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長武:了不起的“兵支書”李燕軍

近日,走進長武縣彭公鎮豐頭村,民居錯落有致,道路乾淨整潔,人人喜笑顏開……短短幾年時間,村上舊貌換新顏,村民生活幸福指數節節攀升,這一切都離不開“兵支書”李燕軍的辛勤付出。

受老一輩熏陶,李燕軍兒時就在心中埋下參軍報國的種子。剛滿18歲的他,毅然選擇了從軍入伍保家衛國。服役期間,他勤勉自律,出色完成各項任務並且多次受到部隊表彰獎勵。

“樹正氣,走正道,出正果”是李燕軍創業一直所堅持的思想。2001年他轉業回到家鄉後,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走出“小村落”,他開始了商海搏擊之路。在創業過程中,他始終堅持部隊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的作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幾經週折後承包磚廠幹起了企業。事業蒸蒸日上,在他的帶領下,周圍鄉親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鄉土塑造了李燕軍和善、勤懇、感恩的品格,軍旅生涯更鍛造了他負責、堅韌、奉獻的作風,作為一名退伍軍人,他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多年來,自己出資為村級主幹道路修建花墻1500多米,陸續向各項社會公益事業捐款5萬多元,鄉親們個個豎起大拇指。

2018年,李燕軍回村參選,成為長武縣豐頭村村委會主任。“開弓沒有回頭箭,幹就要幹出個名堂來。”李燕軍對村裏的未來充滿信心。經過不懈努力,攻堅克難,2019年,因為工作突出,李燕軍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在他多方奔走,積極協調下,佔地5195平方米,總投資230余萬元的“生物質顆粒木材加工廠”落地建成,既解決了農村“三堆”問題,也真正做到了變廢為寶,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他帶領村集體,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新建青砧1號矮化自根砧標準化優質蘋果示範園150畝,並優先雇用本村群眾進園務工,不但提高了蘋果年産值10%以上,還增加了群眾務工收入。

通過不斷學習,李燕軍積極探索多元化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依託村內泉水富含礦物質優勢,大力推動發展豐頭村神龍山礦泉水産品,指導幫助群眾發展傳統養殖業山羊150余只、蜜蜂100余箱、雞100余只、豬50余頭,發展特色種植業美國紅楓40畝、銀杏樹50余畝、櫻桃20余畝,帶領群眾走上了致富路。2018至2020年連續3年先後被彭公鎮黨委政府評為“先進個人”和“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21年被長武縣武裝部評為“雙擁先進個人”,豐頭村被評為“脫貧攻堅先進村”“先進基層黨組織”。

“若有戰、召必回”“一朝戎裝在身、一生忠心向黨”,每當李燕軍講起軍旅生涯的故事,總會提到這兩句話,還會笑著説這是每一名軍人都堅守的誓言。雖然已闊別部隊多年,但他仍堅持參加民兵預備役訓練,不斷提高個人專業素質和專業水準,積極參加縣鎮義務兵志願者服務隊,在搶險救災、疫情防控、志願服務等工作中,不斷貢獻力量。

“愛國必須擁軍,擁軍就是愛國”是李燕軍這個“兵支書”獨有的情懷。他帶領村“兩委”班子,以為退役軍人解難、為政府分憂為出發點,以“關心在伍、關愛退伍、關懷軍烈屬、支援復退軍人參與社會治理創新”擁軍工作思路,以真情、真心、真幹的“三真”精神為老兵服務。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豐頭村與長武縣武裝部建立了“愛國擁軍”共建關係,積極爭取資金160余萬元,在豐頭村打造的退役軍人服務站和村級民兵連活動中心,成為服務周邊退役軍人工作的“主陣地”。每到雨季,他就會帶領村裏的退役軍人逐戶排查安全隱患,幫助撤離危房群眾。夜晚,他會組織民兵巡邏隊開展夜間巡邏,守護大家安危。

一聲“老兵”,一生“軍魂”。李燕軍説:“我是退伍軍人、我是黨員、我是村支書,戎裝雖已脫,軍人本色堅決不會褪。”他還會繼續勇挑重任、勇擔重責,帶領群眾走好致富路。他還會恪盡職守,用赤誠情懷,持續發光發熱,努力實踐愛國擁軍的崇高使命。

(通訊員 蘭丹 朱琨)

來源:陜西農村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長武:了不起的“兵支書”李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