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府院聯動”匯聚解紛合力 陜西高院著力構建訴源治理新格局

9月26日,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舉行“加強府院聯動 促進多元共治”全省法院訴源治理新聞發佈會,會議介紹了陜西法院推進訴源治理工作情況、具體舉措及取得成效,發佈通過府院聯動開展訴源治理的典型案例,並就各位媒體朋友和社會關心關注的問題進行了溝通交流。省高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范思泓致發佈辭,省司法廳二級巡視員王壯志和省總工會黨組成員、副主席王佔軍應邀出席發佈會並回答記者提問,部分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應邀出席發佈會,省高院、省司法廳、總工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

圖片11

范思泓副院長就今年來陜西法院訴源治理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通報。自5月30日召開全省法院訴源治理工作會議以來,新收一審民事案件數量逐月下降,7月新收4.65萬件,8月新收3.94萬件。2023年1-8月,已有安康、榆林、渭南、漢中、鐵路、延安等6個中院轄區一審新收民事案件數量同比下降;延安、銅川、鐵路、榆林、渭南5個中院轄區行政案件數量同比下降,且全省法院新收一審行政案件總數僅有5026件,同比下降10.51%。全省法院訴前調解案件27.06萬件,同比增長174.38%;調解成功18.68萬件,同比增長100.75%。

一是堅持黨委領導,凝聚多元共治合力。省高院提請省委政法委以省委平安陜西建設領導小組名義印發《關於加強訴源治理推動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的實施意見》,將訴源治理任務分解到32個省級職能部門,凝聚起全省多元共治訴源治理合力。

二是堅持府院聯動,構建多元解紛體系。省高院先後與22個省級職能部門、行業協會、社會團體聯合印發25份加強訴源治理推動類型化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促進法治政府建設、防範管控“民轉刑”案件等機制文件,各中級、基層法院分別簽訂府院聯動機制文件124份和347份,全省訴源治理橫向協同機制基本建立。

三是堅持考核問效,持續完善頂層設計。以推動各市(區)黨委政府積極開展訴源治理為導向,省高院提請省委政法委將訴源治理納入了平安陜西建設考核體系,同時在對各中院的考核中為訴源治理設置了超過總考核分值20%的比例,確保用考核“指揮棒”充分調動各級黨委政府和法院訴源治理工作積極性。

四是堅持強基導向,科技賦能基層治理。積極參與“平安村(社區)”“無訟村(社區)”“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村(社區)”等創建活動;充分發揮人民法庭訴源治理“橋頭堡”作用,對接轄區村、鎮建立“村居微法庭”“法務庭”,築牢城鄉社區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第一道防線;持續推進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工作,448個人民法庭入駐平臺,連結基層治理單位2944個,匯聚調解員3783名,為基層群眾提供訴源、訴前、訴中豐富多樣的線上線下多元解紛服務。

五是堅持實質解紛,深化衍生案件治理。確立全省法院“三降三提”訴源治理工作目標,即降低民事、行政糾紛萬人起訴率,提高訴前調解分流率和調解成功率;降低“民轉刑”案件和民事衍生案件發生率,提高類型化案件速裁快審率;降低案件上訴、再審、發改率,提高生效判決即時履行率。持續推進“分調裁審”機制改革,做到簡案快審、繁案精審,提高矛盾糾紛化解質效,提升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和滿意度。

六是堅持宣傳引導,營造共建共用氛圍。在省高院法院內網開設“訴源治理”專欄;對接《西部法制報》開設“從訴源治理看陜西新‘楓’景”系列報道;指導全省各級法院積極開展巡迴審判、法治講壇、普法宣傳、以案説法等活動,形成“審理一案、化解一片”效應,訴源治理工作被《法治日報》《人民法院報》《西部法制報》等中、省多家主流媒體相繼採訪報道。

范思泓副院長指出全省法院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牢固樹立“城鄉社區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理念,做實“抓前端、治未病”,把訴源治理作為人民法院堅持的“國之大者”,在省委和省委政法委的堅強領導下,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力指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援幫助下,按照“糾偏差、破難題、補短板、強督導、提質效”的思路,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再鼓幹勁,在指導各中級、基層法院完善府院聯動機制的同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推動各地建立公民個體、村居、鄉鎮、縣區、市域五級縱向聯動機制上,力爭到年底建成全省法院橫向協同縱向聯動網格化訴源治理體系,並攜手各部門各行業加大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力度,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需求,促進矛盾糾紛預防在源頭、化解在基層,確保全省案件增量得到有效控制,提升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省委“三個年”活動提供法治保障,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篇章貢獻司法力量。(韓琳)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鄒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