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輿情

ETF狂飆,內卷與觀望並存

“近五年來的ETF市場,經歷了産品佈局、行銷宣傳、投資者接受度上的變化,甚至是行業格局的顛覆。”談及自2018年至今從事ETF行銷工作的感受,有公募從業人士如是感慨道。ETF的風雲巨變,已成為市場共識。

2023年,市場行情波動,主動權益類基金收益不佳的背景下,ETF卻突破重圍,盡顯狂歡之勢。然而,頭部效應之下,並非所有ETF都能享受到這場狂歡的紅利,多只産品落寞退場。為了不在角逐激烈的賽道掉隊,多家公募主動或被迫參與了“內卷之戰”,或壓降費率或搶佔首發,以找尋自身突出重圍的法寶,同時亦有“冷靜派”在門外徘徊、觀望,籌劃著分一杯羹的可能。

冰火共存

“團隊忙到腳不沾地”——這是對年內ETF火熱程度的最好詮釋。

“2023年,公司部門針對ETF産品參與的機構路演、渠道路演、投教活動等累計超過千場。”“公司投研團隊每年進行路演以及採訪的頻次多達400場,已經成為市場上與投資者交流和輸出觀點最多的團隊之一。”提及年內ETF的運作體會,部分實力派公募給出的答案較為相似。

2023年,ETF狂歡勢頭盡顯,但規模和流動性成為“吸金”話語權的背景下,並非所有産品都能享受這場盛宴,多只ETF面臨清盤危機甚至悄然退場,只為市場留下落寞背影。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年內共有39隻ETF進入清算程式,其中12隻為基金資産凈值低於合同限制,27隻為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情形。

截至三季度末,僅從權益類ETF看(除發起式産品),全市場數據可取得的719隻産品中,92隻産品規模低於5000萬元,佔比達12%,其中19隻産品規模不足2000萬元。具體來看,截至三季度末,權益類ETF規模“一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已達1200.4億元,華夏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規模也超過900億元,為946.73億元。相比之下,浦銀安盛中證滬港深消費龍頭ETF規模低至580.95萬元,首尾相差達1200.34億元。招商中證有色金屬礦業主題ETF規模也同樣未超過千萬元,僅為783.9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寬基ETF賽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競爭尤為激烈,年內,不少主流寬基指數ETF也難逃被迫出局的窘境。其中,滬深300指數當前掛鉤的ETF産品多達28隻,産品規模首尾卻相差超過1200.25億元,甚至年內清盤名單中也出現了滬深300ETF的身影。此外,截至三季度末,興業滬深300ETF、鵬華滬深300ETF規模也均未超過5000萬元。

一邊是新品的狂熱佈局,另一邊卻是“掉隊者”的清盤頻現,年內ETF奏響的“冰與火之歌”,也令聚焦産品行銷的從業人士焦頭爛額。

紅海浮沉

“不能停”——在前期大量資源投入和平臺構建維護的基礎上,無論是頭部玩家還是行業新秀,都已被綁在同一架永不停歇向前的戰車上,競爭趨於“白熱化”,同質化問題解決不了,那就降費。

9月5日,易方達基金髮佈公告表示,易方達科創50ETF及相關聯接基金管理費年費率由0.5%調低至0.4%,託管費年費率由0.1%調低至0.08%。

同在9月,華安基金、工銀瑞信基金也各自對旗下上證科創板50ETF及相關聯接基金降費。其中,華安基金相關産品管理費年費率由0.5%降低至0.15%。

經濟學家、新金融學家余豐慧表示,ETF“降費潮”對公募來説具有積極意義和影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ETF的競爭力,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增加産品規模。

然而,也有觀點認為,為增大規模進行費率價格戰,終非長久之策。前述公募從業人士表示,ETF的投資管理有一定的剛性成本,按照現行費率結構看,據測算,一隻ETF規模要達到30億—40億元才能達到盈虧平衡。如果進一步降費,那勢必要求産品本身或公司整體指數業務的規模要足夠大,通過規模效應來降低單一産品的運作成本,否則,長期收支不平衡終究維持不下去。

