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情資訊

拒絕“消費陷阱”做更懂“性價比”的新手爸媽

“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長輩們常説的話,也成為生産商進軍母嬰消費“深水區”的利器。近日,#天價母嬰消費收割“廉價爸媽”#話題衝上熱搜,許多家長一邊花費著大量金錢購買天價母嬰産品,一邊吐槽養育一個孩子變得愈發昂貴。

只要貼上“母嬰”標簽 價格就能翻幾倍

在熱搜話題中,2個奶瓶標價800+、基礎款嬰兒背帶標價三四百元,奶瓶清潔機動輒2000元,嬰兒推車甚至狂飆至上萬元……這些價格刷新了消費者的認知。“800元,可以讓打工人喝60杯不重樣的奶茶,讓旅遊‘特種兵’走遍兩個城市,卻只夠寶爸寶媽買2個奶瓶。”不少網友在熱搜話題下對母嬰産品的價格感到震驚,為人父母之後,就像一隻行走的“肥羊”,任商家宰割。

市民胡女士的孩子出生八個月,花了多少錢已經算不清了。“嬰兒床近四千,孩子會爬之後就睡不下了;一輛嬰兒車四千多,看著也和普通車子沒區別……”胡女士説,光是餵養用的就有溫奶器、搖奶器、恒溫壺、奶瓶消毒器、奶瓶清洗機……日常用的有紙尿褲、隔尿墊、棉柔巾、濕紙巾……紙尿褲一片三四塊,奶粉一罐三百多,護膚品一瓶二百多。

明知母嬰産品的價格居高不下,家長們也只能咽下苦澀。胡女士説,孩子現在開始吃輔食,米、面、油都要嬰兒專用的,價格自然也就高了。玩具就更誇張了,便宜的大幾十,貴的三五百,上千塊。胡女士平時給自己買東西會比價買便宜的,可到孩子這裡就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個‘抽抽樂’玩具,不知名的品牌賣二十多元,知名品牌賣八十多元。想著孩子的玩具免不了入口,我沒多考慮,下單了貴的。”至於二者有啥區別,胡女士也不知道,總覺得“貴的就是好的”。

“為人父母,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的心理越強,就越容易被“精準拿捏”。市民可可媽媽平均每個月給孩子的花費都在六千元以上,聽説新生兒放在嬰兒提籃裏更安全,馬上下單3000元的提籃;嬰兒車也是如此,高景觀、低震感、空間大、可遙控……所有的功能都要具備;聽説床中床能讓孩子睡得舒服,1999元買回來只睡了一個多月……可可媽媽説,孩子出生後,簡直是如流水一樣往家裏添置物品。

“養孩子哪有不花錢的。”這是可可媽媽的態度,也成為父母們的軟肋。記者採訪西安市多位寶爸寶媽,大家都吐槽,不管是什麼産品,只要貼上“母嬰”標簽,價格就能翻幾倍。

母嬰産品實際價值難以辨識

受訪的寶爸寶媽們説,打開購物網站和社交平臺,裸感紙尿褲、不勒腳襪子、感溫嬰兒勺、15°黃金喂奶角度斜坡枕等五花八門的育兒産品讓人眼花繚亂,一不小心就會被各種“新概念”收割。

母嬰産品材料成本高、生産規範嚴格,貴一點可以理解。但也有寶爸寶媽認為,當下許多嬰兒産品打著專業化、精細化的旗號,實際溢價超標,仿佛是為年輕父母量身定制的“消費陷阱”。高價産品到底有沒有真正提供更好的品質和價值?記者採訪時,受訪者心裏也打著問號。

某品牌嬰兒輔食碗的價格200元起步,號稱持久保溫,並自帶溫度顯示屏,“能避免傷害寶寶腸胃”。可是孩子是否需要這種“實驗室精度”的細分功能?樂樂媽媽就覺得自己交了智商稅。“買回來又覺得沒啥用,保溫層越厚就越貴,可其實也未必需要那麼保溫。而且溫度顯示也用不到,自己嘗一口就知道冷熱了。”

母嬰産品市場種類繁多、品牌眾多,寶爸寶媽們難免“霧裏看花”、飽受困擾,無法捉摸産品的性價比是否合理,也難以辨識産品的實際價值。

記者採訪一位曾多年從事母嬰産品銷售的業內人士了解到,一些産品存在著過度設計和功能冗余的問題。比如常見的嬰兒背帶,不少品牌標價高達三四百元,實際功能只是方便家長抱孩子,為了賣出高價設計過於複雜,反而增加了使用難度,高昂的價格還讓一個普通功能的背帶變成了奢侈品。還有很多爸媽在購買母嬰産品時,陷入了“昂貴就是好”的誤區。然而,實際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很多品牌在産品上添加太多功能,價格自然也就高了,但其實日常養育用不到那麼多功能。”業內人士説。

業內人士提醒,要避免落入天價母嬰消費的陷阱,家長們需要學會理性消費。可以多利用網際網路搜尋産品的使用體驗和評價,在選擇購買時多向身邊已經有寶寶的朋友請教,聽聽他們的經驗和購買心得。

如何讓母嬰産品價格真正合理化

今年10月,國家統計局公佈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收入中位數24528元,即每人平均月工資為2725.33元。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超過60%的家庭,每個月育兒開銷超過2000元。無論是奶粉、紙尿褲還是嬰兒用品,價格都讓人望而卻步,年輕父母們需要權衡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對孩子的期望,做出艱難的抉擇。

記者採訪時發現,確實有一部分年輕人認為,母嬰産品價格過高,導致了生育成本的不可承受,因而選擇不生娃或推遲生育。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説,面對高昂的母嬰産品價格,承擔不起的現實讓他們陷入了困惑和焦慮之中。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曉勇表示,天價母嬰消費現象的出現,主要源於當前社會的消費觀念和習慣。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注重母嬰産品的品質和安全性。然而,一些商家借機炒作和過度行銷,製造出各種“消費陷阱”。王曉勇建議,對於消費者而言,應對這種情況的關鍵是提高自身的消費意識和判斷力,不受過度宣傳和華麗包裝的迷惑。供應商也應該更注重産品的性價比,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讓母嬰産品價格真正合理化。此外,政府和社會也應關注這一問題,要打擊不合理的虛高價格和虛假宣傳,保護消費者權益,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調控,促使母嬰市場回歸合理價格,讓更多家長能夠從容面對育兒消費。記者 馬相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拒絕“消費陷阱”做更懂“性價比”的新手爸媽)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