮、骨科醫生講婦科……一時間,網路平臺上很多醫生成了“全能”,這讓陳女士一頭霧水:“這些醫療科普的短視頻到底能不能信啊?”而且陳女士還發現,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超半數視頻都在科普“防脫髮必看”“祛痘秘笈”“如何變美”“怎麼備孕”“正確洗臉方法”等貼近日常生活的內容,或涉及心腦血管疾病、醫療美容、食療補身、兩性話題等內容。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西安某三甲醫院的一位醫生也是短視頻平臺上有著十多萬粉絲的博主。他告訴記者,網路平臺上部分醫生的醫療科普視頻文案,是由運營公司裏並不懂醫學的“專職寫手”進行操作的,出鏡念稿子的醫生就是被操縱的“流量道具”。受訪醫生説,曾經也有運營公司聯繫過他,希望可以合作。合作模式就是由運營公司來替他想選題、寫腳本、剪視頻、回復評論,他只需要在鏡頭前説話就行。這種合作模式下,製作視頻的效率會得到提升,也省掉了很多後期成本。“但運營公司加入後,目的總會奔向“流量”、指向盈利,這與醫療科普的公益性質形成了難以調和的衝突。”該醫生説,比如與脫髮、醫美等相關的短視頻受人關注,點讚量輕鬆就能過萬,這類話題就成了短視頻賬號的快速漲粉“法寶”。因此,就會有部分短視頻賬號為賺取“流量”,不顧出鏡醫生自身學科背景,盲目追逐熱點話題,讓醫生“跨科室科普”,甚至配以獵奇的文案,這已經有悖于醫療科普的專業性與權威性。

記者在一短視頻平臺上搜索“脫髮”,發現不僅有皮膚科醫生在做脫髮科普,還有疼痛科、耳鼻喉科、外科等全國各地認證為不同科室的醫生發佈過內容相似的短視頻。顯然,“跨科室科普”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受訪醫生説,他拒絕了運營公司的邀請,還是堅持自己做視頻,內容自己構思,直接對著鏡頭錄製,這樣視頻製作相對簡單,也就不需要運營公司幫忙。受訪醫生認為,為了賺取“流量”,運營公司很可能走“擦邊”路線,或危言聳聽販賣焦慮,或視頻內容大量同質化,當大同小異的“臺詞”從不同的醫生視頻中批量輸出,不僅起不到科普作用,反倒會給受眾帶來誤導。

“近些年大家的健康意識提升了,但對不少疾病還屬於一知半解,加上一些不科學的、以訛傳訛的坊間傳聞,給大家的誤導很多。”受訪醫生表示,對於社會公眾而言,醫療科普的價值不言而喻,但專業、優質的醫療科普才更具有意義。他希望更多的醫生回歸到公益科普,用自己擅長的專業知識真正幫助有需要的人。

視頻裏以醫生形象出現的博主 不一定是真醫生

家住碑林區的王大爺在短視頻平臺上關注了數位醫生,每天都會觀看醫療科普的內容。看到視頻裏穿著白大褂,講著健康知識的人,王大爺都認為是醫生,説的話也當成“醫囑”遵守。可這段時間,王大爺有些發愁:“這個專家一個説法,那個醫生又一個説法,我都不知道該聽誰的了。這些穿白大褂的到底是不是醫生啊?”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穿白大褂的不一定是醫生,也可能是廚師。”記者在某短視頻平臺搜索疾病名稱,會出現全國各地的博主,紛紛科普病症特點、傳授治療方法。這些博主全都穿著白大褂,頂著“某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的權威專家”“祖傳幾代人行醫的老中醫”等頭銜,這些穿著白大褂的博主看起來都名頭不小,但真實情況是這樣嗎?這些以醫生的形象出現在螢幕前大談特談健康知識的博主到底是不是醫生?