除降費外,挖掘細分賽道成為更多機構的選擇,旨在搶奪“人無我有”的先發優勢。中國證監會官網顯示,9月4日,永贏基金成為全市場首家申報中證滬深港黃金産業股票ETF的基金管理人。

11月15日,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新交所泛東南亞科技ETF(QDII)正式獲批,成為全市場首只境內投資泛東南亞科技産業的ETF。作為國內首只道瓊斯指數ETF,鵬華基金旗下的鵬華道瓊斯工業平均ETF已經獲批,並將於12月25日正式發售。

在國泰基金看來,當前ETF佈局已趨近於紅海,但還有許多細分領域需求有待挖掘,這需要基金公司更加努力鑽研。2023年以來,新發ETF的投資範圍相比往年更加精細,進一步地滿足投資者的細分需求,完善ETF生態圈的搭建。寬基ETF、主流行業ETF等存量市場已是紅海,就需要往增量市場上動腦筋,加大在産品上的資源投入,包括ETF管理團隊的搭建和完善、ETF的行銷推廣以及ETF專業銷售團隊的培養等,配合基金的精細化管理,精心打造ETF産品。

在存量産品“紅海”中浮沉,新入場者摩拳擦掌之時,各家公募在ETF市場探索突圍之道已然迫在眉睫。國泰基金認為,佈局ETF市場,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投資者的服務和陪伴。要將ETF市場熱點或者異動,及時提示分析給投資者。

永贏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章赟則指出,公司在ETF方向的目標是“打造精品指數新標桿”。他透露,後續會在A股、港股和全球QDII等指數類別上圍繞行業主題和Smart Beta兩個方向做差異化佈局,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精品底層配置工具。

旁觀者徘徊

“沒有新計劃”——寬基ETF越發擁擠,行業ETF持續挖掘,指數市場無疑是座“富礦”,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或敢成為“淘金者”。

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在管規模排名前30的機構中,總資産規模分別超5000億元、4000億元的興證全球基金和中歐基金至今仍未佈局ETF,交銀施羅德基金也僅在2009年、2011年各成立1隻ETF後就不再有動作。

有公募直言當前佈局ETF的顧慮。某大型公募內部人士表示,主動管理基金所需的能力稟賦與被動指數基金區別較大,後者重指數開發、産品設計和銷售能力,主動管理的優勢不易向被動産品遷移。此外,ETF規模效應明顯,前期投入較大,如未能達到理想規模,對公司盈利的拖累也較大。

“我們早些年做過ETF,但是對於中小公募來説成本高,發展不如頭部公募,只得放棄。目前暫時還沒聽説相關的新計劃,可能還是著重突出權益類産品的優勢。”滬上某公募市場部人士坦言道。

不同於部分機構的躊躇、觀望,也有公募透露了試水動向,籌劃著在ETF市場分一杯羹。前述滬上某公募內部人士指出,ETF賽道相對而言更“卷”行銷資源、渠道及投放資源,部分公募在選擇佈局ETF時會考慮這些方面,可能出於對資源不足的擔憂選擇暫時不發行成立産品。但同時他也透露,其所在機構即將發行主題指數基金,以此填補産品線,但公司的主要精力還是會放在主動權益類産品上。

“行業的競爭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過去那種巨量資源消耗、高舉高打的模式難以為繼,未來ETF領域的競爭或許會轉向對基金管理人綜合實力的考驗,其中就包括産品佈局的前瞻性研究能力、公司資源的協調統籌能力、前端銷售與中臺行銷之間的配合能力、産品日常運維的精細化管理能力等,而這些能力的建設培育,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前述頭部公募基金市場人士如是表示。北京商報記者 劉宇陽 郝彥

來源:北京商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ETF狂飆,內卷與觀望並存 )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