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情資訊

醫美姓“醫”,直播促銷須資質先行

夜幕降臨,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各醫美直播間開始活躍起來。在主播聲情並茂的講述下,各類醫美項目紛紛“上連結”。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醫美主播在直播時常常採用各種容貌焦慮話術,誇大宣傳、虛假宣傳,有不少消費者在直播間購買了醫美項目後出現各類問題,直言“水太深”。

近年來,醫美直播出現供需兩旺現象。一方面,醫美機構線下打廣告、搞促銷等傳統獲客方式往往成本很高,而一場成功的醫美直播,輕輕鬆鬆就能引來成千上萬人圍觀,而且直播除了能當場賣出數量可觀的醫美項目外,還可將客源引流到實體醫美機構。另一方面,“花白菜價搶高價項目”對消費者來説無疑很有吸引力。

不過,醫美在性質上屬於醫療行為,必須遵守醫療法規。根據《醫療廣告管理辦法》,醫療廣告是指利用各種媒介或形式,直接或間接介紹醫療機構或醫療服務的廣告,應當在發佈前申請醫療廣告的審查,取得醫療廣告審查證明。有法律人士指出:“即使通過了醫療廣告審查,廣告的內容也應僅限于醫療機構名稱、地址、診療科目、聯繫電話等。”顯然,時下多數醫美直播間主播的話術與相關規定和要求不符。

醫美再美也姓“醫”,主播的信口開河、胡亂承諾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據報道,當前,很多醫美直播間的主播並非醫療專業人士,其推薦可能缺乏專業性和客觀性,大肆承諾“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肌膚”“紅痘痘幾個療程下來都能根治”等,極易誤導公眾並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所以,有業內人士建議,對醫美主播進行培訓、持證上崗。

確保醫美宣傳的安全性,還要防範不當商業促銷行為的滲透。普通商品可以搞福利秒殺,但多數醫美項目需要扎針、動刀子,安全必須放在首位,不應出現“大忽悠”式促銷和誘導消費等現象。尤其要看到,如果醫美等醫療行為沾染上了市場壞習氣,便極有可能將顧客置於十分危險的境地——一些醫美直播間的價格不僅低於線下實體機構價格,甚至遠低於成本價。誰都不會做虧本生意,類似情況下,有些套路不難想見,比如,低價搶到客源後,使用話術誘導顧客加價升單;用次品、假貨替代正品,等等。

醫美直播間亂象不少,主要原因就在於相關機構和人員忘了醫美的醫療屬性,把醫美服務當成了普通服務、把醫美藥品當成了普通商品、把醫美主播當成了普通主播。只有堅守醫美姓“醫”,用醫療服務的高標準、嚴要求來規範醫美直播,種種亂象才有望儘快得到整治。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醫美姓“醫”,直播促銷須資質先行)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