記者注意到,在醫療科普類的短視頻中,大多數博主都有資質認證。一條“一條視頻看懂血常規”的短視頻收藏超48萬,記者在主頁看到,該視頻博主被介紹為蘇州某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介紹下方還有一行小字:“該創作者已在平臺上傳醫療健康領域的資質證明。”記者採訪西安某三甲醫院醫生了解到,平臺用戶昵稱下方的小字是平臺的認證資訊,而醫生認證十分嚴格,必須為“公立三甲醫院全職醫生”或者“非三甲公立醫院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不僅如此,醫生本人還需完成個人資料上傳等操作。

不過記者發現,即便是認證醫生,也可能有假。此前有媒體曝光,在某網際網路平臺上,認證為“××醫生科普聊”的賬號有24萬多名“粉絲”,賬號發佈的530條內容贏得近21萬個點讚。該賬號認證資訊為“趙某,內科副主任醫師,天津某大學第二醫院”,媒體聯繫該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趙某,卻被告知“這個賬號不是我的”。

同時,記者調查還發現,目前網路平臺上也有不少“渾水摸魚”的博主存在。這類博主的“造假”方式是將自己的醫學經歷、醫學資質寫在“個人簡介”一欄,這樣做的好處是無須審核,內容都會顯示在個人主頁上,而這部分內容博主自己就可以進行編輯設置。有的博主在視頻簡介中備註了“三甲(醫院)醫生”,卻沒有提供醫師身份認證或醫院名稱等相關資訊;還有的博主經常發佈醫療科普內容,但在個人主頁沒有相關認證,只在簡介仲介紹自己從醫多年,擅長調理某類疾病。在瀏覽這些醫療科普短視頻時,記者發現這些博主大多穿著白大褂、以醫生的形象出現在螢幕前,打著“專家”“醫生”的名號來科普健康知識,講解內容多為婦科、男科、不孕不育等。從視頻下方的留言來看,這類博主一般不會公開回復粉絲提問,而是引導對方關注後私聊或者進入粉絲群。

整治醫療科普短視頻亂象 需強化平臺責任

與一般的短視頻不同,醫療科普短視頻內容比較專業,需要博主具備相應的學業經歷和知識背景,並不是人人都可以發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遊部曾聯合發佈《網路主播行為規範》,明確要求“對於需要較高專業水準(如醫療衛生、財經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內容,主播應取得相應執業資質,並向直播平臺進行執業資質報備,直播平臺應對主播進行資質審核及備案”。但從現實情況來看,一些平臺並未嚴格履行審核資質。同時,一些博主將“三甲醫院醫生”“主治醫生”“從醫多年”等醫學經歷、醫學資質寫在“個人簡介”一欄,從而繞過平臺審核,讓不明真相的受眾受到誤導。

記者採訪西安多位熱衷於在短視頻中學習健康知識的市民,大家都表示,這樣會讓群眾對醫療科普産生懷疑,尤其會使一些老年人成為主要的受害者。

“醫療科普短視頻的興起,背後折射出大家對健康的重視。這是人人渴望健康,龐大市場需求助推的結果,但對於觀看者而言,不能全聽全信。”位於西安碑林區的某三甲醫院的一位主任醫師認為,“醫療科普”應該只是告訴大家一些疾病的注意事項,在科普視頻裏不適合説診療方法,真正的診療還是應該到醫療機構進行。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曉勇認為,醫療科普事關人們生命健康,是科學嚴肅的事情,容不得弄虛作假。整治醫療科普短視頻亂象,還需強化平臺責任。有關部門應督促短視頻平臺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對發佈者的專業資質進行嚴格把關,拒絕“渾水摸魚”。同時,平臺應該運用大數據,採取嚴格的審核方式,及時發現和叫停違規視頻,將相關賬號予以封禁,從而規範秩序。

對於運營公司“專職寫手”操作的同質化視頻,王曉勇認為平臺方面要加強甄別審核,對內容一致的“念稿式”醫學科普視頻,應該在“流量”上予以限制。相關部門也應該規範醫生與運營公司合作製作科普視頻的模式,不能讓醫療科普短視頻成為“流量”的“俘虜”。當然,作為普通受眾,也要多些理性,多長個心眼,即便遇到的是“真醫生”分享的科普內容,也只能作為參考,求醫問診仍需去正規醫療機構。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身穿白大褂的網路博主 到底是不是醫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