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情數據

調查顯示:電視劇、書本和綜藝節目是大家接觸古詩文的主要途徑

火熱出圈的電影《長安三萬里》再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對於從小背著唐詩長大的廣大觀眾而言,“骨子裏的DNA動了”。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2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日常生活中,75.9%的受訪者會使用古詩文抒情言志。28.8%的受訪者平時經常能接觸到古詩文。

北京某事業單位職員唐英曾經在一個旅遊景區看過一個沉浸式的演出節目,節目融合了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文風俗,場景壯闊,舞臺優美,旁邊的螢幕上還同步打出場景對應的宋代詩詞,“那種代入感實在是太強了,沒法形容。唐宋都是我國古代文化燦爛輝煌的時期,現今留存的歷史遺跡卻不多,希望能夠多一些這樣的古風演出”。

調查中,28.8%的受訪者平時經常能接觸到古詩文,50.6%的受訪者一般,20.5%的受訪者表示平時不太能接觸到。

山西某中學教師楊坪還記得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曲水流觴的場景,“以前學到過文人士子曲水流觴、吟詩作對的文化,但是具體的場景只能靠‘腦補’。沒想到在影視劇作品中能夠把這樣的文化場景還原出來,給了年輕人領略傳統文化的機會。希望這樣的還原更多一些,主創們在涉及到古代文化的時候更用心一些”。

“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傳統文化,有不少同學向我推薦過古風歌曲。”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申小龍説,當下喜歡古代漢語的年輕人缺乏專業的老師指導,大多只是在按照他們自己的想法來寫文言文,而且可能只要寫文言文就會收到一片叫好之聲,但這樣其實很容易越寫越歪。所以,他覺得在這方面年輕人還是需要專業的老師來指導。

調查中,電視劇(55.3%)、書本(49.9%)、綜藝節目(46.6%)是大家平時接觸古詩文的主要途徑,其他還有:紀錄片(36.7%)、社交媒體(23.5%)、講座(19.9%)、上課(19.6%)、古風演出(17.8%)、漫畫(10.4%)、線下活動(8.9%)等。

對於現在一些影視節目嘗試用創新的方式表達古詩文的意境,申小龍表示,大家都開始關注古詩文肯定是一個好現象,這能讓大家意識到,很多想法可以用文言文來表達,而且還這麼美。他説,“文言文不光是一種語言,還蘊含著我們傳統的思想、情操、觀念、思維方式,把文言文學好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就會有一個很好的掌握,應該要好好傳承”。

“前年牛年春節我收到了一份很特別的祝福,是一位愛好古文的師兄自己作的一首承載著新年美好祝福的四言詩。在眾多牛年大吉、牛轉乾坤的吉利話中,這首詩顯得很獨特,我認真品味了很久其中的寓意,很認真地回了資訊。”楊坪説。

調查顯示,平時生活中,75.9%的受訪者會使用古詩文抒情言志。

“我現在學的是臨床醫學,專業和古詩沒什麼關係。但有時候發朋友圈,如果有比較應景的古詩,也會發一下。”武漢某高校學生侯師佳身邊有很多喜歡詩歌的同學,“他們有時候會大雨天在操場上一起吟詩,雖然對我來説這是一種很瘋狂的舉動,但我能理解他們是出於對詩歌的熱愛”。

受訪者中,00後佔6.1%,90後佔35.9%,80後佔44.7%,70後佔10.8%,60後佔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調查顯示:電視劇、書本和綜藝節目是大家接觸古詩文的主要途徑)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